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2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真题试卷
A注重建筑的经济性
B灵活处理建筑造型
C表现建筑的地域特点
D发挥新型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
A3%
B4%
C5%
D6%
A道路附属设施设计
B交通管理设施设计
C沿道路建筑立面设计
D道路横断面组合设计
A1.0米
B1.2米
C1.4米
D1.6米
A路边停车带为16~20平方米/停车位
B地面停车场为25~30平方米/停车位
C建筑物地下停车库为30~35平方米/停车位
D机械提升式的多层停车库为35~40平方米/停车位
A地铁
B轻轨
C有轨电车
D长途汽车
A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远离污水处理厂,以避免对周边环境双重影响
B生活垃圾堆肥场应与填埋或焚烧工艺相结合,便于垃圾综合处理
C生活垃圾填埋场距大、中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1公里
D建筑垃圾可以与工业固体废物混合储运、堆放
A城市排洪沟与截洪沟控制线
B城市河湖水体控制线
C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线
D城市河湖两侧绿化带控制线
A小区绿地
B学校操场
C高架桥下
D体育场
A建设场地地质条件
B未来100年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
C次生灾害的类型
D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
A能提高图形编辑修改的效率
B实现图形属性的一体化管理
C便于资料保存
D成果表达更为直观丰富
A政府与企业
B企业与企业
C企业与个人
D个人与个人
A区位条件
B贷款利率
C环境质量
D交通设施
A需求弹性大
B需求弹性小
C供给弹性大
D供给弹性小
A中心地具有不同等级
B不同等级的中心地职能具有不同的市场区
C中心地与市场区之间是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
D中心地之间构成一个等级体系
A新中国城市化进程波动大
B城市化动力机制由一元转变为多元
C城市规模结构变化明显
D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不大
A模型呈现环带分布特征
B通勤地带位于城市外围
C过渡地带有黑社会寄宿者
D“独立的工人居住地带”精神疾病比例最高
A老龄化人口比重
B年龄中位数
C老龄人口的健康状况
D少年儿童比重
A来源包括非生物能源
B能量流动是自发韵
C可以多级利用
D能量的产生和消费活动会造成环境污染
A儿童剧场应设于公共交通便利的繁华市区
B剧场与其他类型建筑合建时,应有公用的疏散通道
C档案馆一般应考虑布置在远离市区的安静场所
D展览馆可以利用荒废建筑加以改造或扩建
A200米
B160米
C120米
D80米
A动迁费
B建筑直接费
C施工管理费
D税金
A通行内燃机车时为5.00米
B通行电力机车时为6.00米
C通行高速列车时为7.25米
D通行双层集装箱列车时为7.45米
A0.90~0.98
B0.80~0.89
C0.65~0.78
D0.50~0.65
A车辆紧急制动距离的要求
B车辆行驶平稳的要求
C驾驶者的视距要求
D驾驶者的视线要求
A300
B400
C500
D600
A邮政通信枢纽优先考虑在客运火车站附近选址
B电信局所优先考虑与变电站等设施合建以便于集约利用土地
C无线电收、发信区一般选择在大城市两侧的远郊区
D通信管道集中建设、集约使用是目前国内外通信行业发展的主流
A电力管线
B热力管线
C排水管线
D供水管线
A故河道
B沙土液化区
C风化层比较薄弱
D填土厚度较大的填方区
A功能强大的文本
B带有超链接的文本
C能够支持各种格式的文本
D能够支持嵌入图像的文本
A比例尺
B指北针
C图例
D统计图表
ALandsatTM
BNOAA气象卫星数据
C中巴资源卫星影像
D高分辨率航片数据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开放权
D土地收益权
A让驾车者承担边际成本
B让驾车者承担平均成本
C让社会承担边际成本
D让社会承担平均成本
A首位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
B首位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
C首位城市人口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D首位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
A城镇体系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B城镇体系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
C城镇体系具有整体性
D城镇体系具有层次性
A“社区”与“邻里”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B地区、公共纽带、社会责任感是构成社区最重要的三个要素
C精英论和多元论是西方城市社区权力研究学者的两大阵营
D社区居民自治形式是中国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
A各行业的流动人口总是男性多于女性
