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23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江苏专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卷第十一第十二单元
A(1)据材料一指出,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实施社会保障的具体做法。(3分)
B(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3分)
C(3)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你怎样认识这些变化?(6分)
D(4)综合材料和问题,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2分)[14分]
A(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3分)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1分)
B(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3分)
C(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2分)
D(4)上述有关农业的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2分)[11分]
A(1)根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B(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15分]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整顿银行,恢复信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④
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B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C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A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
B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巩固了中国在亚太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D推动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
A加快了资本在全球的流动
B提高了跨国公司的生产效率
C提高了各国的国际竞争力
D刺激了各国产业的优化升级
A跨国公司掌握产品创意和核心设计
B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地位不利
C发达国家是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D经济全球化中的利润分配极不平衡
A采取自由主义政策
B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C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D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
A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
B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
C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
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A当时的时代,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
B付出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C二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A国际资本实现了全球自由流通
B贸易壁垒制约发展中国家工业化
C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重大转移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第二次科技革命电话电报发明后
C20世纪40-5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A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的商业地位上升
B17世纪荷兰的强大得益于三次英荷战争
C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了殖民帝国
D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④
A为解决二战后世界贸易争端而设立
B是布雷倾森林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C长期被欧美垄断的局面将有所改观
D有助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
A实现法德和解
B对抗美苏两国
C实现西欧联合
D重建世界霸权
A经济危机与“滞胀”
B福利国家的弊端
C通货膨胀严重
D新经济的出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第1阶段是“黄金时代”,原因在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第2阶段是“衰退期”,根本原因是美苏“冷战”制约经济发展
C第3阶段是“调整复苏期”,表现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
D第4阶段是“改革繁荣期”,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A十月革命时期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A美中两国相互进行文化渗透
B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趋广泛
D中国人崇洋的思想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