江苏专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卷第十三第十四单元

考试总分:23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江苏专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卷第十三第十四单元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14分)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大体一致,都是各自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东西方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这种本来极有价值的共性由于社会体制的截然不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在爱神面前我毫无防范,从眼睛到心灵全都门扉大开,双眼变成热泪流淌的通道和源泉。——(意)彼特拉克《歌集》材料二如果一个人把王阳明的学说看成一种单纯的方法,施用于孔孟教条之前,就很可能发生耿定向所说的“未信先横”,以为自己的灵感可以为真理的主宰。其后果,则可以由于个人的个性和背景而趋向于泛神主义、浪漫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这也就是王学的危险之所在。它存在着鼓励各人以自己的良心指导行动、而不顾习惯的道德标准这一趋向。1587年,李贽就走到了这条道路的交叉点。——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材料三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芝佛院(李贽居住、讲习的僧院)内供有孔子像,他途经山东,也到曲阜拜谒孔庙。在李贽看来,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无”彼此相通,他攻击虚伪的道德,但同样不是背弃道德。……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材料四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的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张犇《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历史地位。(2分)(2)根据材料二并且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贡献。指出其与彼特拉克在思想主张上有什么相通之处,并列举我国当时体现这种思想倾向的艺术作品。(4分)(3)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的个性”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李贽思想形成的原因。与李贽相比,“欧洲式人物”在思想方面的突破性表现是什么?(6分)(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对当时的东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2分)[14分]

    A(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历史地位。(2分)

    B(2)根据材料二并且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贡献。指出其与彼特拉克在思想主张上有什么相通之处,并列举我国当时体现这种思想倾向的艺术作品。(4分)

    C(3)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的个性”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李贽思想形成的原因。与李贽相比,“欧洲式人物”在思想方面的突破性表现是什么?(6分)

    D(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对当时的东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2分)[14分]

  • 2.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材料二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春秋繁露》材料三为吾民者,父义,兄友,弟敬,子孝……以上同保之人今仰互相劝诫,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保内如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迹显著,即仰具申,当依条旌赏。萁不率教者,亦仰申举,依法究治。——《朱熹集》卷一百材料四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以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君臣之名,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孔子“仁”论体系的逻辑结构。(4分)(2)材料二董仲舒从什么层面论证“孝”存在的正当性?结合所学,指出汉代有利于“孝”发展的条件。(4分)(3)材料三所反映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直接效果?朱熹的思想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3分)(4)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指出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呈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3分)[14分]

    A(1)据材料一,分析孔子“仁”论体系的逻辑结构。(4分)

    B(2)材料二董仲舒从什么层面论证“孝”存在的正当性?结合所学,指出汉代有利于“孝”发展的条件。(4分)

    C(3)材料三所反映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直接效果?朱熹的思想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3分)

    D(4)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指出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呈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3分)[14分]

  • 3. (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普罗泰格拉材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材料三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政治)制度。——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何态度?(2分)概述这一思想产生的经济、政治条件。(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观点。(2分)根据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其他主张。(2分)(3)材料三描述的是近代西方哪一思想解放运动?(1分)“传统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1分)(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2分)[12分]

    A(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何态度?(2分)概述这一思想产生的经济、政治条件。(2分)

    B(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观点。(2分)根据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其他主张。(2分)

    C(3)材料三描述的是近代西方哪一思想解放运动?(1分)“传统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1分)

    D(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2分)[12分]

  • 4. 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3分]

    A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

    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 5. 清朝袁枚(1716—1797年)曾创办随园,收女弟子。章学诚(1738-1801年)斥曰: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率以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大江以南,名门大家闺阁多为所诱,征诗刻稿,标榜声明,无复男女之嫌。殆忘其身之雌性矣。此等闺娃,妇学不修,岂有真才实学可取?而为邪人拨弄,浸成风俗,人心世道,大可忧也。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3分]

