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6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4年济宁市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
A(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10分)角度二亟变之中国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4分)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是指什么运动?作者为何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而反对“暴力反洋运动”?(8分)角度三巨变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摘编自[美_]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3)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4分)(4)上述材料对当今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4分)[30分]
A(1)据材料,分别说明导致欧洲崛起和亚洲国家衰落的最基本因素。并分析欧洲国家“使用武力和廉价商品”对中国产生的影响。(10分)
B(2)“不是殖民主义和武力征服导致了西方的崛起”,作者的这种观点是否恰当,为什么?由此可见,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所应坚持的基本方法是什么?(6分)【选做部分】[16分]
A(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梁为“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而追求的核心。(4分)
B(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康有为通过“重新解释……儒家思想”,为实现近代中国“巨变进行辩护”的原因。其做法与百日维新“过早夭折”有何内在联系?(6分)[10分]
A(1)据材料,指出“宣言”中“出色的东西”,并说明这些“出色的东西并不是来自他”的依据。(4分)
B(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宣言”“把这些权利与某种神意的、自然的和人民的根源结合在一起”的意图,并据此说明“宣言”的历史地位。(6分)[10分]
A(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人为什么坚信“物质和精神上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6分)
B(2)“每日所见没有进步,只有革命和一种有害的虚无主义”,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试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分)[10分]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A沿用了梭伦时期形成的惯例
B体现了古代雅典公民权力的平等
C提高了古代雅典的审案效率
D确保了雅典陪审法庭能依法判案
A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B“二五”计划建设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的大潮
A北约组织建立
B朝鲜战争
C柏林墙修筑
D古巴导弹危机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A切实地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B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
C曾为建立工农联盟作出过努力
D是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
A缺少高程度的经济合作
B缺乏长远的规划
C缺少成员国之间的沟通
D涉及的国家太少
A西班牙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B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生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西欧物价的不断上涨
A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B从根本上打破了天主教会对西欧的一统局面
C为理性社会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构想
D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B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
C代表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
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A赢得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
B赢得了与西方大国的平等地位
C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D为世界赢得和平作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