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城市规划原理模拟预测试卷(一)
A完善的城市规划文件
B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和管理
C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规划
D完善的城市规划管理
A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B协调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C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
D依法做好审批工作,严把规划质量关
A3;5
B5;10
C10;20
D15;20
A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类
B高速路、生活性道路、交通性道路、支路
C快速路、主干路、生活性道路、交通性道路
D快速路、全市性干道、交通性道路、支路
A2.0
B1.0
C0.8
D0.5
A40
B35
C30
D25
A保存文物特别丰富,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B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C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D城市历史悠久,保存了很多文物,又建了仿古建筑的城市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
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A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的总长度
B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干路的总长度
C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的总长度
D所有城市道路的总长度
A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
B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布局
C拟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D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定市域的城镇布局
A滑坡
B水土流失
C地震
D崩塌
A综合解决城市规划用地的各项控制标高问题
B合理地组织城市用地的地面排水
C提出城市利用地形的综合技术要求
D适当地考虑地形,注意城市环境立体空间的美观要求
A2.0
B1.0
C0.8
D0.5
A不合理的行政行为属于不适当的行为,作出不适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B不合理的行政行为属于不适当的行为,作出不合理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C不合理的行政行为属于不规范的行为,作出不规范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D不合理的行政行为属于不适当的行为,作出不合理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需要有方便的联系,职工上下班要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B有污染的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用地
C工厂在布置上应相互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相互影响
D工厂出入口避免过多地干扰对外交通
A车速随交通量增加而增加
B车速随密度增加而降低
C交通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D车速随交通量增加而减少
A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70%,并且不低于15亿元(1990年不变价)
B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用率不低于60%
C县人民政府所在镇从事非农业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0万人
D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00人以上的县
A以教堂为城市的中心
B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
C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D以广场、铜像、纪功柱为核心
A城市覆盖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
B城市数量越来越多
C城市的经济水平越来越高
D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A城市电厂
B区域变电所(站)
C高压配电网
D低压配电网
A市民广场
B纪念广场和建筑广场
C商业区广场及市场
D交通集散广场
A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B城市性质
C对城镇政治、文化、科研等起作用
D在经济方面的职能
A0.8<p≤1.6
B0.4<p≤0.8
C0.2<p≤0.4
D0.005<p≤0.2
A一个设有相应行政机构的行政中心
B一定规模人口和面积的地域空间
C一个明确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的行政等级
D一个与行政建制相对应的行政区名称
A城市人口分布
B城市发展趋势
C丘陵、湖泊和平原
D山地、丘陵和湖泊
A①②④⑥
B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⑤⑥
A各自独立,毫无联系
B全部运用
C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进行弥补
D多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进行弥补
A节约土地,节约水源
B节约土地,减少土石方工程
C节约水源,减少土石方工程
D充分改善城市的环境
A用地兼容性
B容积率
C用地位置与边界
D最小地块规模
A直接行为
B间接行为
C控制行为
D引导行为
A保证基本生活质量
B与自然协调
C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
D有机综合多功能
A地域型通名:省、县、乡
B城镇型通名:直辖市、市、市辖区、镇
C民族型通名:自治区、自治州、旗、自治旗、民族乡
D特殊型通名: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工农区、特区、林区等
A第一、二类产业
B第三、四类产业
C基础产业
D服务性产业
A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B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C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D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A30%左右
B25%左右
C35%左右
D40%
A我国城市交通的现有政策不成体系,没有关于城市交通供需关系的相关政策和内容
B1985年的“六五”计划中,首次明确地把交通列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把交通列入发展“特区”
C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将包括城市公共交通的第三产业的重要性提到新的高度,并确定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
D1992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建设部制定的城市建设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总思路是,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总体服务能力和水平要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
A遵守城市规划的规定和服从规划管理,客观上有助于规划目标的实现
B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C有助于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
D对城市空间资源加以合理配置,使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地进行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A规划设计说明书及基础资料汇编
B规划设计说明书及规划设计图纸、图则
C土地使用与建设管理细则,地块控制图则,基础资料汇编
D地块控制图则,基础资料汇编
A在线路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方向迎面错开30m
B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C城市出租汽车采用营业站定点服务时,营业站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km,其用地面积为300~600m2
D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另外附加面积
A10~20
B50~100
C100~200
D200~300
A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规范化和控制
B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干预和控制
C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规范化和干预
D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
A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
B城市客运系统和城市货运系统
