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八一聚源高级中学2021年春季第二次月考高二历史

考试总分:42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都江堰市八一聚源高级中学2021年春季第二次月考高二历史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表明鲜卑族的服饰和礼仪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对北方社会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4分)(2)材料二中,日本岩仓使节团出访欧渊的背景是什么?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何内在联系?(6分)(3)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6分)[16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材料二关于明代中后期石门镇(注:浙北名镇之一)油坊经济的发展,文献有载:“崇为吾郡上游,当孔道,号剧难治,而石门镇为甚……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材料三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防夷五事》: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也;据称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据称借领外夷资本积雇请汉人役使,并应查禁也;据称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据称夷船进泊处,应请酌拨营员弹压稽查也。(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怎样的新现象?(12分)(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主客观两方面概括晋商发达的原因。(6分)(3)阅读材料三,指出《防夷五事》的政策实质和消极作用。(6分)[24分]
  • 3. 史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要研究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应收集的直接史料是()[1.5分]

    A

    B

    C

    D

  • 4. 工具的进步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转型的巨大杠杆。下列图片中所反映的工具,足以说明人类已经开始从蒙昧野蛮跨入文明时期的是()[1.5分]

    A

    B

    C

    D

  • 5. 《汉书》记载:“过(赵过)能代田。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为()[1.5分]

    A增加了种植面积

    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D革新了耕作工具

  • 6. 官营手工业产品大多非常精美,主要原因是()①有最优秀工匠②控制最好的原料③生产不计成本④市场竞争的需要[1.5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 7.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1.5分]

    A土地兼并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

    D土地私有

  • 8. 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出土了“中舨共侍约”(即商贩订立的契约),说:“某年三月辛卯,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约定一,每人出贩钱二百;约定二,加入贩会的钱要交齐备,不交齐备,就不能同他合伙同贩……”。这张契约一定程度上说明()[1.5分]

    A西汉商业贩运活动已经初具规模

    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

    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建立

    D商业资本具备改变社会主流思想力量

  • 9. 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取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明中叶以后又推行两项政策,一是嘉靖八年(1530)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二是万历九年(1581)“一条鞭法”的推行。前者使工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后者则使那些“操资无算”的富商大贾“亦以无田而免差”。上述政策的实行导致的主要结果是()[1.5分]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重农抑商政策被抛弃

    C明代商人地位提高

    D“工商皆本”思想产生

  • 10. 《南浔丝市行》一诗绘声绘色地描绘了19世纪中期湖州南浔生丝买卖情景:“蚕事乍毕丝市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声万语聋人耳。纸牌高扬丝市廛(古代房屋),沿门挨户相接连。喧哗鼎沸晨至午,并肩累迹不得前。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以下对诗文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有()①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②外国的商业势力侵入中国③中国的生丝贸易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1.5分]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 11. 下图是北洋政府时期,农商部按照当时颁布的《商标法》办理注册的第一号商标“老兵船”。此举措反映了北洋政府()①对国货品牌发展的关注②对发展海军事业的重视③用法律手段来保护企业④鼓励实业在中国的发展[1.5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2. 对下面材料中《申报月刊》刊载的民国二十二年“统制经济”的理解,正确的是()[1.5分]

    A背景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措施是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实质是国家干预实行计划经济

    D效果是币制改革防止白银外流

  • 13.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反映明代()[1.5分]

    A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商业较繁荣但是缺乏竞争

    C上海已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

    D政府已调整重农抑商政策

  • 14. 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1.5分]

    A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B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C拜见直接监管市场的市长

    D白天在城郊买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 15. 对唐朝长安城商业活动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对外商业交往频繁,是亚洲各国经济交流中心②对商业经营场所有严格的区域限定③对商业活动时间有较严格的规定④代表了我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最高水平()[1.5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16. 唐代诗人张籍在《贾客乐》描述了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1.5分]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 17.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1.5分]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18. “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明宣宗实录》)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①明朝前期私人海外贸易已有一定规模②海禁政策根源于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③明朝前期严格禁止所有的对外贸易④海外贸易的丰厚回报使官民铤而走险[1.5分]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 19. 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1.5分]

