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
A①、②项
B②、⑤项
C①、③项
D①、④项
A①~⑧
B①、②、⑤、⑥、⑦、⑧
C①~⑨
D①、②、③、④、⑥、⑦、⑨
A—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二期(夏季、冬季)
B—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二期(夏季、秋季)
C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
D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A0.6
B0.5
C0.8
D2
A8
B10
C12
D15
A噪声源种类和数量
B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等级的变化程度
C建设项目噪声有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
D建设项目规模投资额
A计权声功率级
B声功率权
C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D等效连续A声级
AA声级及等效连续A声级
B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C最大线性声级及A声功率级
D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及A声级
A55dB、45dB
B65dB、55dB
C50dB、40dB
D60dB、50dB
A10年
B20年
C30年
D40年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颗粒物
A规划的社会经济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
B规划与上、下层次规划的关系和一致性分析
C规划目标与其他规划目标、环保规划目标的关系和协调性分析
D规划期限、范围及实施保障
A安全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
B安全防护距离
C卫生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
D空间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
A定性
B定性和半定量
C半定量
D半定量禾口定量
A零方案
B原始方案
C基点方案
D参照方案
A75dB、禁止施工
B85dB、禁止施工
C75dB、65dB
D85dB、75dB
A—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二级或三级评价
A点源污染调查的过程中一般应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
B点污染源调查的过程中一般同时还要求进行现场调查与测试
C调查的简繁程度可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
D通过收集或实测以取得污染源资料时,应注意其与受纳水域的水文、水质特点之间的关系,以便了解这些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自净情况
A100m³/s
B150m³/s
C180m³/s
D200m³/s
A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B区域大气总量控制
C新建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D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A点源在距地面10m高、平均风速为2m/s情况下的一次排放浓度预测可以用有风点源扩散模式
B点源在距地面10m高、平均风速为1m/s情况下的一次排放浓度预测可以用有风点源扩散模式
C点源在距地面10m高、平均风速为0.5m/s情况下的一次排放浓度预测可以用小风点源扩散模式
D点源在距地面10m高、平均风速为0.2m/s情况下的一次排放浓度预测可以用小风点源扩散模式
A国家环保总局
B省级人民政府
C地市级人民政府
D县级人民政府
A分析方法
B检验方法
C测定方法
D采样方法
A7个
B8个
C9个
D10个
A生态要素
B环境要素
C当地法律法规要求
D相关环境标准
A河流、湖库等一般分丰水期和枯水期进行调查
B海湾分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调查
C北方地区还可分为冰封期和非冰封期进行调查
D评价等级不同,各类水域调查时期的要求也不同
A30min
B45min
C60min
D2h
A—种
B二种
C三种
D均不对
A简单
B复杂
C中等
D不复杂
A生态机理分析法
B图形叠置法
C质量指标法
D生产力评价法
A微观
B中观
C中、微观
D宏观
A远期
B近期
C中期
D长远
A开发区规划简介
B开发区污染源分析
C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
D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A应根据规划的发展目标、规模、规划阶段、产业结构、行业构成等,分析预测开发区污染物来源、种类和数量
B根据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确定近、中、远期区域主要污染源。鉴于规划实施的时间跨度较长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污染源分析预测应以远期为主
C在确定污染源所排放的主要污染因子时,应满足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重点控制污染物要求
D在确定污染源所排放的主要污染因子时,应满足开发区规划中确定的主导行业或重点行业的特征污染物要求
A入区项目类型与布局
B入区项目类型与投资规模
C规划的发展目标
D规划的发展规模
A生态经济
B循环经济
C绿色经济
D和谐园区
A矩阵法
B生态机理分析法
C网格法
D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
A10
B12
C15
D20
A3
B4
C5
D6
A100
B200
C300
D400
A25m
B30m
C35m
D40m
A0.5
B1
C1.5
D2
A1200m
B1500m
C1700m
D2000m
A环境功能区
B规划功能区
C同心圆放射状
D散点状
A1~2
B2~3
C2~4
D1~3
A多个质量参数
B单个质量参数
C单个环境要素
D多个环境要素
A0.04mg/m³(标态)
B0.08mg/m³(标态)
C0.10mg/m³(标态)
D0.12mg/m³(标态)
A锅炉烟气中烟尘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B锅炉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C锅炉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D锅炉烟气中烟气二氧化氮的排放限值
A小水库
B中水库
C一般水库
D大水库
A完全混合过程段、混合过程段和下游河段
B充分混合段、完全充分混合段和中游河段
C完全充分混合段、部分充分混合段和混合过程段
D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排污口上游河段
A生态系统的异地补偿
B生态系统的就地补偿
C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D生态系统的群落演替
A优点和缺点
B优点
C缺点
D经济效益
A累积影响
B—次性影响
C可逆影响
D不可逆影响
A2km
B3km
C4km
D5km
A次生演替
B原生演替
C人工演替
D自然演替
A森林开采
B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C旅游资源开发建设
D交通运输建设项目
A渗虑液及污水排放
B地下水污染
C环境卫生
D大气颗粒物污染
A公用工程系统风险识别
B生产原材料风险识别
C生产产口风险识别
D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A60
B65
C70
D75
A500m
B400m
C300m
D200m
AI类
BII类
CIII类
DIV类
A20天
B30天
C35天
D40天
A3m,25%
B5m,50%
C7m,75%
D10m,80%
A夏季、冬季
B夏季、秋季
C春季、夏季
D春季、秋季
A类比调查法
B现场调查法
C收集资料法
D遥感的方法
A第四级
B第一级
C第二级
D第三级
A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
B文字应简洁准确,并尽量采用图表和照片,以使提出的资料清楚,论点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
C原始数据、计算过程均需要在报告书中列出
D评价内容较多时其重点评价项目另编分项报告书
A本标准实施后再行发布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其使用范围规定的污染源将继续实行本标准
B本标准实施后再行发布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其使用范围规定的污染源将不再实行本标准