C城市内外客运和城市内外货运系统
D城市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系统
A6000~8000
B8000~15000
C10000~30000
D30000~60000
A货运交通枢纽
B货运周转地
C流通中心
D城市模糊地带
A莫尔
B欧文
C傅立叶
D戈地
A人类劳动大分工
B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C军事城堡
D科学技术现代化
A按其性质可分为客运站、货运站、技术站和混合站
B按其作用可分为客运站、货运站和停车站
C按其车站所处的地位可分为起、终点站和区段站
D按其功能可分为休息站和就餐站
A“街坊”
B“居住小区”
C“居住区”
D“社区”
A1∶200000~1∶50000
B1∶25000~1∶10000
C1∶50000~1∶25000
D1∶1000000~1∶50000
A效果模型和实体模型
B实体模型和概念模型
C效果模型和概念模型
D虚拟模型和概念模型
A8~12
B15~20
C20~40
D30~60
A城市进程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
B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C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大
D社会发展依赖于城市化进程
A政治中心
B经济中心
C文化中心
D商业中心
A城市发展变化的历史
B城市的发展沿革,即城市在行政建设上的演变过程、地址变迁等
C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等
D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特征
A最高月最高日
B最高日最高时
C最高月最高时
D最高月日平均流量
A规划设计说明书及基础资料汇编
B规划设计说明书及规划设计图纸、图则
C土地使用与建设管理细则,地块控制图则,基础资料汇编
D地块控制图则,基础资料汇编
A定量分析、空间模型分析
B类比法
C因果分析法、比较法
D先定量分析、再比较分析
A城市防灾措施分为政策性措施和工程性措施,二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B政策性城市防灾措施建立在区域防灾政策基础上,有利于保障城市防灾工程的逐步进行和持续稳定
C政策性城市防灾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建立与完善
D城市的工程性防灾措施是在城市防灾政策指导下,建设一系列防灾设施与机构的工作
A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B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C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市区,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D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垂直,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A城市社会是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群聚居,而农村社会是不同家族组合而成的共同体
B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特有的生活方式不同
C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乡村社会
D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农村社会是以地缘关系和乡土意识为基础
A迅速、准点、方便、舒适
B车速快、行车间隔短、保证正点率、安全舒适
C迅速、准点、正点、安全
D车速快、行车间隔短、方便、舒适
A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B可靠性和内部效应
C可达性和内部效应
D可靠性和外部效应
A1.0~1.5
B1.5~2.5
C2.4~3.0
D3.0~4.0
A97
B98
C99
D100
A农村的引力,城市的推力
B农村的推力,城市的推力
C农村的引力,城市的引力
D农村的推力,城市的引力
A政治和经济
B经济和文化
C经济环境、社会环境
D社会环境、物质环境
A干流筑有堤防,在支流上游修建水库,并可根据干流水位的高低控制水库的蓄泄量
B干流筑有堤防,支流的洪水由截洪沟排入下游,其余地区的地面可设排水泵站排水
C干流筑有堤防,支流的水在汛期由于受倒灌影响难以排入干流,但其流量很小,堤内有适当的蓄水坑或洼地时,可以在附近设排水泵排水
D市内临近支流地段内的地面积水可以设置排水泵站用来排水泄洪
A人口方面、社会组织方面、社会结构方面
B人口构成、风俗习惯、社会结构
C人口构成、文化构成、社会构成
D家庭模式、生活方式、行为模式
A行政机制
B财政机制
C法律机制
D社会机制
A城镇体系规划
B总体规划
C修建性详细规划
D分区规划
E控制性详细规划
A依据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要求,确定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B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城市景观资源、利用现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
C研究确定城市景观的特色与目标
D研究城市用地的结构布局和城市景观的结构布局,确定符合社会理想的城市景观结构
E对有关城市景观控制区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
A保护文物特别丰富
B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C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市区或郊区
D有历史、科学价值,但无艺术价值
E有重大的艺术价值,但无科学价值
A政府以法律规定及城市规划的控制条件有偿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B政府所属机构可以借贷以解决实施城市规划的资金缺口
C政府经必要的程序可发行财政债券来筹集城市建设资金
D通过出让某些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E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杠杆来促进和限制某些投资和建设活动,以实现城市规划的目标
A车行道
B步行道
C绿化带
D道路设施带
E分隔带
A特定地域内所有城市经济基础模式的关系
B特定地域内所有城市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C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
D城市环境上的相互关系
E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A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该城市建设的要求
B该城市在所处区域的地位与所担负的任务
C该城市在区域经济中所处地位
D城市的产业经济主导结构
E城市职能
A恩温
B帕克
C霍华德
D欧文
E沙里能
A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B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C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
D依托旧区,紧凑发展
E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A通过式
B尽端式
C环式
D混合式
E星座式
A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B重点考虑地区交通运输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
C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工业用地
D依托旧区、紧凑发展
E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A生活多样化
B资本集中
C信息中心
D文化复杂化
E政治中心
A《城市规划法》
B《历史文物保护法》
C《防洪法》
D《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E《消防法》
A公共绿地
B风景名胜区
C生产防护绿地
D公园
E自然保护区
A保护区内人口规模的调整
B用地布局的改善和古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提开
C古城格局、空间形态、视觉通廊的保护
D城市地区文物古迹的修复措施、保护措施的规定
E环境风貌的保护整治方式
A集中量数分析
B离散程度分析
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D空间模型分析
E频数和频率分析
A指挥调度中心
B消防站
C消火栓
D水池
E望塔
A城市水源
B取水口
C清水库
D二级泵站
E取水构筑物
A源头水
B珍贵鱼类保护区
C游泳区
D鱼虾产卵场
E饮用水
A基础产业
B第二产业
C服务性产业
D第三产业
E第一产业
A雨水管
B电力管线
C通信电缆
D污水排水管
E自来水管
A方格网
B环形放射状
C带状
D星状
E环状
A上层滞水
B潜水
C承压水
D地热水
E地表水
A舒适性原则、审美原则、生态环境原则
B舒适性原则、艺术原则、整体性原则
C因借原则、历史文化保护原则、整体性原则
D因借原则、历史文化保护原则、环保原则
E舒适性原则、审美原则、环保原则、艺术原则、因借原则、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A一类用地
B二类用地
C三类用地
D四类用地
E特殊用地
A自然增长率
B机械增长率
C人口年龄构成
D劳动构成
E人口性别构成
A城市主要出入口的大型机动停车场
B城市各类中心附近的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
C超级市场、大型城外游憩地的机动车停车场
D城市各出入口的大型机动停车场
E城市各类中心附近的市外机动车公共停车场
A自由裁量权限
B城市规划法
C羁束权限
D各级法规、规范
E自由立法权限
A控制机制
B法律机制
C行政机制
D经济机制
E社会机制
A土地肥力
B相对位置
C环境优劣
D开发程度
E投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