B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总体上以青壮年为主
C与常住户籍人口相比,流动人口的刑事犯罪率相对较高
D流动人口会增加流人城市计划生育管理的难度
A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
B生产建筑和非生产建筑
C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
D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
A电梯与楼梯同等重要
B电梯与楼梯宜相邻布置
C至少设置一台电梯
D单侧排列的电梯不应超过3台
A质重
B易燃
C易腐蚀
D有毒
A砖混
B框架
C排架
D框筒
A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一般采用平均日用水量
B城市供水设施规模应按照平均日用水量确定
C城市配水管网的设计流量应按照城市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确定
D城市水资源总量越大,相应的供水保证率越高
A重要地区雨水管道设计宜采用0.5年一遇重现期标准
B建筑物屋面的径流系数高于绿地的径流系数
C降雨量稀少的新建城市可采用不完全分流制的排水体制
D在水环境保护方面,载流式合流制与分流制各有利弊
A人均综合用电量指标法
B单位建设用地负荷指标法
C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法
D电力弹性系数法
A液化石油气储备站应远离集中居民区
B特大城市燃气管网应采取一级管网系统
C城市气源应尽可能选择多种气源
D燃气调压站应尽量布置在负荷中心
A离散点
B等值线
C三角网
D多边形
A时间窗口
B空间窗口
C波长窗口
D温度窗口
A位置精度,因为GPS定位不准确
B完整性,因为出租车反应的路况并不全面
C属性精度,因为无法获取每辆出租车的属性
D时间精度,因为时间记录存在误差
A事务管理系统
B管理信息系统
C决策支持系统
D专家系统
A扩大公共交通供给规模
B提供多种交通方式
C对拥堵路段收费
D对驾车者征收汽油税
A消费税
B增值税
C土地税
D房产税
A消费者偏好差异大
B公共品具有规模经济
C政府征收累进税
D公共服务溢出效应大
A城市化就是工业化
B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密切
C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D流动人口已成为中国城镇人口增长的主体
A城市离心扩散渐次的向外推进
B城市“摊大饼”是发展
C城市人口先外部迁移
D外延型城市化的边缘地带被称为城乡结合部
A由于着重的是群体统计特征,对被调查者个人的属性一般不予调查
B在调查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问卷内容
C有些问题可以采用填空式方法进行开放式调查
D问卷的“有效率”是指回收来的问卷数量占总发放问卷数量的比重
A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都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B城市社会学比城市规划更关注城市空间形态
C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可以丰富规划师的思路和理念
D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都关注最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A是组成生境的因素
B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C影响生物的群落特征
D由生产者、消费者构成
A包括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
B边界都是模糊的
C基本功能由生物群落实现
D信息流双向运行
A建筑类型丰富
B单体建筑结构构成复杂
C建筑群的组合多样
D与环境结合紧密
A汉代佛寺布局是前塔后殿
B永济县永乐宫中轴对称、纵深布局
C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为“金厢斗底槽”
D蓟县独乐寺平面为“分心槽”
A古希腊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假造
B古罗马建筑材料中出现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
C古希腊创造了券柱式结构
D古罗马发展了叠柱式结构
A拉斯金:热衷于手工艺效果
B贝伦斯:提倡运用多种材料
C路斯:主张造型简洁与集中装饰
D沙利文:强调艺术形式在设计中占主要地位
A4000辆/小时
B4500辆/小时
C5000辆/小时
D5500辆/小时
A确定道路中心线的位置
B设置缓和曲线
C确定路面荷载等级
D设计超高
A城市主干路与次干路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超过5000PCU时
B城市主干路与支路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超过5000PCU时
C城市主干路与主干路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超过6000PCU时
D城市次干路与铁路专用线相交时
A4%
B3.5%
C3%
D2.5%
