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考试总分:18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山西省晋城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2年,中国开始实行专利制度,设立主管工业专利的机构。1912年6月13日,工商部制订了科技奖励法—《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1923年6月,农商部经修仃重新颁布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把奖励对象扩大到祈产品及其新的制造方法两种,授予3年或5年的专利权,对仿造外国产品有显著成绩的给予褒奖。该章程内容的扩大,为形成较完整的专利保护奠定了基础。随后,1928年6月,合并后的农工商部又公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规定了对新产品或其新的制造方法分别授予15年、10年、5年和3年的专利权,对仿造外国产品有显著成绩的,给予褒奖;1929年2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1929年7月31日,南京政府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法》;1932年9月30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奖励工业技术哲行条例》等等。材料二我国专利法自1985年实施以来,为适应国际国内专利保护制度的不断变化,历经了1992年、2000年、2008年三次修订。修订内容以专利法为主干,辅之以专利法实施细则与专利审查指南等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丈件的修改。一经过第三次修改后的专利法,使得我国专利保护水平总体上达到TRIPS协定《知识产权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体系下的多边贸易协定标准的要求,为我国加速迈进知识产权强国的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具体实施起来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专利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效果差,有效专利实施率低等。----以上材料摘编自任园园《我国专利法的历史沿革与现行法律存在问题及完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专利保护制度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专利保护制度的变化特点。(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专利保护制度的认识。(5分)[25分]

    A(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专利保护制度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12分)

    B(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专利保护制度的变化特点。(8分)

    C(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专利保护制度的认识。(5分)[25分]

  • 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神话故事,往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战国至汉代神话传说中塑造的女蜗形象的流变,任取一个历史时期的形象并分析其蕴含的历史价值。[12分]
  • 3.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辛亥革命后,全国约有312个“党”、“会”之类的政治性团体活跃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政治开舞台,这些政党和团体经过复杂的斗争、较童、分化、组合,到第一届国会选举之前,基本上形成了4大政党:国民党、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各党派的领导人均属资产阶级政营中的政治家或思想家。在“议会政治”的幻想下,他们认定“欲巩固国家,莫如发达政党”,实行政党政治,是维护共和,使中国走上民主宪政道路,建立富强独立之国的必然途径。国民党、进步党等大党各自拥有数十家报刊,遍布许多省市,并创办了自己的通讯社。各党派还通过发展组织,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来巩固思想动员的政治成果。同盟会转入公开活动后,立即在各地扩展分支组织,会员人数很快高达50多万人。然而,随着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政党政治即告失败,随之一起失败的还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实践。—摘编自尚红娟《民初政党政治与民主思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西方近代政党政治的成功实践,分析影响政党政治成败的因索。(6分)[15分]

    A(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特点。(9分)

    B(2)根据材料并结合西方近代政党政治的成功实践,分析影响政党政治成败的因索。(6分)[15分]

  • 4.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征服西域,设僮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匈奴还以西域作为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经常骚扰汉朝的边界。西汉王朝的统治者在同匈奴斗争的过程,逐渐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特别是汉武帝即位后,从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匈奴世仇之意后,便决定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断匈右臂”。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先后两次奉诏出使西域。张骞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仅亲自访问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令伊动)、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其所见所闻被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详实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摘编自汤英英等《从传播效果看张骞通西域—浅析张骞的传播实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骞出使西域的活动。(9分)[15分]

    A(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6分)

    B(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骞出使西域的活动。(9分)[15分]

  • 5.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光绪三十四年颁布《清理财政章程》,规定在户部以下设清理财政处,职责之一是审核中央和地方的预决算报告,汇编国家预算;各省成立清理财政局。另外,清王朝还提出了统一国库办法,在北京设总库,各省设分库,省下地方设支库,国库由大清银行经理,国家收支全部汇总国库。但在地方督抚的抵制下,预算制并未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材料二清政府一方面强调兴学是新政第一要务,另一方面又把练兵视为内政第一位应注意的问题。“亟亟练兵为要”。兴学、练兵两项外,还有人认为“宪政成立,以清理财政为最要”,“而整理财政必以确定全国预算、决算为最要”。----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展林《内外交困中的晚清财政变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财政改革的背景。(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财政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启示。(8分)[15分]

    A(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财政改革的背景。(7分)

    B(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财政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启示。(8分)[15分]

