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46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哈三中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10月月考地理试卷
A(1)根据材料1、2、3、4,简要概括美国人口特点。(4分)
B(2)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和中国华北都出现大批人口向本国东北迁移的现象,其各自的原因是什么。(2分)
C(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迁移非常频繁,且规模很大,主要方向是什么,原因是什么?(4分)[10分]
A(1)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危害最大的是_____。(1分)
B(2)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是_____。它在我国分布广的原因是_____。(3分)
C(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1分)
D(4)当今世界的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1分)[6分]
A沙尘暴、寒潮
B暴雨、高温
C干旱、台风
D暴雨、低温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A巴拿马
B日本
C加拿大
D丹麦
A森林火险等级下降
B落叶灌木林的北缘向北推移
C近期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
D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下降
A灾害1主要分布在藏南谷地和东北平原
B灾害2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地区
C灾害3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D灾害5分布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
A人为因素是形成灾害1的主要原因
B气候因素是形成灾害3的主要自然因素
C地形崎岖是形成灾害5的主要原因
D大量CO2排放是灾害4加剧的主要原因
A本区洪涝灾害多发,干旱灾害较少
B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低,造成损失较小
C寒潮损害主要集中于最北的一个区域
D降水的季节变化使这些地区出现季节性易旱区
A黄淮海平原——水旱灾害、地震、盐碱和风沙
B东南沿海——地震、滑坡、泥石流
C川滇地区——干旱、水土流失、暴雨、病虫害
D黄土高原——洪涝、地震、台风
A太平洋东部
B太平洋西部
C大西洋西部
D印度洋北部
A
B
C
D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A台风
B寒潮
C干旱
D涝灾
A飞机上的传感器更为先进
B飞机的高度远小于卫星,受云量阻隔小
C飞机上的图像比例小
D飞机上的相片质量优越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A引起海面下降
B腐蚀建筑物
C导致世界各了降水普遍增多
D皮肤癌患者增多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AA国
B国
CC国
DD国
Aa<b<c
Bc<b<a
Cb<a<c
Da<c<b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光热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
A澳大利亚
B西亚
C北非
D中亚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山地森林覆盖率更高
D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A沿海强于内地
B低纬强于高纬
C城市强于农村
D山区强于平原
A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B营造沿海防护林
C修建分洪蓄洪区
D改进耕作制度
AM、N
BN、P
CP、Q
DQ、M
A人工拍摄
B遥感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
D多媒体技术
A高少儿、低老年型
B低少儿、低老年型
C低少儿、高老年型
D高少儿、高老年型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B②时期,人口生产暂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
C③时期,人口生产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阶段
D④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A本地经济衰退,收入大幅度下降
B世界文化遗产,为保护环境而迁出
C位于板块的张裂边界,地壳下沉
D温室效应,气候异常,环境变迁
A8000
B10000
C6000
D4500
A气候变暖对全球各地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粮食产量有小幅增加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增加,东半球相反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A雨涝
B沙尘暴
C水土流失
D地面塌陷
A捕杀成虫
B农药灭虫
C点火焚烧
D投放天敌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向心力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华南地区
A传感器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遥感技术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A1958年
B1965年
C1975年
D1985年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高山冰雪融水
C受锋面气旋控制
D台风导致风暴潮
A哈尔滨市居民正在吃早饭
B巴西高原进入雨季
C南亚地区盛行西南风
D当地可能是高温晴朗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