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开学起点考试试题

考试总分:23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开学起点考试试题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4分]
  • 2. 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4分]
  • 3. 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探究作者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8分)[8分]
  • 4. 下列材料对“湖北菜”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用四个短语概括湖北菜的特点。
  • 5.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选自《明史•张淳传》)[3分]
  • 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3),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4)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醉花阴》)(5),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6)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周邦彦《苏幕遮》)(7)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8)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王勃《滕王阁序》)[5分]
  • 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如微博、微信、微小说,以及最近广受欢迎的微电影,微旅行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互联网上,让中国悄然进入“微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微”事物,有人持乐观态度,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不超过60个字)(4分)[4分]
  • 8.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3分)(2)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3分)(3)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3分)[9分]
  • 9.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野步野步(宋)周密(清)赵翼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2)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8分]
  • 10. 下面这段描写出自《装在套子里的人》,它是从哪些角度刻画人物的?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4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12.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和阿根廷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分别为《吉檀迦利》和《百年孤独》。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C《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阿Q是一个质朴、愚昧而又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的落后农民,其性格的主要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D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他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望,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在复仇道路上犹豫不决,错失良机。他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 1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老师在讲评试卷时告诉我们,出现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运用得不熟悉所造成的。

    B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已在全国各大动漫频道播出了3年多,活泼可爱的形象,浅显易懂的内容,明显的本土化特点,激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C受快餐文化的影响,真正喜欢阅读中外名著的中学生并不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就显得非常重要。

    D针对当前医疗卫生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国家相关部门下发文件,要求清理整顿药品市场,降低药品价格。

  • 15.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 16.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庇护(pì)机械(xiè)折耗(shé)伺机而动(sì)

    B悄然(qiǎo)忖度(cǔn)乘势(chèng)风光旖旎(qí)

    C讣告(fù)横祸(hèng)撩拨(liáo)淡泊名利(bó)

    D哺育(bǔ)濒危(bín)咆哮(xiāo)一模一样(mú)

  • 17.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吝惜踯躅鞭挞虎据龙盘

    B紊乱窸窣笙箫鲈鱼堪脍

    C熏陶殒落审慎繁文缛节

    D歼灭绯红修葺倍尝艰辛

  • 18.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世界级网球名将桑普拉斯在ATP总决赛冠军争夺战中,以3比0轻松地击败老对手阿加西,夺得冠军,这是他第五次ATP。②春节期间,漫步街头,只见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凡在本店购货满200元者,本店将热忱一份精美的礼品。③正当海峡两岸人民“三通”呼声愈高时,台湾方面认为,与大陆谈判的时机并不成熟。本来可以深入的新一轮谈判因此而了。④艾滋病在全球呈蔓延趋势,成为人类的公害,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防止艾滋病的行动,远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情。[3分]

    A问鼎敬赠搁浅因而

    B夺冠敬赠搁置因而

    C夺冠惠赠搁置而且

    D问鼎惠赠搁浅而且

  • 1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 20.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分]

    A

    B

    C

    D

  • 21.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3分)①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③明而自信,笃也④有一焉,则其守不固⑤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⑥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3分]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 2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分]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②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C第③段中作者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D末段指出以“贪”命名泉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 23.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选对一项2分,共4分)[4,2分]

    A本文首段多采用短句,表现了作者探访千灯古镇的急切之情。

    B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略写千灯古镇的自然景观,详写该镇的人文氛围,详略得当,言近旨远,触人深思。

    C第二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不同质地的灯,既回扣题目“千灯”又暗示此行目的就是了观赏这些造型各异的千灯。

    D“千灯”一语双关,既指江南水乡陈列千盏明灯的古镇——千灯镇,也指这个古镇的独具亮色的文化特点。

    E“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顾炎武仁爱思想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