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二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考试总分:17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复习二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读《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完成以下问题。(1)图中的赵、魏、韩三国由春秋时的晋国三分而来。当时晋国的因称霸中原而位列“春秋五霸”之一。(2)由图中的A、C两国,你能联想到(填成语)。(3)怀化市在战国时期属于图中(诸侯国)的管辖。[每空2+2+1分]
  • 2. 如图人物是。[每空2分]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材料二新法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在成阳市场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招募百姓中有能把它搬移到北门的,赏十金。百姓奇怪,没人敢移。又宣布:“能搬移的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材料三新法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法”的内容。(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执法的特点。(3分)(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6分)[15分]
  • 4.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观察如图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2分)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2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1分)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4分)(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2分)(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2分)[13分]
  • 5. 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观察如图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5分]

    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B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C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 6.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5分]

    A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

    C百家争鸣

    D统一思想

  • 7. 屈原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下列习俗哪一项与他有关()[5分]

    A吃元宵

    B吃粽子

    C吃月饼

    D吃荠菜煮蛋

  • 8. 文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5分]

    A夏朝早期

    B商朝后期

    C西周晚期

    D战国时期

  • 9.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经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还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这位思想家应该属于哪一学派()[5分]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 1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下列中华文化符号中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是()[5分]

    A青铜器

    B瓷器

    C丝绸

    D甲骨文

  • 11.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环境的巨大破坏,让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下列选项中与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相似的是()[5分]

    A“兼爱”“非攻”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 12. 《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5分]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 13. 《诗经》中的“千耦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当时实行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5分]

    A劳动力动力充足

    B栽培技术落后

    C生产工具简陋

    D农作物品种单一

  • 14. 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是()[5分]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 15. 下列哪一幅图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5分]

    A灵渠

    B大运河

    C都江堰

    D三峡大坝

  • 16. 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如图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5分]

    A科学技术发达

    B百家争鸣出现

    C地方书院兴起

    D儒家学派形成

  • 17. 下列有关我国朝代的特色,叙述正确的是()[5分]

    A西周:宗法礼乐,分封贡纳

    B秦朝:轻徭薄赋,民族融合

    C西汉: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D清朝:学术自由,百家争鸣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