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江苏东台市高三第二次学分认定历史试卷

考试总分:25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4-2015学年江苏东台市高三第二次学分认定历史试卷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14分)17世纪英国在光荣革命后走上了宪政制度,国王的力量已经很有限了,并且在法律的牢笼中变得温顺;国家在众多人手中运行,随着经济的增长,个人权力永远不能再左右国家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689年,威廉接受了阐明国会至高无上的《权利法案》。这一法案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国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本国法律和法令的确认: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英国王位继承法》(1701)材料三(18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1830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的批评最为深刻,他说“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权利法案》得以颁布的背景?这一法案有何重要意义?(5分)(2)材料二文件体现了哪些重要民主理念?材料一、二有什么关系?(3分)(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针对这一状况是如何推进其民主进程的?(3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以来英国政治体制演进的基本趋向。(3分)[14分]
  • 2.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司马)光言:“方今国用不足,灭害荐臻,节省冗费,当自贵近为始。”……(王)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光曰:“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二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王安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材料三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一个小的县城积累之钱米也不少于二十万,各路所积存的钱谷足可支用二十年不匮,《宋史•安焘传》说:当时京城内外府库“无不充衍”。这应该是王安石变法由于鲜明的“理财”观及比较适合当时社会生产情况的“理财”措施而带来的“富国”效果。——吴玉清《论王安石变法的理财观》(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的主要观点。他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2)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认为理财的重要保障是什么?并指出“有财而莫理”的危害。(3分)(3)结合所学,列举王安石变法中“理财”的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三概括其积极作用。(5分)[10分]
  • 3.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1899年,当大英帝国的地位受到布尔战争(英国人和布尔人为争夺南非殖民地的战争)挑战时,甘地自愿服务组织了一个志愿战地救援队……1906年,面临祖鲁人(南部非洲民族之一)的叛乱,甘地再次组织担架队,服务直到叛乱被平息……1914年,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甘地在伦敦又招募了一支志愿救护车队……。甘地之所以这样不遗余力的竭诚奔走,是相信,凭借着这样的付出,能够为印度同胞在帝国中赢得一种完全平等地位。——凯瑟琳•布什《甘地》材料二1919年4月13日,阿姆利则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聚集着锡克教徒,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戴尔将军(英国军官)带着五十个士兵进入广场架起机枪,在事先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向人群开枪扫射,379人中弹身亡,1137人受伤,……,甘地退还了两枚在布尔战争中获得的不列颠荣誉勋章,成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材料三1930年3月12日,61岁的圣雄甘地率领78名非暴力运动积极分子,从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市徒步到丹迪游行,游行共持续25天,行程达388公里,……当甘地长途跋涉到达海边双手捧起一把盐时,英国殖民当局为之震动。史学家认为,正是这次“盐游行”……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举行正式谈判,并且最终使印度在1947年取得独立。这次游行被称作是印度独立奋斗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印度:重演“盐游行”》(1)依据材料一指出甘地对待英国当局的态度和目的。(2分)(2)导致材料二中甘地退还“勋章”的事件是什么?为此,甘地领导印度人民进行了什么斗争?(2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描述的具体事件及其影响。(3分)(4)综合上述材料,甘地对待英国殖民当局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10分]
  • 4. (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材料二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材料四2014年中国外交,从索契冬奥会拉开序幕,又从欧洲开始演出第一幕。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飞往亚欧大陆桥的那一端。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11天,84场活动。——《人民日报:习近平访欧架起中欧友谊之桥》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3分)(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及外交建树。(5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2分)[13分]
  • 5.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见下面示意图)北伐战争胜利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8年)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4分)(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5分)(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4分)[13分]

    A(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4分)

    B(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5分)

    C(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4分)[13分]

  • 6.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2分]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姓政权的稳固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的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来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 7. 翻开美国历史,共有九位总统在众议院遭到提案弹劾。其中1974年7月,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投票通过了弹劾总统尼克松的三条罪状,即阻碍司法工作、滥用总统职权和蔑视国会传调录音带的命令。这表明[2分]

    A总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B众议院具有普遍的民主性

    C国会的权力高于总统的权力

    D分权制衡有利于权力监督

  • 8. “在(西欧)各国皆弱、唯美国独强之际,美国人天生的领袖意识……使它们不能袖手安坐,它们决计乘此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有所作为。”“作为”的表现是[2分]

    A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与苏联展开军备竞赛

    C提出发展经济的马歇尔计划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9.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2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2分]

    A唐代开始出现个体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C小农经济不利于古代中央集权和商品经济发展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 11.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2分]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 12.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2分]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 13. 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2分]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

    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 14. 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2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提出

    D参加日内瓦会议

  • 15. 公元前452至前451年,在古罗马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和平民的努力下,由贵族编制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但法表中的一些内容引起平民不满。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形成著名的《十二铜表法》。这一过程最能说明[2分]

    A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B贵族的利益不再受法律保护

    C罗马法学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D平民取得了罗马法的制定权

  • 16. 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2分]

    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

    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

    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

    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 17. 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2分]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 18. 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生路。”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2分]

    A赢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 19.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2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20.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2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 21. 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这充分说明了[2分]

    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

    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

    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 22. 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2分]

    A成立同盟会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发动护法运动

    D发起新文化运动

  • 23. 观察漫画《畸形动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美方行径严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②严重干涉中国内政③与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背道而驰④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全[2分]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24. 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2分]

    A君主制和议会制

    B君主制和共和制

    C立宪制和共和制

    D立宪制和议会制

  • 25. 1896年,江苏著名实业家荣德生、荣宗敬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他一连下了八道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的批示,最终才确保了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这说明[2分]

    A政府官员廉洁

    B总督办事高效

    C民企兴办艰难

    D封建势力强大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