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5月适应性历史试卷

考试总分:18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5月适应性历史试卷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15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大名商人出身的北方汉族财相卢世荣主持财政期间,向忽必烈提出一条改革意见,其内容是:用官钱购南方棉帛运到北方牧区换取羊、马;然后把这些羊、马交给当地牧民定合同放牧取利。合同规定皮毛、筋角、酥酪等的十分之二给牧民,其余由官府出售。“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予”。忽必烈听罢卢氏建议后说,这是“祖宗时欲行之而未果”的计划.他要求卢世荣尽快推行。卢世荣死后他的其他许多经济管理意见在忽必烈那里并没有因人废言,这条意见也是没废弃的。卢世荣之后的财相藏族人桑哥执政间创建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至元二十四年夏忽必烈同意忻都(蒙古贵族)以新钞11.06万锭,银1593锭、金100两付江南各省与民大规模互市;次年九月桑哥请示忽必烈批准营造五个库于禁中贮币帛,当与这个农牧南北大贸易蓝图的实际实施相关。一一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全史》(l)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得以实施的条件。(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的影响。(7分)[15分]
  • 2. (巧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孙中山在1916年介绍美国克利夫兰城的地方自治制度时认为,如果“我国以旧有自治之基础,合诸今日人人尊重民权之心理,行之十年,不难达此目的”,“欲行此制,先定规模.首立地方自治学校,各县皆选人入学,一二年学成后,归为地方任事。次定自治制度,一调查人口,二清理地亩,三平治道路,四,广兴学校,而其他诸政,以次举行。至自治已有成绩,乃可行直接民权之制矣。”1922年8月12日,孙中山与陈炯明决裂后,在由粤至沪途中说:“以中国各省之土地与人民,皆比世界各小国为大而且多;故各省之自治,可不依附中央而有独立之能力。中国此时所最可虑者,乃在各省借名自治,实行割据,以启分裂之兆耳。故联省自治制之所以不适于今日之中国也。至言真正民治,则当实行分县自治。盖县之范围有限,凡关于其一乡一邑之利弊,其人民见闻胶切,兴革比易,且其应享之权利,亦必能尽其监督与管理之责。”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宣言强调:“真正的自治,必待中国全体独立之后,始能有成。各省真正自治之实现,必在全国国民革命胜利之后。”一一摘编自张海鹏等主编《中国近代通史》(l)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主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主张。(7分)[15分]
  • 3. (15分)【历史一一19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出现了两次对中日关系的集中报道: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占领了沈阳全境,更多的日本军队涌向这座城市,东京宣称这是一次受袭后的自卫行动,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这是日本人在找借口,中国称再次受到了攻击,日本文职官员表示震惊,说这是一场未经授权的行动。中国方面表示没有反抗,但是却有四个日本人受伤,中国警察被缴械。1937年7月22日“中国局势”:天津一一坚持反日的第29军37师没有根据所称协议放弃北京西,反而拼命巩固阵地;东京一一东京和南京政府都很强硬,均拒绝向有关争端的地方解决方案屈服,日本外交部长警告中国政府不要插手;华盛顿一一德国大使告诉国务卿赫尔,德国对远东局势将维持中立并与美方政策保持一致;伦敦一一外交部长艾登称在目前北中国紧张局势下不会举行中日磋商。一一摘编自《纽约时报》(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纽约时报》对中日关系在报道上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20世纪30年代《纽约时报》对中日关系的报道变化的原因和影响。(9分)[15分]
  • 4.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902年清政府任命沈家本(1840一1913)为修订法律大臣。根据慈禧发布的“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沈家本“专以折冲蹲姐,模范列强为宗旨”。他说:“夫西国首重法权,随一国之疆域为界限,甲国之人侨寓乙国,即受乙国之裁判,乃独于中国不受裁制,转予我以不仁之名,此鱼当蟠然变计者也。方今改订商约,英美日葡四国均允中国修订法律,首先收回治外法权,实变法自强之枢纽。臣等奉命考订法律,恭绎谕旨,原以墨守旧章,援外人以口实,不如酌加甄采可默收长驾远驭之效”。为此,他“以中国法律与各国参互考证”,“我法之不善者当去之,当去而不去是之为悖”,但又力求做到“不决乎我国世代相沿之礼教、民情”,“方能融会贯通,一无扦格”。在他主持修律的短短几年里,大开研究西法的风气,是有清一代立法最活跃的阶段。由于清朝很快被辛亥革命的浪涛所吞没,所以制订的新法大多没有颁布施行,但却为继起的北洋政府所援用.一一摘编自张晋藩《试论沈家本的法律思想》(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沈家本修律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沈家本法律思想的特征及影响。(9分)[15分]
  • 5. (25分)阅读材料:材料一1896年8月2日《伦教新闻图片报》插图:李鸿章抵达英国,在南安普顿港上岸材料二李鸿章这次公费出差环球旅行,带着两个最主要的任务,其一是“结强援”,就是俄国.……李鸿章借祝贺沙皇加冕,与俄国商谈结盟抗日。结果被俄国人狠狠敲了一笔,《中俄密约》让俄国人可以在东北修筑铁路,并取得诸多特权,实际上控制了中国东北。李鸿章的另一个任务,是要游说各国“照镑加税”。……清政府希望李鸿章让洋人同意加税到百分之十。但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英美,李鸿章都没能做到―这本身就不是单纯靠外交手段可以完成的。―李夏恩《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10月23日材料三在这次访问中,李鸿章向英人保证,一定会在中国大力引进铁路……慈禧太后:“洋人和你都谈了些什么?”李鸿章:“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在20巧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中国有望与英国签订承建英国高铁二号线工程的巨额订单的消息传来时,网上很快出现了这个戏拟的笑话作为回应:(英国)女王:“你们都谈了些什么?"首相(卡梅伦):“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现在,中国不仅早己接受了西方来的铁路,甚至还将比原始铁路更为高级的高铁卖给一个世纪前曾将铁路推销给中国的英国.情势似乎完全反转过来。―李夏恩《新京报书评周刊》20巧年10月23日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李鸿章出访的历史背景。并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出访的实际效果。(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结强援”对19世纪末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本身就不是单纯靠外交手段可以完成的”?(8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使中英“情势似乎完全反转过来”?(9分)[25分]
  • 6. (12分)以下时间轴呈现的是18世纪中叶至今西方经济思想的转变历程,请对该时间轴中任何两个时段划分的合理性进行论述。(可以赞成或反对、补充、删减,观点明确,论述有力,史论结合。)[12分]
  • 7. 《唐会要》记载:“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真怪之产”。唐诗亦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材料中反映了[4分]

