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3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专家预测卷一
A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B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C评价河段的水质浓度
D河流下游污染物浓度(mg/L)
A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A环境敏感区
B长大隧道与桥梁
C生态保护区
D淹没区
A不相同
B不一定相同
C相同
D以上都不是
A图、表结合
B图
C表
D文字
A1~2
B9~14
C12~18
D3~9
A以建设项目边界向外100m
B以建设项目包络线边界向外200m
C以建设项目边界向外200m
D以建设项目中心点向外200m
A高于(含)三层
B高于(不含)二层
C髙于(含)二层
D高于(不含)四层
A规划涉及的区域
B行业的环境保护目标
C环境主题
D规划设定的环境目标
A预防措施、减量化措施、最小化措施、修复补救措施、重建措施
B重建措施、最小化措施、修复补救措施、减量化措施、预防措施
C预防措施、最小化措施、减量化措施、修复补救措施、重建措施
D预防措施、最小化措施、修复补救措施、减量化措施、重建措施
A识别该规划包含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的经济活动
B分析可能受到这些经济活动影响的环境要素
C简要分析规划方案对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进行筛选以初步确定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D根据规划对环境要素的影响方式、程度,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
A核建设项目
B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项目
C化学纤维制造项目
D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炼制项目
A环境影响
B污染影响
C社会影响
D生态影响
A文件资料调查
B现场勘察
C公众意见调查
D遥感调查
A生活垃圾焚烧场
B与生活垃圾填埋场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厂
C与生活垃圾填埋场配套建设的生活垃圾转运站
D生活垃圾堆肥场
A400m
B300m
C500m
D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
A2008年7月1日
B2010年1月1日
C2011年7月1日
D2012年1月1日
A0.12
B0.24
C0.08
D0.20
A等于
B小于
C大于
D等于或小于
A年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B日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C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D1h平均取样时间的一级标准浓度限值
A风向
B低云量
C总云量
D风速
A设计阶段、建设过程、生产运行
B设计阶段、建设过程、服务期满后
C建设过程、运行初期、运行中后期
D施工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
A360
B144
C200
D300
A—、二、三级
B二、三、四级
C二、三级
D二级
A双台出力大于65.5MW(75t/h)
B单台出力大于65.5MW(75t/h)
C单台出力大于45.5MW(65t/h)
D双台出力大于45.5MW(65t/h)
A4
B3
C2
D1
A环境保护原则
B环境优先性原则
C环境质量原则
D环境安全性原则
A评价工程特征与环境特征
B评价工作等级与环境特征
C评价工作等级、工程特征与环境特征
D评价工作等级与工程特征
A应在声源正常运转或运行工况的条件下测量
B对每一测点只进行白天的测量
C对每一测点需进行昼间、夜间的测量
D对于噪声起伏较大的情况,应增加昼间、夜间的测量次数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四级评价
A列表清单
B模型法
C图形叠置
D生态机理分析
A经济效益
B技术水平
C环境保护
D区域经济发展
A矩阵的方式
B列表的方式
C数学分析法
D系统分析法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风险评价
B风险计算
C目标确定
D风险测量
A风力发电
B火电
C高压输变电线路
D渔业
A二
B三
C四
D五
A行业特征
B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近期预测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
C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近期预测生产能力70%以上的情况下
D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A农业区
B居民区
C工业区
D商业区
A防洪保护区
B蓄滞洪区
C洪泛区
D蓄洪区
A2011年10月11日
B2012年1月1日
C2012年4月1日
D2012年7月1日
A二
B三
C四
D五
A小水库
B中水库
C一般水库
D大水库
A类比调查
B现场调查
C现场测试
D搜集现有资料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依法评价原则
B分期原则
C早期介人原则
D广泛参与原则
A分析建设项目存在的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物质及具有持久性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转移途径和流向
B给出噪声、振动、热、光、放射性及电磁辐射等污染的来源、特性及强度等
C各种治理、回收、利用、减缓措施状况等
D明确生态影响作用因子,结合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具体环境特征和工程内容,识别、分析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性质、作用方式和影响后果
A15
B10
C12
D8
A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在十分必要时才进行实测
B以现场调查和现场测试为主,搜集现有资料为辅
C均以现场调查和现场测试为主
D只依据现有资料
A一类
B二类
C三类
D四类
A数值法
B模型法
C画图法
D解析法
A超标情况
B达标情况
C超标原因
D不达标原因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二级或三级评价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A生态因子
B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
AN02、粉尘、S02
B烟尘、N02、S02
C烟尘、粉尘、S02
D烟尘、PM10、S02
A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C设区的市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部门