    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

    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C海禁加剧了寇患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

  • 20. 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海禁政策理由的是()。[1.5分]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

    C“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D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反抗斗争

  • 21. 下图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在1899—1930年间与外商占南通地区产量比例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①大生纱厂对列强经济侵略有抑制作用②外国纱厂一直在中国拥有绝对优势③国际环境影响了大生纱厂的发展④大生纱厂主导了南通的近代化[1.5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22. 《周谷城学术精华录》中说:“史学成立的经过,当在求真;其存在的理由,则为致用。”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1.5分]

    A真实历史和史学研究的区别

    B史学方法与实用价值的矛盾对立

    C广义历史与狭义历史的关系

    D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 23. 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1.5分]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4. 《汉书》上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你认为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1.5分]

    A农民更加勤劳

    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

  • 25. 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①技术先进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1.5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6.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有数目收税。这一税制改革()[1.5分]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C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 27.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1.5分]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巩固统治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 28. 据统计,清乾隆帝时,全国人口由1740年的不足l亿,到1790年超过3亿;道光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这种人口的迅速增长,对中国来说()[1.5分]

    A加重了社会生存压力

    B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C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D是社会高度发达的标志

  • 29. 明代政治人物王世懋在其著述中描绘了景德镇因烧制瓷器而火光烛天的情形,称之为“四时雷电镇”。这被个别历史学者认为是“工业超时代发展的征象”,实际上他是以此来指责“当地居民穿凿地脉,以致没有人登科中举”。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1.5分]

    A政治人物的著述不足以成为史料

    B著述不属于实物资料所以可信度低

    C史料研读须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

    D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无法探究

  • 30. 下列两图分别是1868—1884年外国棉布进口值趋势图及棉纱进口值趋势图,造成两图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1.5分]

    A中国陷入世界市场

    B资本主义发展迅猛

    C洋务运动民用企业发展

    D自然经济强烈抵制

  • 31. 下面漫画中直接体现出的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①内战的破坏②官僚资本的挤压③美国商品的排挤④日本侵略战争的破坏[1.5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2.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1.5分]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 33.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1.5分]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34.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1.5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 35. 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1.5分]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 36. 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5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37.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1.5分]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38. 据统计,两宋时期每一劳动力平均单位产量为1020斤,而11—13世纪的英国,这一数据仅为239斤。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5分]

    A英国推行圈地运动导致了农业生产落后

    B重农抑商比重商主义更有利于农业发展

    C宋代冶铁技术的改进促使了亩产量提高

    D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一度处于领先地位

  • 39. 由于种棉花费力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少,到了清代康乾之时,整个上海地区,正如两江总督高晋所说:“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由材料可知康乾时期()[1.5分]

    A种植水稻比种植棉花获利更多

    B农民没有改变自己的种植结构

    C该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政府已经不在该地征收粮食税

  • 40. 中国明朝之前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1.5分]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 41. 学习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1.5分]

    A列强的侵略是民族企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B民族企业在诞生之日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C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革命史上都有重要贡献

    D民族企业在近代中国的命运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政治民主后,它才能健康发展

  • 42. 1933年,留学德国专修造纸专业的钱子宁和同学一起筹资在苏州创办了“中元造纸厂”,“八一三”事变后,该厂被迫内迁,历尽艰辛,最后于1939年4月落脚水运条件相对较好的四川宜宾。结合所学知识,以下关于“中元造纸厂”及内迁的解读,不正确的是()[1.5分]

    A该厂由专业技术人员创办

    B抗战爆发是其内迁的原因

    C使中国工业布局有所改变

    D因交通四通八达选址宜宾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