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48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2年岩土工程师综合知识考试试题
A千斤顶
B锚杆支架
C锚杆
D加固部分的结构自重
A减小
B增大
C没有规律
D不变
A选用新鲜的、粒径均匀的生石灰与土拌和
B选用新鲜的、粒径均匀的熟石灰与土拌和
C生石灰与土的体积比宜为2:8或3:7
D熟石灰与土的体积比宜为8:2或7:3
A淤泥质土
B冲填土
C红黏土
D饱和松散粉细砂
A3,120
B4,120
C5,160
D6,160
A堆载预压法
B开挖置换法、强夯法
C化学灌浆法、强夯法
D树根法、垫层法
A0.5%
B1%
C2%
D2.5%
A不宜大于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倍,并不宜大于280kPa
B不宜大于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4倍,并不宜大于250kPa
C不宜大于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4倍,并不宜大于280kPa
D不宜大于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倍,并不宜大于250kPa
A8,180
B10,200
C6,160
D12,250
A地下水位以上,深度5-15m的湿陷性黄土
B地下水位以上,含水量大于30%的素填土
C地下水位以下,深度小于8m的人工填土
D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大于68%的杂填土
A基础宽度的1.5~2.0倍
B基础宽度的2.5~6.0倍
C基础宽度的5~10倍
D基础宽度的8~12倍
A用桩间土的平均压实系数控制
B用桩间土的平均液性系数控制
C用桩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控制
D用桩间土的平均干密度控制
A灌浆法
B水泥搅拌法
C电渗法
D高压喷射注浆法
Afa≤100kPa
Bfa≤90kPa
Cfa≤80kPa
Dfa≤110kPa
A50~150
B100~250
C200~350
D300~500
A摩擦桩
B端承桩
C端承摩擦桩
D摩擦端承桩
A将土层预先泡水
B挤密土层
C置换土层
D水泥搅拌法
A在常温下注入土中
B加热到60~80℃后再注人土中
C加热到70~90℃后再注人土中
D加热到90~100℃后再注人土中
A2~5
B5~10
C7~12
D10~15
A减小了地基土的含水量
B减小了地基的沉降量
C减小了地基土的湿陷性系数
D减小了地基土的孔隙比
A硅化法
B电渗排水法
C搅拌法
D灌浆法
A柔性桩
B散体材料桩
C刚性桩
D预制桩
ACaSO4
BNa2SO4
CNaOH
DNa2O•nSiO2
A200~300
B250~350
C300~500
D500~800
A热加固法
B热学加固法
C排水固结法
D置换法
A测定建筑物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与高差
B测定建筑物各层间上层相对于下层的水平位移与高差
C计算建筑物整体或分层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和倾斜速度
D对刚性建(构)筑物,通过测定顶面或基础的相对沉降来间接确定整体倾斜
A测定建筑物上裂缝的分布位置
B测定建筑物上裂缝的走向、长度和宽度
C测定建筑物上裂缝的变化程度
D判定建筑物上裂缝的发展趋势
A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B工程地质柱状图
C工程地质剖面图
D原位测试成果图表
E室内试验成果图表
A水库区综合地质图
B专门性问题地质图
C施工地质编录图
D地震危险性分析报告
A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下产生偏心距
B基础平面形心处的沉降量
C基础的整体刚度
D地基的不均匀性及压缩性
A阶梯形基础的每阶高度不宜超过300mm
B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
C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纵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小于8mm;间距不大于300mm
D当有垫层时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70mm;无垫层时不小于40mm
E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匝低于C20
A测定地基内部各分层土的沉降量
B测定地基内部各分层土的沉降速度
C测定地基内部各分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D测定地基内部有效压缩层的厚度
A位于特殊性土地区的建筑物地基基础水平位移观测
B受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影响的建筑物及工程设施水平位移观测
C挡土墙、大面积堆载等工程中所需的地基土深层侧向位移观测
D测定建筑物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
A泥石流的地质背景及形成条件
B泥石流各区的分布及特征
C划分泥石流的类型
D提出泥石流防治和监测的建议
A采用峰值强度指标计算时,取1.15
B采用峰值强度指标计算时,取1.30
C采用峰值强度指标计算时,取1.225
D采用残余强度指标计算时,取1.15
E采用残余强度指标计算时,取1.30
A变形和承载力
B防渗
C抗浮
D抗裂
A无筋扩展基础不适用于多层民用建筑
B柱纵向钢筋弯拆后的水平锚固长度应大于20d
C当基础由不同材料叠合组成时,应对接触部分作抗压验算
D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超过300kPa的混凝土基础,应进行抗剪验算
A使上部结构设计偏于不经济
B使上部结构设计偏于安全
C使上部结构设计和基础设计都偏于不安全
D使基础设计偏于不安全
A地基土层的分布及其均匀性,软弱下卧层、特殊土及沟、塘、古河道、墓穴、岩溶、土洞等
B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场地稳定性
C地下水的水位及其腐蚀性
D砂土和粉土的液化性质和软土的震陷性质
A基础底面以下的地层厚度大于1.5倍独立基础底宽
B基础底面以下的地层厚度大于3.0倍独立基础底宽
C基础底面以下的地层厚度太于3.0倍条形基础底宽
D基础底面以下的地层厚度大于6.0倍条形基础底宽
A减少或暂停地下水的开采
B地下水从浅层转至深层开采
C暂停大范围的建设,特别是高层建筑物群的建设
D对地下水进行人工补给
A覆盖土层较厚
B覆盖土层厚度大于10m,地下水位埋深大于可溶岩顶板埋深
C地下水位线在基岩面附近
D地下水降落漏斗范围内
E基岩与可溶岩接触地带
A考虑了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
B考虑了地基和基础的共同作用
C考虑了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
D未考虑共同作用
E仅考虑基础本身刚度的作用而忽略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
A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和沉降速度
B计算建筑物基础的倾斜量和建筑局部倾斜量
C计算建筑物的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D测定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A静力触探试验
B旁压试验
C十字板剪切试验
D扁铲侧胀试验
E螺旋板载荷试验
A8层的民用建筑
B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的丙级建筑物
C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物
D6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
E设计等级为乙级的所有建筑物
A阶梯形基础的每阶高度宜为300~500mm;锥形基础的边缘高度不宜小于200mm
B基础垫层的厚度应小于70mm,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为C15
C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
D基础边长大于或等于2.5m时,底板受力钢筋的长度可取边长的0.9倍
E当有垫层时,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宜小于40mm
A柱下条形基础
B柱下独立基础
C墙下条形基础
D筏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