C本标准实施后再行发布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其使用范围规定的污染源将实行两个标准中最低排放的标准
D本标准实施后再行发布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其使用范围规定的污染源将实行两个标准中最高排放的标准
A—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
B—类区允许新、扩建污染源,但要求执行一级标准
C一类区改建污染源应执行一级标准
D二类区污染源执行二级标准
A过滤加消毒
B过滤
C消毒
D絮凝、混凝、沉淀、过滤
A小型湖泊、水库如水深小于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
B大中型湖泊、水库各取样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样均不混合
C小型湖泊、水库如水深大于等于1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
D大中型湖泊、水库如水深大于等于1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
A项目拟建区域人类开发历史、开发方式和强度
B移民问题的调查,包括迁移规模、迁移方式、预计移民区产业情况等
C项目拟建区域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
D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
A2~8km
B30~40km
C8~30km
D1~2km
A自我评价
B专家评价
C第三方评价
D公众评价
A5
B6
C8
D10
A装置区
B贮罐区
C运输区
D环境保护目标
A主管部门
B林业行政管理部门
C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
D国土和城建行政管理部门
A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B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C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D公众参与,应向公众告知开发区规划、开发活动涉及的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初步分析结论、拟采取的减少环境影响的措施及效果等公众关心的问题
A600
B800
C1000
D1200
A500m
B600m
C700m
D800m
A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
B水体自净能力一般时段
C水体自净能力最小时段
D水体自净能力最大时段
AA计权声功率级
BA声级
CA声功率级
D等效连续A声级
A排入GB3838中IV、V类水域污水执行三级标准
B排入GB3838中III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的污水执行二级标准
C排入GB3097中三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三类标准
D排入GB3097中二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一类标准
A均以现场调查和现场测试为主
B以现场调查和现场测试为主,搜集现有资料为辅
C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进行实测
D只依据现有资料
A碘量法
B温度计法
C玻璃电极法
D电化学探头法
A铅、汞
B氟及其化合物
C二氧化硫
D颗粒物
ANO2和02的分析都可使用化学发光法
B凡进行小时平均采样的,采样时间均至少45分钟
C凡进行日平均采样的,采样时间均至少18小时
D—氧化碳的分析方法为非分散红外法
A建设过程
B生产运行阶段
C服务期满阶段
D退役阶段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B《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A系统分析法
B物料平衡计算法
C类比分析法
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A严禁将集排水系统收集的渗滤液直接排放,必须对其进行处理并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第I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要求及第II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标准要求后方可排放
B填埋场渗滤液不应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评价指标及其限值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执行
C填埋场排出的气体应按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无组织排放的规定执行
D填埋场在作业期间,噪声控制应按照《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的规定执行
A根据《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GB5086—1997)和《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测定方法》(GB/T15555—1995)测得的废物浸出液pH值小于8.0和大于11.0的废物需经预处理后方能入场填埋
B本身具有反应性、易燃性的废物需经预处理后方能入场填埋
C含水率高于85%的废物需经预处理后方能入场填埋
D医疗废物可直接入场填埋
A全面性
B针对性
C可行性
D效用性
A规划环评得出的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是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之后得出的,是环境最优的
B在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
C在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时,应按照下列优先顺序:预防措施、减量化措施、最小化措施、修复补救措施、重建措施
D在对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述,提出供有关部门决策的环境可行推荐规划方案以及替代方案
A渗滤液
B排出气体
C雨水
D噪声
A社会方面
B经济方面
C生态方面
D自然环境方面
A区域总体规划对该开发区的定位、发展规模、布局要求
B区域总体规划对开发区产业结构及主导行业的规定
C开发区的能源类型、污水处理、给排水设计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
D开发区规划中的环境功能区划是否符合所在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A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B开发区评价专题的设置分析
C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
D开发区评价范围的外延分析
A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
B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C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与环境保护措施
D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
A—级评价对事故影响进行定量或定性预测,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二级评价需进行风险识别、源强分析和对事故影响进行简要分析,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B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主要区别是: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点是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
C根据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性和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以及环境敏感程度等因素,将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D地面水和海洋评价范围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面水环境》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