    A理学受到冲击

    B民主与法制思想并存

    C社会转型完成

    D新式的教育发展普及

  • 6. 15世纪的欧洲,父母给孩子们起名字,不是取自圣经中的人物和基督教的圣哲,而是取不信基督教的名人,如凯撒、荷马、梭伦、黛安娜、茱莉亚等等,这一做法在当时蔚然成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3分]

    A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B宗教改革,使人们从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C15、16世纪的欧洲人们逐步放弃信仰基督教

    D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各国逐步摆脱天主教会的统治

  • 7. “这个世界和它所有的美好事物看来是由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出来的……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在现实生活与来世生活中,他事实上在任何时候都拥有快乐和幸福。”作者宣扬的主旨是()[3分]

    A上帝创造万物灵长

    B反对禁欲,强调来世享福

    C人类可以统治世界

    D以人为本的宗教理念

  • 8. 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3分]

    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

    D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

  • 9. 某古代学者称:“夫天下之人……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据此判断,该学者是()[3分]

    A朱熹

    B王阳明

    C李贽

    D黄宗羲

  • 10.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提起古希腊,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会自然引起一种家园感,这是因为()[3分]

    A宗教改革最早兴起于古希腊

    B文艺复兴最早兴起于古希腊

    C人文精神最早起源于古希腊

    D启蒙运动最早兴起于古希腊

  • 11. 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甚至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这说明()[3分]

    A苏格拉底的门生遍及希腊各地

    B人文主义泛滥需要以公权约束

    C人文精神成为希腊的官方意识

    D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 12. 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3分]

    A“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 13. 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四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哪一思想()[3分]

    A“和而不同”

    B“克己复礼”

    C“仁者爱人”

    D“周而不比”

  • 14. 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上述观点()[3分]

    A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

    B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

    C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D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

  • 15. 在德国宗教改革的过程中,马丁•路德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下列对此贡献理解错误的是()[3分]

    A使德国人从此摆脱了罗马天主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权

    B开启了德国人自由阅读《圣经》,随意解释《圣经》的先河

    C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的形成,为德国后来的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D有利于德国民族语言的形成,促进了德国近代文化的崛起

  • 16.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这种观点()[3分]

    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

    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增强了宗教改革引发的信仰苦恼

    D表达了对民主政治的向往

  • 17. 18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兴起了全国性的文学运动,一大批作家从民族历史中寻找题材,发扬民族精神,反对封建制度,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解放个性,赞美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对这一运动产生直接影响的是()[3分]

    A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B法国的启蒙思想

    C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德意志的统一

  • 18. 纪念某一思想家逝世100周年时,有人说:“(他)独自一人,面对宫廷、贵族和资本的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专门媚上欺下,匍匐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狂热的邪恶混合体。……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该思想家()[3分]

    A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B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C率先倡导打破对罗马教会迷信

    D主张建立人类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

  • 19. 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经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表格)促成这一变化的是()[3分]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 20. 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由此可以推断()[3分]

    A程朱理学不受重视

    B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

    C妇女教育受到重视

    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

  • 21. 蒋百里在《欧洲文艺复兴史》中说,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同流而异趋”、“二者在智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3分]

    A在方法上二者都大力主张借古变今

    B异趋指二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C同流指二者都带有复古运动的色彩

    D在评价体系上二者对教廷褒贬不同

  • 22. 彼特拉克说:“我恨自己,因为我仍然赞赏尘世之物。我早该从非基督教哲学家那里了解到,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对伟大的灵魂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的。”据此可以得出()[3分]

    A彼特拉克强调重视人本身

    B彼特拉克否定了人以外的事物

    C人文主义者感到人的渺小

    D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存在冲突

  • 23. “人民拥立国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自由,而不是去做他的奴隶,……因此君主只有维持最强者地位,他才能实行统治。一旦人民可以把他们撵下台,他就不能抱怨人民使用暴力……只靠暴力维持的,只有用暴力来推翻。任何事物都是这样按照自然法则发生的……”据此你认为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3分]

    A《哲学通信》

    B《纯粹理性批判》

    C《社会契约论》

    D《论法的精神》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