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98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3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专家预测卷四
A目前,我国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级别对应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类别
B环境质量一般分类别,环境功能区一般分等级
C目前,我国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级别不一定对应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类别
D一般情况下,高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没有低能区严格
A囯家标准优于地方标准
B地方标准优于国家标准
C地方标准平行于国家标准
D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交叉
A环境空气敏感区
B文教区
C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
D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A各污染物的最小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
B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近影响范围
C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
D各污染物的最小影响程度和最近影响范围
A一级
B—级或二级
C二级
D二级或三级
A受大气污染影响人口情况
B主要污染物
C项目所在地大气环境质量
D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
A≤0.5
B≤1.5
C≤1.0
D≤2.0
A5
B10
C20
D25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
A2
B3
C4
D5
A预测值
B背景值
C贡献值
D叠加值
A≥1m
B≥1.5m
C≥1.2m
D以上都不对
A0类
B2类
C1类
D4类
A四
B五
C六
D八
A三级
B—级或二级
C一级
D二级
A估算模式
BAERMOD模式
CADMS模式
DCALPUFF模式
A厂址周边环境
B区域环境资料
C人口分布和环境保护目标
D厂址内环境
A二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A影响范围
B影响强度
C影响方式
D影响性质
A系统分析法
B物料平衡计算法
C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D类比分析法
A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搜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
B对与建设项目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状况应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量数据,并作出分析或评价
C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遥感调查,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
D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A不大于5%
B不大于15%
C不大于10%
D不大于20%
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B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C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D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A1997年1月1日
B2001年1月1日
C2001年7月1日
D1997年7月1日
A—级
B二级
C三级
D未规定
A2000
B1700
C1000
D400
A2
B3
C4
D5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A总纲
B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C行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D生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A水域功能类别
B水域类型
C水质
D水环境
A枯、丰水期
B枯、平水期
C枯、平、丰水期
D枯水期
A环境敏感区域
B环境保护目标
C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
D未规定
A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B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C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D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A1:(2000~100000)
B1:(5000~100000)
C1:(2000~50000)
D1:(500~5000)
A65dB、70dB、75dB、80dB、85dB
B60dB、70dB、80dB、90dB、100dB
C70dB、75dB、80dB、85dB、90dB
D75dB、80dB、85dB、90dB、95dB
A(1)(2)
B(1)(2)(3)
C(2)(3)(4)
D(1)(2)(3)(4)(5)
A生态环境
B生态现状调查
C生物群落
D生态因子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半定量
B定性
C定量或定性
D定量
A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BAERMOD模式
CADMS模式
DCALPUFF模式
A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情况
B验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污染因子达标情况的预测结果
C工程施工期实际存在的及公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D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提出的主要环境影响
A主要工程设施
B环境敏感目标
C主要工程设施和环境敏感目标
D主要建筑物、河流、道路、人口分布
A—级
B半级
C二级
D三级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贯穿于全过程
A800m
B600m
C500m
D1000m
A三类区
B二类区
C一类区
D四类区
A2项
B3项
C4项
D5项
A4
B5
C6
D7
A单位时间排放量(g/s)
B达标排放后的排放浓度(mg/m3)
C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D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A间接冷却水量
B循环水量
C其他含污染量物极少的清净下水排放量
D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A光污染
B非持久性污染物
C酸和碱
D持久性污染物
A未超标
B已超标
C正常
D未规定
A—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50
B≥20
C≤50
D20-50
A同一地下水水块段
B同一地下水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块段
C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
D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基本情况
A一级评价
B二级或三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二级评价
A2倍
B1倍
C3倍
D4倍
A可能产生重大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
B可能造成重大资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为
C可能产生间接、累积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
D与特殊生态敏感区有关的工程行为
A不小于
B大于
C等于
D小于
A—
B二
C三
D四
A等于
B等于或低于
C等于或超过
D超过
A工程前期
B施工期
C检查期
D试运行期
A需特殊保护地区
B生态敏感与脆弱区
C社会关注区
D疗养院
A建设项目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B建设项目类型、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C建设项目类型、所在地区的环境现状
D建设项目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现状
A类比分析法
B收集资料
C实测法
D实验法
A排人环境水体的
B排入未设置污水处理厂的排水管网的
C自行处理的
D排人设置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水管网的
AⅠ级场和Ⅱ级场
BⅠ类场、Ⅱ类场、Ⅲ类场
C1类场和2类场
DⅠ类场和Ⅱ类场
A50%
B70%
C60%
D40%
A1994年6月1日
B1997年1月1日
C2000年12月31日
D2001年1月1日
A《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
B《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
C《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
D《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
A重量法
B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C紫外光度法
D化学发光法
A复杂
B中等
C简单
D—般
A平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
B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
C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或水面面积
D丰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
A平水期和枯水期
B大潮期和小潮期
C丰水期和枯水期
D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
A500m
B400m
C300m
D200m
A1/5
B1/4
C1/2
D1/3
A15
B20
C25
D30
A5
B6
C7
D8
A不能
B可以
C完全可以
D未规定
AI类
BII类
CIII类
DIV类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四级评价
A模型法
B列表清单
C图形叠置
D生态机理分析
A避让、补偿、减缓和重建
B减缓、避让、补偿和重建
C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
D减缓、补偿、避让和重建
A敏感生态保护目标
B生态目标
C采取措施后可恢复或修复的生态目标
D采取措施后不可恢复或修复的生态目标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二级评价
A生态影响
B污染影响
C社会影响
D环境影响
A定量分析
B定性分析
C详细分析
D粗略估计
A1
B2
C3
D4
A自治区人民政府
B自治州人民政府
C省人民政府
D直辖市人民政府
A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
B监测技术
C环境区划
D规划的技术要求
A工程沿线生态状况,珍稀动植物和水生生物的种类、保护级别和分布状况、鱼类三场分布等
B工程占地情况调査,包括临时占地、永久占地,列表说明占地位置、用途、类型、面积、取弃土量(取弃土场)及生态恢复情况等
C工程影响区域内水土流失现状、成因、类型,采取的水土保持、绿化及措施的实施效果等
D给出环境影响评价、设计和实际采取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对照、变化情况,并对变化情况予以必要的说明;对无法全面落实的措施,应说明实际情况并提出后续实施、改进的建议
A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专项评价的丁作等级和调查范围,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
B充分搜集和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料,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并分析现状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C对与建设项目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状况应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D对改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应分别按现有、在建、改扩建项目实施后汇总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变化量,给出改扩建项目建成后最终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A风向
B时间
C露点温度
D风速
A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B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C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
D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平均地面小时浓度
A标准中需要统一的信息编码
B编制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基础数据
C标准中需要统-的符号图形
D标准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
A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20级)
B颗粒物的分级粒径(um)
C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3)
D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
A区域地面下风向轴线浓度点
B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
C环境空气敏感区
D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消减污染源
D年均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