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学期中考试

考试总分:31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第二中学期中考试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材料二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材料三开辟“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在于: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摘编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22分]
  • 2. 下图为公元前4世纪埃及托勒密王朝使用的具有希腊风格的银币,当时埃及在语言、文字、风俗、货币、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深刻的影响,因此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希腊化时代”。与埃及“希腊化时代”有密切关系的历史人物是[3分]

    A默罕默德

    B亚历山大帝

    C大流士一世

    D君士坦丁十一世

  • 3. 1789年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的第二天,制宪议会上竟然出现“颂扬(国王)达到了顶点……惊得目瞪口呆、晕头转向的议员们追随着国王的脚步,簇拥着他穿过与议员们一样吃惊的人群回到邸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3分]

    A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有偶然性

    B恢复君主制的思想根深蒂固

    C议员尚不具备民主政治意识

    D建立民主政治道路任重道远

  • 4. 近代以来,某一流派绘画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他们大多数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表现方式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这一流派[3分]

    A反思理性王国弊病

    B注重肯定理想人格

    C意识形态特征突出

    D带有反传统的特征

  • 5.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3分]

    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6. 19世纪初,在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在参加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中,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1825年12月发动了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传播了革命思想。对此解读正确的是[3分]

    A战争推动了社会思想的变革

    B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俄国传播

    C青年军官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D民族统一成为俄国社会呼声

  • 7. 下表是海湾战争中参战双方伤亡人数统计。对此表数据理解正确的是[3分]

    A多国部队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B多国部队高科技军事技术占优势

    C伊拉克军队缺乏训练毫无战斗力

    D海湾战争是冷战时期的局部战争

  • 8. 有学者说:“浪漫主义者由于有表现他内心感受的无穷欲望而从事创作,他在自我中看到世界的主要目的。而在世纪末,这个自我崩溃了、英雄主义也行不通了。”下列可用来印证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3分]

    A1872年《日出·印象》油画的诞生

    B1877年《天鹅湖》芭蕾舞剧的表演

    C1880年《思想者》雕塑作品的创作

    D1937年毕加索创作了《格尔尼卡》

  • 9.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6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但到民国初年几乎成为“绝唱”。新中国成立后才又焕发新生,中国改革开放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它属于[3分]

    A自然遗产

    B文化遗产

    C文化景观

    D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10. 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这主要表明当时[3分]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 11. “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块肥沃的大河流域地区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此观点强调了()[3分]

    A人类文明的冲突

    B古代战争的目的

    C地理环境的影响

    D历史形成的残酷

  • 12. 古希腊《荷马史诗》中记载了在远古时期,希腊人在诸神的支持下,凭借智慧最终攻克了特洛伊城。19世纪考古学家在土耳其发掘出了古特洛伊城的遗址及其在公元前12世纪遭受战争的痕迹。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3分]

    A古希腊主流思想是神灵崇拜

    B《荷马史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C考古结果最能反映历史真实

    D《荷马史诗》的描述属于历史纪实

  • 13. 印加人通过观察太阳,编制了太阳历,以确定农业季节。同时他们将一年分为12个月,共365天。每月都有名称,表示相应的宗教活动。这反映了印加历法[3分]

    A完全服务于农业生产

    B完全服务于宗教活动

    C完全服务于军事活动

    D兼顾了农业和宗教的需要

  • 14. 在柏拉图所著的《美诺篇》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有关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道德教育的问题,苏格拉底说“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是对的。”他认为任何美德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苏格拉底这一观点与下列哪一观点在本质上不相同[3分]

    A“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B“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C“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D“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上定居下来,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推断建造“浮动园地”的主要原因是()[3分]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足

    C肥沃的淤泥利于耕种

    D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 16. 马球源于波斯,如图是新疆出土的唐代彩绘泥塑打马球俑。据记载,唐代22个皇帝中18个喜好马球运动,并出现过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球队与吐蕃球队的竞技比赛。这些可用于佐证唐代[3分]

    A马球运动盛行于西北地区

    B驯马技术比前代更加娴熟

    C开放、进取和包容的风貌

    D陶瓷造型精巧、神态逼真

  •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3分]

    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D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

  • 18. 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这现象出现的历史根源是[3分]

    A亚非拉美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争夺国际市场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 19. 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表明当时[3分]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儒家统治地位动摇

    C佛教主动适应现实

    D三教合一开始出现

  • 20. 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映出唐代[3分]

    A佛道思想在民间广为流传

    B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C儒学已经出现复兴的迹象

    D中外文化交流的进程加快

  • 21. 腓尼基人对古代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并非他们自制的紫色燃料,也不是航海、殖民,而是他们创制出的一套字母文字。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东西方多种字母文字,可以说“腓尼基字母”是今天多国字母的始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3分]

    A腓尼基人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

    B字母文字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

    C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D字母文字比象形文字更具有优势

  • 22. 下面这张照片上的人是非洲的难民,这一群体备受国际关注。难民产生的原因不包括[3分]

    A战争和地区冲突

    B宗教或部族矛盾

    C自然灾害的发生

    D国际人才的交流

  • 23.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独特的建国历程,形成了美国特殊的移民文化,这种文化成为美国的标志,在美国的整个发展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下列关于美利坚文化形成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3分]

    A英国文化占主导,特别是语言与英国几乎一样

    B种族融合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C独立战争过程中,"美利坚人"成为共同名称

    D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促进了美国文化形成

  • 24. 中、中和理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下体现这一理念的是[3分]

    A“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B“柔弱胜刚强”

    C“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D“一同天下之义”

  • 25.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习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这句话可用来佐证[3分]

    A北宋王安石变法

    B罗马帝国的建立

    C希腊城邦的扩张

    D贵霜帝国的统一

  • 26. 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即中国“绿卡”。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B其意在争夺全世界的人才

    C它是颁发给外国人的凭证

    D它开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

  • 27. 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尚不多见,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一现象[3分]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产生

  • 28.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拥山抱水,气象万千。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恋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颐和园的“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表现为①以园外数十里的西山群峰为背景②将玉泉山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③用整块巨石雕刻成一艘白色石舫④以西堤的柳色消除园子的西部界限[3分]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29. 1670年,法国国王“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整个“中国宫”的檐口楣柱、墙角四边屋顶都贴着艳丽的瓷砖,室内充满了中国的青花瓷器和中国丝绸。这反映出[3分]

    A中西方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B中国建筑水平高于法国

    C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D中学西传思潮逐渐兴起

  • 30. 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3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 31. 前苏联的东方学专家巴托尔德指出:“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西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材料意在说明[3分]

    A蒙古西征促进了地域间文化的交流

    B商贸发展推动统一的蒙古帝国建立

    C蒙古西征促进了人口的大规模迁徙

    D蒙古帝国实现对欧亚地区直接统治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