D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A—、二、三级
B二、三级
C一、二、三、四级
D—、二级
A定性分析
B定量分析
C半定性分析
D半定量分析
A核查实际工程内容及方案设计变更情况
B环境敏感目标基本情况及变更情况
C实际工程内容及方案设计变更造成的环境影响变化情况
D环境质量达标情况
A设计、施工、运行阶段
B设计、施工阶段
C施工、运行阶段
D设计、运行阶段
A不小于0.5%
B不小于0.1%
C不大于0.1%
D不小于1%
A常年
B近5年
C多年
D近3年
A≤30m
B≤40m
C≥50m
D≤50m
A垂直空间
B水平空间
C三维空间
D立体空间
AI类建设项目
BII类建设项目
CIII类建设项目
D未规定
A三
B四
C五
D六
A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B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C环境质量的基础标准
D环境质量的技术标准
A调查阶段、报告书(表)编写阶段、报告书(表)修订评审阶段
B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
C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阶段、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阶段、评估环境影响报告(表)阶段
D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阶段、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阶段、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阶段
A丰水期
B平水期
C冰封期
D枯水期
A本标准颁布后,新增加国家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行业,按其适用范围执行相应的国家水污染物行业标准,不再执行本标准
B航天推进剂使用,兵器工业、磷肥工业不使用此标准
C不适用于现有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
D不仅适用于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对项目投产后的排放管理同样适用
A风速
B风向
C温度
D总云量
AI
BII
CⅢ
D未给出
A回归分析
B趋势外推
C时序分析或类比预测分析
D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时序分析或类比预测分析
A计权声功率级
B声功率级
C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D等效连续A声级
A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B建设项目周边环境
C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
D受建设项目影响的人数
A最低
B较高
C中
D较低
A勘察期、施工期
B运营期和退役期
C施工期和运营期
D施工期和退役期
A产业结构
B规划目标
C总体发展规模
D选址
A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
B经济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
C环境—经济可行的规划方案
D经济-技术可行的规划方案
A建设期间
B运行期间
C建设和运行期间
D建设、运行、退役期间
A应急措施
B风险管理指标
C风险管理方案
D风险后管理方案
A环境保护区
B生态敏感与脆弱区
C社会关注区
D需特殊保护地区
A污染源
B污染物
C污染途径
D污染接受体
A石棉
B重金属
C金属淤泥
D尾矿
A150m
B100m
C50m
D20m
A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有一半低于三级
B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均低于三级
C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均低于二级
D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均低于一级
A12060
B15085
C12085
D12080
A适用于
B不适用于
C不确定
D同样适用于
A汽车制造业
B纺织染整工业
C肉类加工工业
D合成氨工业
A类比分析法
B实测法
C实验法
D物料平衡计算法
A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
B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C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巳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
D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
A依法评价原则
B早期介入原则
C完整性原则
D广泛参与原则
A污染源类别
B排放方案
C预测因子
D排放量
A国家环境标准
B地方环境标准
C环境保护部标准
D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做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需报经国务院批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必报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A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B排气筒高度和出口内径
C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
D面源初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A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
B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
C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
D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可以不选用
A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等方向布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作适当调整
B二级评价项目,至少在约0°、180°等方向布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作适当调整
C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敏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D布点选用极坐标法
A探空数据层数
B每层的高度
C每层的气压
D相对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