A划分并确定台地的高度、宽度、长度是山区竖线规划的关键
B台地的长边宜平行于等高线布置
C地面自然坡度小于5%时一般规划为台地式
D丘陵地随起伏规划成平坡与台地相间的混合式
A确定防洪标准
B确定截洪沟纵坡
C确定防洪堤横断面
D确定排涝泵占位置和用地
A划分消防区责任
B布置危险化学物品储存设施
C布置避难场地
D规划新建建筑耐火等级
A按照各分区人口密度确定
B按照人口规模最大的分区确定
C按照各分区平均人口规模确定
D按照各分区相应人口规模确定
A合理选择城市建设用地
B将城市重要功能区布置在洪水风险相对较小的地段
C预留足够的行洪通道
D建设高标准的防洪工程
A集聚效应
B分散效应
C边际效应
D外部效应
A资本增长率
B资本密度
C资本产出比
D资本丰裕度
A人口增长
B投资增长
C产出增长
D收入增长
A保护社会的长远利益
B安排基础设施用地
C减小市场的外部效应
D维护市场的运行秩序
A城市景观向乡村景观转化的过渡地带
B城市建设区外围变化相对迟缓的地区
C城区和郊区交错分布的接触地带
D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
A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B城镇规模等级
C城镇职能分工
D城镇空间组织
A公众参与有利于实现城市空间利益公平
B公众参与促进城市规划的社会化
C公众参与不是城市规划的法定程序
D公众参与体现了协调解决问题的思路
A居民
B居民委员会
C物业管理机构
D业主委员会
A岩棉
B保温砂浆
C合成高分子材料
D聚苯板
E玻璃棉
A指示标志为矩形
B禁令标志为圆形
C警告标志为三角形
D旅游区标志为菱形
E道路施工标志为正方形
A主干路与次干路相交时,可采用多路停车
B次干路与支路相交时,可不设管制
C进入交叉口的交通量小于200PCU/小时,可不设管制
D进入交叉口的交通量大于300PCU/小时,应设二路停车
E进入交叉口的交通量大于600PCU/小时,应设多路停车
A设置地下停车库
B在中心区建立停车诱导系统
C结合公共交通枢纽设置停车设施
D在中心区附近的步行街或广场上设置机动车停车场
E提高中心区停车泊位的收费标准,以加快停车泊位的周转
A变电站应接近负荷中心
B市区内新建变电站应采用户外式
C变电站可以与其他建筑物混合建设
D电信线路、有线电视线路与供电线路通常应合杆架设
E人均综合用电量指标法常用于城市详细规划阶段的负荷预测
A高程箭头法中的箭头表示各类用地的排水方向
B纵横断面法多用于地形变化不太复杂的丘陵地区
C设计等高线法多用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
D纵横断面法需在规划区平面图上根据需要的精度绘制方格网
E高程箭头法工作量较小,易于变动与修改
A在上游建设具有防洪功能的水库
B在上游设置分滞洪区
C沿江河于流修建堤防
D疏导城市周边山洪
E在下游开辟分洪河道
A地震烈度是反映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程度
B我国地震区划图上标示的是地震基本烈度
C地震基本烈度是按一定的风险水平确定
D同一次地震,形成的地震烈度在空间上呈现差异
E工程上采用的设防烈度必须大于基本烈度
A应尽量避免将社会车辆导入厂区
B场地道路设计应结合地形
C场地出入口宜布置在城市主、次干道上
D主要物流与人流以一线多用
E场地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
A色彩的重量感以彩度的影响最大
B色彩的诱目性主要受其明度的影响
C照亮高的地方,色彩的彩度将增援
D色彩的彩度愈强,就愈易使人疲劳
E一般冷色系的色彩,疲劳感较暖色的色彩小
A单点放射式
B多点放射式
C无环放射式
D有环放射式
E棋盘式
A核能
B石油
C沼气
D水能
E天然气
A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
B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协调
C体现人类对待自然的伦理关怀
D实现工业生产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的转变
E恢复被人类活动严重干扰的生态系统
A大气湿度相对较低
B阴天
C微风
D气温高于32℃
E近地逆温
A自然植被生长情况
B建筑物的使用要求
C地下水位高低
D场地面积大小
E土石方工程量的多少
A墙和柱都是主要承重构件
B结构容易产生不均匀变形
C施工工序搭接方便
D房屋的刚度较差
E在使用上便于提供较大的空间
A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
B物流中心货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C物流中心的内部交通组织
D物流中心的平面设计
E物流中心周边配套市政工程设计
A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B水源地保护
C防灾减灾
D环境保护
E功能分区
A臭氧层在地球空间中主要起保温作用
B臭氧层能阻挡太阳紫外线
C臭氧层破坏是当今影响全球的环境问题
D臭氧层破坏与汽车尾气排放有关
E臭氧层破坏将导致农作物减产
A主要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B垃圾综合利用包括分选、回收、转化三个过程
C卫生填埋需要解决垃圾渗滤液和生产沼气的问题
D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必须进行分类
E垃圾焚烧不会生产新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