  • 6.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越南战争(1961年一1973年),是二战以来美国参与的伤亡人数最多的战争,也是该国至今唯一战败的战争。越战是冷战中的“热战”,同时也是越南民族主义的奋斗。希望统一越南的北越领导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击队“民族解放阵线”反对南越吴庭艳政府。美国则出兵帮助南越。在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越南统一后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战争使越南经济崩溃,通货膨胀,人口比例失调。战争也对美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国内掀起反战热潮。学生反战运动和黑人运动、妇女运动一起将美国推向了反主流文化运动中,这种文化影响至今。----摘编自程晓敏《“第四政府”与美国对越南战争的政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越南战争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的影响。(8分)[15分]

    A(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越南战争的特点。(7分)

    B(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的影响。(8分)[15分]

  • 7. 下列文字来自一位美国人日记里对中国近代某一重大事件的残缺记载。据此可以推断这一事件应是[4分]

    A辛亥革命

    B义和团运动

    C抗日战争

    D国民大革命

  • 8. 公元前133年,罗马颁布的土地法案规定:任何人占有的公地不得超过500犹格(一种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有子嗣者每子可占250犹格,但以两个儿子为限,总数不超过1000犹格。据此推断该法案:[4分]

    A违背罗马法的基本原则

    B触犯土地贵族的利益

    C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形式主义色彩较浓厚

  • 9. 政党政治的不断完善、人权思想的不断普及、军队国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司法制度的不断改进、学术自由的不断扩大、居民识字率的大大提高等,所有这些表明19世纪欧洲政治生活的主旋律是[4分]

    A政治民主化

    B中央集权化

    C法制近代化

    D普及代议制

  • 10. 19世纪,美国人以占有土地和个人经商来获得财富。。20世纪20年代,他们的成就感则越来越多地关注于通过全面参与消费而取得的成功。这折射出[4分]

    A国家干预刺激消费

    B福利国家的逐步建立

    C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D垄断组织的大址出现

  • 11.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只有数十个区域经济集团,而且主要集中在欧洲。90年代以来,世界上新增加了近百个区域经济集团,它们广泛分布于所有的大洲。这反映了[4分]

    A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增多

    B区域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世界各国经济模式的趋同

    D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

  • 12. 东晋南朝时期,与北方都市发展经历的起起落落相比,江南三吴地区的宣城、吴郡、东阳以及长江中游的襄阳、江陵、长沙等日益繁华,尤其是南海(今广州)周边“人竞商贩、不为田业”。这表明当时江南[4分]

    A经济地位逐渐上升

    B工商业市镇的大量兴起

    C政府商业政策松弛

    D弃农经商现象逐渐增多

  • 13. 唐高祖时,交州总管丘和“有子十五人,多至大官”;唐高宗时,宰相李义府“诸子孩抱者,并列清官”。这种“子凭父贵”现象的长期存在表明唐代前期[4分]

    A中央集权尚需加强

    B士族势力左右政局

    C门第观念仍很浓厚

    D科举制度流于形式

  • 14. 南宋遗民文天祥的爱国思想中,渗透着浓厚的忠君思想;而明代遗民顾炎武的爱国思想中,却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决定这种不同的因素是[4分]

    A社会主流思想

    B社会分化的程度

    C经济发展程度

    D政治权力的变迁

  • 15. 19世纪末,中国自建铁路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而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新建的铁路主要集中在南京周围。这表明影响近代铁路布局的因素之一是[4分]

    A列强的经济侵略

    B政治中心的转移

    C经济布局的变化

    D政治局势的稳定

  • 16. 《周礼.考工记》记载,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同为“国之六职”。_由此可见当时[4分]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强化

    B民营手工业分工很细

    C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亚

    D国家经济倚重已变化

  • 17. 19世纪中期,来自西方的自行车在中国销售很是有限,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富商巨贾、电影明星等纷纷加人到骑自行车的行列中来。这主要反映出当时[4分]

    A社会风气逐渐开放

    B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实现了交通近代化

    D民众思想完全西化

  • 18. “一五”时期,上海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只有14.5%,低于全国18%的发展速度;尤其是1955年,比上年反而下降了2.85%。这说明[4分]

    A国家发展战略有所调整

    B上海丧失经济中心地位

    C上海经济体制转型缓慢

    D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