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考试总分:26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4分)[4分]
  • 2. (1)_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3)总为浮云能蔽日,___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4)雾失楼台,__________,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5)__________,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6)德不孤,__________。(《论语•里仁》)(7)风乍起,__________。(冯延巳《渴金门》)(8)谁解其中味?___________。(曹雪芹《红楼梦》)[6分]
  • 3. 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3分)[3分]
  • 4. 综览全文,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4分)[4分]
  • 5. 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5分)[5分]
  • 6. 全文以地图作类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2分)[2分]
  • 7. 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2分)[2分]
  • 8. 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4分]
  • 9. 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4分)[4分]
  • 10. 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4分)[4分]
  • 11. 第③段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的心理状态。(2分)[2分]
  • 12.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70分]
  • 13. 作者在文中设计的练习为什么只是一个把戏?请联系第⑨段加以分析。(3分)[3分]
  • 14. 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⑭段画线句。(4分)[4分]
  •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当兴吾宗(2)其俗颇质(3)臣自分废黜(4)聪令有闻者[4分]
  • 16. 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5分]
  • 17. 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4分]
  • 18. 对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3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 19.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吾知其所勉②居不静而静者③居静而非静者④吾知其所警[3分]

    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 2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2分]

    A此儿有风骨

    B称其不能理化

    C无复衣冠之望

    D招致山东大儒

  • 21. 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2分]

    A“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作者觉得要随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 22. 如果要替换第⑥段中的“毕竟”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2分)[2分]

    A因为

    B况且

    C因此

    D也许

  • 23. 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3分]

    A第①段中用汽车模型的例子是为了通过类比引出宴会模型。

    B第⑥段画线部分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把街道放入口袋绝无可能。

    C第⑩段写到“植物”“自行车”,不属于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

    D举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为例是因为它们间的距离不易精确测量。

  • 24.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1分]

    A

    B

    C.耶

    D

  • 25. 这首词的词牌应是()。(1分)[1分]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 26. 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3分]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