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中毕业生调研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考试总分:18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2届高中毕业生调研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在西力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既得利益权贵,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延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参与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参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城市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10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6分)(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社会转型,近代中西方调整政治参与方式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9分)[25分]

    A(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10分)

    B(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6分)

    C(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社会转型,近代中西方调整政治参与方式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9分)[25分]

  • 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上半期英美大事记——根据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张振江《从英镑到美元:国际经济霸权的转移》等整理上表反映了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化货币的基本历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慨括影响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化货币的主要因素,并就其中某一个因素展开说明(
  •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189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改革时代”。这场进步主义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等方面,目的在于消除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所引起的种种社会弊端,重建社会价值体系和经济秩序。其动力来自南北战争后逐步兴起的进步主义思想以及这个时期波澜壮阔的民粹主义和工人运动。如果说民粹主义和工人运动是来自美国社会下层的话,那么进步主义思想和改革则是来自美国的上层,而且以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主。……这场进步运动同时在联邦、州和市三级展开,从政治上的争取妇女选举权、市政改革到经济领域的反托拉斯运动,从救济穷人和改善工人待遇的社会正义运动到自然资源保护,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步主义改革把美国的社会改革运动推向新的阶段。——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影响。(9分)[15分]

    A(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主要特点。(6分)

    B(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影响。(9分)[15分]

  • 4.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西学中源”说发端于明清之际。鸦片战争后,其在士大夫阶层中渐次流传开来.持有此说的士大夫认为,西方学术文化虽有可取之处,但穷究其根源都是来自中国。出使欧洲四国的薛福成在日记中依旧相信西学源于中国:“昔者宇宙尚无制作,中国圣人仰视俯察,而西人渐效之。今者西人因中国圣人之制作而踵事增华,中国又何尝不可因之?”……洋务运动初期,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论断。从那时起,“中体西用”思想的基本构架已经成型。——摘编自季荣臣《论洋务派的“西学中源”文化观》材料二洋务后期,一批通过亲身经历或各种媒介手段而较为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状况的新型知识分子,逐步在洋务派中培育出来。以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钟天纬等人为代表的激进人士,在思想见解上已经开始明白办洋务的路数之不可恃,开始议论如何才能突破摹习西方器物技艺框架、谋求从根本上学习西方的救国新方案。在文化观上,他们口口声声维护着“中体”,实际上却把注意力投放到如何才能学习那个一向以为绝无可取之处的“西体”上去。——丁伟志《“中体西用”论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嬗变》(1)据材料一,概括“西学中源”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9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薛福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对“西学”关注点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15分]

    A(1)据材料一,概括“西学中源”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9分)

    B(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薛福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对“西学”关注点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15分]

  • 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根据李业惠《飞机发展历程》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飞机的发展历程。(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飞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7分)[15分]

    A(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飞机的发展历程。(8分)

    B(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飞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7分)[15分]

  • 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荀子有著作传世。他批判地吸收当时一些学派的优点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大约公元前285年,苟子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打算说服齐相行“胜人之道”。“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公元前266年至公元前255年间,荀子赴秦。曾向泰昭王建言:“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人迹所到),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公元前253年左右,荀子游赵。曾对赵国君臣说:“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是渐(诈欺)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荀子提出的基本主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9分)[15分]

    A(1)根据材料,概括荀子提出的基本主张。(6分)

    B(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9分)[15分]

  • 7. 19世纪末,罗丹为雨果、巴尔扎克所做的雕像,几经易稿。在定稿中,雨果令人吃惊地全身赤裸,而巴尔扎克披着及地的睡袍,一颗头颅硕大无比,身体则粗短臃肿,上阔下窄,显得比例失调—罗丹雕塑定稿的显著特点是()[4分]

    A注重人的情感

    B捕捉瞬间印象

    C重视自我感受

    D强调理性思考

  • 8. 秦在统一前,巨贾吕不韦曾位至相国;统一后,“徙天下富豪于成阳十二万户”,发“贾人略取陆梁地(泛指桂林、象郡、南海等岭南边远蛮荒地区)”。这一现象说明秦朝()[4分]

    A小农经济形成

    B工商食官出现

    C中央集权加强

    D江南得到开发

  • 9. 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上述现象()[4分]

    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

    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

    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

    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

  • 10.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叶剑英援引历史典故说:“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以参考。”这一外交思路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4分]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初期

    C70年代初期

    D80年代末期

  • 11. 以下是苏俄(联)《农民的土地问题委托书》部分摘录据此判断,该委托书出台的历史背景是()[4分]

    A十月革命展开

    B新经济政策实施

    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

  • 12. 1842-1880年,、中国进口以鸦片、棉布为主,出口以丝、茶为主;1881—1910年,棉布在进口贸易中的重要性超过鸦片,丝、茶出口的重要性下降。影响晚清贸易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4分]

    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

    B西方国家侵华方式的变化

    C西方社会工业革命的发展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剧变

  • 13. 孙中山说:“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这反映了孙中山()[4分]

    A推崇民有民治民享

    B主张推翻专制统治

    C倡导进行社会革命

    D重视国民思想启蒙

  • 14. 毛泽东说:“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上述言论出自于()[4分]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新民主主义》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 15. 1942年,《解放日报》介绍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当选后,与大选时的政治对手合作并释放美共领导人的事例;刊发了英国允许英共机关报复刊的报道。其目的是()[4分]

    A宣传持久抗战思想

    B借鉴西方民主政治

    C争取英美盟国支持

    D巩固民族统一战线

  • 16.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4分]

    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B放弃休养生息政策

    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存在无为、有为之争

  • 17. 古希腊有人设想: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只能看到洞口活动的动植物因身后矮墙上前方的一堆火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子。因此,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这一设想旨在强调()[4分]

    A理性高于感觉

    B关注人的世界

    C认识源于感觉

    D美德即是知识

  • 18. 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尔方政策逐渐成熟。导致这一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4分]

    A苏联对外扩张的加剧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D欧洲国家逐步走向联合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