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3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冲刺试卷(1)
A全局性和单一性
B全局性和综合性
C分散性和单一性
D分散性和综合性
A经审批机关批准同意修编,开展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
B规划草案公告20日以上,组织编制单位采取论证会、听证会
C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D在政府审查基础上,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A机场长度8001200m;翼展:24~36m
B机场长度1200~1800m;翼展:24~36m
C机场长度1200~1800m;翼展:l5~24m
D机场长度>1800m;翼展:52-65m
A管辖范围的基础区域
B行政区划的基础区域
C管辖范围的行政区划
D行政区划的城镇区域
A计算燃气管网管径
B规划布局燃气输配管网
C计算燃气用量
D选择气源种类
A空间要素
B时间要素
C自然要素
D社会要素
A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B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C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D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保证城市安全
A傅里叶
B戈特曼
C勒•柯布西埃
D维特鲁威
A地面坡度
B地面切割度
C地面平整度
D地面起伏度
A六
B五
C三
D两
A类推分析方法
B空间模型分析方法
C定性分析方法
D定量分析方法
A纵向综合性的规划控制汇总
B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具体要求
C通过实际调查控制并落实规划意图
D具有法律效应和立法空间
A经济技术条件
B城市现状条件
C自然条件
D历史文化条件
A资源
B生物
C土地
D水体
A《大上海计划》
B《都市计划法》
C《大上海都市计划》
D《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
A快速路:≥80;主干路40~60;次干路:40;支路:≤30
B快速路:≥100;主干路60~80;次干路:50;支路:≤40
C快速路:≥60;主干路40~60;次干路:40;支路:≤30
D快速路:≥70;主干路50~60;次干路:30;支路:≤25
A沙盘模型
B图纸
C透视法
D方格网法
A①③⑤
B①④⑥⑦
C①③④⑥
D①②④
A时间序列法
B间接推算法
C综合平衡法
D比例分配法
A道路结构
B开放空间结构
C土地使用和空问状况
D生态环境结构
A中世纪城市
B古罗马风格
C古典主义思潮
D现代城市规划
A保护和利用;保护
B开发和利用;利用
C保护和开发;保护
D保护和发展;发展
A城市空间
B城市社区
C城市居民
D自然环境
A新兴产业
B城市文化
C全球化
D科学技术
A污水管道
B给水管道
C燃气管道
D热力管道
A城区型
B区域型
C直属型
D广域型
A18.0m2/人
B20.0m2/人
C28.0m2/人
D16.0m2/人
A空间组合
B集聚效益
C规模大小
D结构形式
A男女比例
B年龄结构
C职业结构
D流动人口
A大类和小类两种
B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10类
C大类、中类、小类三级
D总体、详细两级
A规划图纸
B规划文本
C规划范围
D规划说明
A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B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规划
C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D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A职工人数
B城市规模
C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产业结构
A从生活性城市空间到生产性城市空间
B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C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D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蓟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A架空线路
B地下埋设
C深埋管线
D浅埋管线
A城市总体规划
B控制性详细规划
C城市分区规划
D修建性详细规划
A楔形绿地布局
B混合式绿地布局
C带状绿地布局
D块状绿地布局
A对具体地块的土地使用和建设提出规划控制指标的规划
B实现规划范围内具体的预定开发建设项目
C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及与权威性相容的灵活性,使规划管理人员在规划实施管理中有章可循、有理可争、有法可依,以“法治”取代“人治”
D针对城市中某一地区、街区等局部范围中的未来发展建设,从土地使用、房屋建筑、道路交通、绿化与开敞空间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统一的安排
A根据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分为四种类型的城镇体系规划
B随着城镇体系规划实践的发展,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衍生型的城镇体系规划类型
C都市圈规划是城镇体系规划类型之一
D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城镇体系规划类型之一
A因果分析法
B多元回归分析法
C定量分析法
D集中量数分析法
A70~100
B75~120
C75~140
D80~160
A建设条件分析
B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C确定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指标
D竖向规划设计
A30年
B25年
C15年
D20年
A一种独具特色、由多种类型交通组合而成的交通系统
B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系统
C城市交通的主体,分布在城市的每个地方
D涵盖了存在于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的各种交通形式
A大类和小类两种
B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10类
C大类、中类、小类三级
D总体、详细两级
A戈登•库仑
B里昂•克里尔
C罗伯•克里尔
D卡米洛•西谛
A综合性
B战略性
C政策性
D实践性
A动态性
B系统性
C整体性
D区域性.