    A商业经营的市坊限制打破

    B江南地区经济实力上升

    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D小农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 8. 宋元以来,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进士51人,全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制罪。之后逐渐形成南北方按比例分南北榜录取的制度.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的实行[4分]

    A平衡了南北势力

    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

    C强化了文化专制

    D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

  • 9. 下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我比你更疼》。反映了[4分]

    A古巴的国家安全受到危害

    B苏联和古巴之间关系紧张

    C古巴成为最大赢家

    D苏联落败实力受损

  • 10. 南宋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说:“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一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作者在这里[4分]

    A反理学而讲求功利

    B主张为官治学要知行合一

    C批判社会道德败坏

    D反思阶级矛盾尖锐的原因

  • 11. 《时宪历》系明末徐光启等以“西洋新法”编制而成,清顺治元年由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清廷,被定名为“时宪”,予以颁行。后引起中国儒生和钦天监旧官员的不满,导致理学与西学之争,《时宪历》遭到废除,传教士也受到打击.材料反映了[4分]

    A程朱理学思想日益僵化

    B西方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C文化冲突阻碍社会进步

    D中国的传统历法更加精确

  • 12. 有学者对1975年中国城市家庭人均收入、价格和食品消费的计算表明,五口之家仅食品支出就用去收入的“%。材料中现象产生的背景是[4分]

    A文化大革命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

    B邓小平主持工作对经济进行调整

    C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物资匠乏

    D长期战乱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 13. 下表是1550一1950年间中国地区人口统计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4分]

    A1550一1750年间北方人口增长率大大快于南方

    B1750-1850年间人口变化反映了统治政策调整

    C1850一1900年间南方人口变化原因是因为战乱

    D190压195。年间人口增速加快是因为政局稳定

  • 14. 有学者根据估算,按1960年的美元计算,1750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为1550亿美元,其中1200亿美元或者77%的产值出自亚洲,350亿美元产值出自整个“西方”。这反映出[4分]

    A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展缓慢

    B地理大发现推动亚洲崛起

    C亚洲是当时世界经济中心

    D亚洲是东西方贸易的中心

  • 15. 陈独秀指出:“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日: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民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则可,号曰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这表明陈独秀主张[4分]

    A政党政治

    B社会主义

    C立宪政治

    D国民政治

  • 16. 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6月建立房主贷款公司,在此后三年中先后向100万以上的房主贷款30多亿美元。国会于1934年6月建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发放建筑新房和修理房屋的抵押贷款。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4分]

    A为弱势群体提供住房保障

    B刺激消费和生产以复兴经济

    C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D推动遭受重创的金融业复兴

  • 17. 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4分]

    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 18. 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室”之间的斗争激烈·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而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反映出[4分]

    A国家间的兼并重组十分频繁

    B王权尚未完全确立

    C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

    D私有制逐渐建立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