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宁四中政治中考解析题专题训练

考试总分:11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5届宁四中政治中考解析题专题训练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环境保护是国家、政府部门和大人的事,于我们青少年无关”[8分]
  • 2. “我不偷不抢,有一点违法行为不要紧。”[8分]
  • 3. 正在读初中一年纪的小龙父母离婚后,其父一直不按离婚协议支付给儿子抚育费。经多次与父亲协商无效后,小龙依法状告其父。经法院审理,依法判决小龙的父亲须一次性支付给原告小龙5040元抚育费,另每月付给100元抚育费至小龙18岁为止。(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1)小龙为何可以状告父亲?(2)人民法院为什么要判决小龙的父亲承担小龙的抚育费?[10分]
  • 4. 王某,男25岁,曾因偷窃被两次送劳教。解除劳教后,他采取蒙面化装的手段,先后窜入居民住宅盗窃作案7次,盗窃财物价值人民币5000多元。1995年3月至8月,王犯携带水果刀等作案工具,拦路抢劫群众财物4次,刺伤事主3人,其中1人被刺成重伤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王某因犯抢劫、故意伤害罪、盗窃罪,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下面是王某临刑前写给弟弟的信的摘要:记得我第一次做的坏事,是在小摊贩那里偷了两个苹果,虽然心里很害怕,但没有被人发现,平安无事,心里觉得占了便宜,所以后来就不断地干些小偷小摸的事,别人不知道。岂知人的思想是很奇怪的东西,占了一点小便宜,慢慢地想占大一点的便宜。见了好的东西,眼睛就盯住不放,心里、手发痒总控制不住自己。偷多了,十次八次不被发现,但总有一天会被发现的。为此,我两次被送劳教。本来,这是改掉坏毛病的好机会,好多象我这样的人都改好了,可我表面上装着改好了,但心里没改,出来后干得更厉害,心也变狠了,终有今日之结局。(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问题)(1)结合案例,说明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2)上述案例给我们什么启迪?[12分]
  • 5. 材料一:上初一的磊磊的父母离异,谁也不愿承担抚养责任,对磊磊放任自流。时间一长,磊磊便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后又在别人的教唆、引诱下偷窃,被送进了少管所。材料二:毛泽东同志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的意义)阅读上述材料后,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制定未成年保护法的意义。[12分]
  • 6. 材料:个体运输户张某,少年丧失父母,成了一名孤儿,生活极其困难,在政府的帮助下读完了中学。随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自愿到部队当兵,因表现出色,多次受到上级表扬。退役后,他在政府帮助下,自己买了一辆卡车,当了个体运输户。由于认真守法,积极纳税,第二年就被税务部门评为纳税先进工作者。后来,他又带领村民共同走上了富裕之路。他的主动得到了全体村民的好评,并当选为乡人民代表。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张某享受了宪法赋予的哪些基本权利?(2)张某履行了宪法规定的哪些基本义务?(3)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何?(4)公民应怎样正确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14分]
  • 7. 一天深夜,在校住宿的初二学生小刚上厕所时,发现有人正在盗窃学校实验室的物品。假如你是小刚,你最好如何去做?(青少年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10分]
  • 8. 初中生王某辍学在家,经老师多次劝说也不复学。他说:“上学受教育是我的权利,我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读不读书是我自己的事,谁也管不着。”请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王某这种说法的认识。(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的问题)[12分]
  • 9. 某超市的保安人员宋某怀疑女青年张某将商品藏入内衣,遂将张某扭住,并叫两名女工作人员李某和王某将张某带入更衣室内。王某和李某强制张某脱衣搜身,但未发现所谓被窃物品。张某因此向法院提取诉讼,法院经审理,以非法搜查罪对宋某等3人处以刑罚,责令商场向张某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张某精神损失费3000元。(人身权利问题)阅读上述案例后,请回答:(1)、此案中张某的哪些人身权利遭到侵害?(2)、该超市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侵犯顾客的权利,结果受到应有的惩处。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10分]

    A(1)、此案中张某的哪些人身权利遭到侵害?

    B(2)、该超市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侵犯顾客的权利,结果受到应有的惩处。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10分]

  • 10. 某校初二学生讨论青少年应有的公民意识时,同学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甲同学说:“当干部可以以权谋私,享有特权。”乙同学说:“权利我喜欢,义务我讨厌。”丙同学说:“义务如同河流的源头,权利如同河流中的水。”他们的观点对吗?为什么?(公民权利、义务意识问题)[12分]
  • 11. 材料一:去年,浙江省金华四中一名17岁的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下降而使得家长不断地施加的压力,用榔头打死母亲。材料二:同年,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中学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家庭保护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12分]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