A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B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
C依据确定城市近期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
D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应的保护措施
A北宋时期
B北魏时期
C唐朝时期
D清朝时期
A地貌类型
B地面坡度
C地表水系
D风速
A通过建立小城市来分散向大城市的集中理论
B针对田园城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背离霍华德基本思想的现象,由恩温提出的
C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D随着大城市向外急剧扩展和城市密度的提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出现的空间上连接成片的城市密集理论
A村庄、屯集等人口满五万者设镇,不足者设乡
B村庄、屯集等人口满五万者设乡,不足者设镇
C县以下的城镇地区设镇建制
D县以下的城镇地区设乡建制
A生态敏感区
B资源保护区
C严格保护区
D环绕控制区
A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B地市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
C近期建设规划图
D远景发展规划图
A镇是一种城市聚落
B镇在我国是一级行政单元
C在城镇体系规划中,镇可分为县城关镇、一般建制镇、集镇
D在城镇体系规划中,镇可分为县城关镇、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
A中心式
B围合式
C点群式
D绿轴式
A年龄构成情况
B家庭构成情况
C劳动构成情况
D婚姻构成情况
A政府部门
B公共部门
C人口方面
D各类企事业单位
A其他绿地
B生产绿地
C附属绿地
D防护绿地
A各类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的换乘枢纽
B各类城市公共交通线路与城市大型公共设施人流的换乘枢纽
C各类城市公共交通线路与城市对外客运交通的换乘枢纽
D各类城市公共交通线路与转换公共交通的其他交通工具的换乘枢纽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前苏联
A佛罗伦萨的市政广场
B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
C巴黎的凡尔赛宫
D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A为缓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沦
B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理论
C通过建立小城市来分散向大城市的集中理论
D随着大城市向外急剧扩展和城市密度的提高,存世界上许多国家中出现的空间上连接成片的城市密集理论
A资源的密集性
B集聚效益
C经济发达性
D建筑密集
A城市设计策略
B研究辅助型设计
C城市开发意象
D城市环境改善
A建设性详细规划
B总体纲要
C控制性详细规划
D总体规划
A社会化
B市场化
C工业化
D农业化
A法圈巴黎改建
B空想社会主义
C公司城建设
D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A总结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特点,确定合理的城市社会经济战略,通过城市规划在空间上予以落实
B确定合理的城市布局、用地发展方向和道路系统,力图保护古城和历史环境,通过道路布局和控制建筑高度展示文物古迹建筑和地段,更好地突出名城的特点
C把文物古迹、园林名胜、遗迹遗址分离出来,以便展示名城历史文化的各类标志物
D通过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处理好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关系
A统一化
B复杂化
C程序化
D详细化
A明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战略与分期目标
B确立国家城镇化的道路与总体发展格局
C规划全国城镇体系的总体空间格局
D构架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支撑系统
A不超过0.8m
B不超过l.5m
C1~2m
D1~1.5m
A公益利益
B公共利益
C私人利益
D他人利益
A城市历史文化演变、建制沿革、城址兴废变迁
B城市特有的传统文物、手工艺、传统产业及民俗精华等
C现在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受破坏威胁的情况
D城市现存地上地下动、植物
A居住和工作布簧在一起的一种居住区组织方式,可以由住宅与商业、文化、办公以及无污染工业等结合
B伴随着解决城市问题而发展的,都被当作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所强调的规划原则在西方国家也一直在实行,只是在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国情下的建设方式、空间形态等有所不同
C将居住建筑与配套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犬楼或建筑维合体
D在小区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而来的综合建筑组合体
A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B就业安置
C人口变化分析
D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A没差别
B都使用清洁能源
C都使用石油液化气作为能源
D使用多样化的能源
A公共设施用地
B居住用地
C公共绿地
D道路广场用地
A城市
B经济
C工业
D市场
A有利于通风
B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
C平行于冬季主导风向
D考虑抵御冬季寒风和台风等灾害性风的正面袭击
E平行于春季主导风向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森林资源
D矿产资源
E海洋资源
A分析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月用
B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C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D确定规划期内的城市发展目标
E确定城市近期建设的空间布局
A分析研究的基本要求
B规定性与指导性
C现状调研与前期研究
D规划方案与用地划分
E指标体系与指标确定
A坚持因地制宜
B坚持循序渐进
C坚持协调发展
D计划发展
E可持续发展
A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划定应符合历史真实性、生活延续性及风貌完整性原则
B范围划定主要满足规模要求
C考虑到保护管理条例的可操作性,保护层次的设定不宜过多
D考虑到保护管理条例的可操作性,保护层次的设定不宜过少
E历史文化街区的外围可以划定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
A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B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C确定规划区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
D进行竖向规划设计以及公用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E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
A经济状况的发展演变
B社会状况的发展演变
C历史文倔传统状况的发展演变
D政治状况的发展演变
E自然环境的变动情况
A生活污水
B工业污水
C工业废水
D降水
E雨污水
A有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和节约
B资源环境的保护相互协调
C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D规划与建设的统与协调
E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和节约
A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B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C省级风景名胜区
D地级风景名胜区
E县级风景名胜区
A现状布局、建设条件
B资源环境条件、对外交通条件
C绿化景观条件、基础设施配置
D城镇性质、发展机制
E历史文化底蕴
A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B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C统筹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
D统筹全局发展
E统筹城乡发展
A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B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设高度
C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D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建设控制地区的建设控制指标
E交通组织方案
A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分区划定与用地编码进行规范
B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统一格式、制图规范和数据标准
C对控制性规划的法制化的努力
D进一步详细明确编制内容与编制方式,提供主要控制指标的赋值参考标准
E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控制,试图通过城市设计的引导和调控手段弥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不足
A在该地区中,城市建设投资的数量以及城市人口规模扩大所需的城市建设投资增加的数量等等
B农村耕地的总量及历年的变化情况
C.现状城市(镇)的数量,各城市(镇)的常住人口数以及各城市(镇)的非农业人口数
D.农村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可能
E人口的自然变动情况
A图表法
B方格网法
C模糊评价法
D等值线法
E几何图形法
A住宅与主导风向垂直
B采用塔式住宅
C住宅与主导风向略呈角度
D建筑立面设置导流板
E建筑布局采用“南敝北闭”的形式
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B总体规划
C规划说明和规划图纸
D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E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
A城市整体的经济状况
B城市建设资金的筹资、安排与分配
C城市土地经济方面的内容
D城市的人均收入
E城市的产业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