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3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专家预测卷六
A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B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
C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方法标准
D环境方法标准和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A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B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C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D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A国家环保部
B地级市人民政府
C省级人民政府
D县级人民政府
A检验方法
B分析方法
C测定方法
D采样方法
A实测法
B物料平衡计算法
C类比分析法
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A收集资料
B实测法
C实验法
D类比分析法
A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
B正式工作阶段
C报告书编制阶段
D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阶段
A影响不大
B影响很大
C视浓度而定
D未规定
A总汞、总镉
B总汞、烷基汞
C总砷、挥发酚
D总铬、六价铬
A进出入流量情况
B水域水深分布
C水域面积
D蓄水量
A取样断面形状
B河道弯曲情况
C流速
D水深
A河流
B河口
C水库
D湖泊
A≤3
B≤4
C≤4.5
D5
A商业金融区
B集市贸易区
C仓储物流区
D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A≤70
B≤75
C≤65
D80
A同样适用于
B部分适用于
C不适用于
D未规定
A10min
B15min
C20min
D25min
A环境本底值
B环境容量
C生态环境
D环境标准
A分析由于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导致的对自然植被、特殊生境及特有物种栖息地、自然保护区、水域生态与湿地、开阔地、园林绿化等的影响
B对于预计有可能产生的显著不利影响,要求从保护、恢复、补偿、建设等方面提出和论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框架
C分析由于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及其他资源开发利用变化而导致的对自然生态和景观方面的影响
D分析评价区域内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污染源空间结构等变化对自然生态与景观方面产生的影响
A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因子:COD氨氮、TN、TP等因子以及受纳水体最为敏感的特征因子
B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
C分析固体废物类型和发生量、分析同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及方案,可采用固体废物流程表的方式进行分析
D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水体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A类比
B列表
C固体废物流程表
D估算
A"以新带老”
B"源头控制”
C“分区防治”
D“污染监控”
A70%
B75%
C80%
D90%
A补采平衡
B免受污染
C避免过度开采
D循环利用
A建设项目污染源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
B建设项目污染源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
C地下水水位(水头)降低或升高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D建设项目污染源对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
A风速大于5m/s
B风速大于10m/s
C风速小于5m/s
D无风
A325%
B775%
C550%
D1080%
A性质复杂,一般一个开发区涉及多种行业
B管理层次较多,除有专门的开发区管理机构外,每个开发项目一般都有独立的法人
C不确定因素多,许多开发区初期仅具有开发性质,但具体的开发项目往往不确定
D占地面积小,不超过1km2
A评价范围底图
B年、季风向玫瑰图
C评价范围
D项目污染源
A《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B《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C《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D《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A评估
B叠加
C考虑
D监测
A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最显著的区域
B在确定某项具体工程的地面水环境调査范围时,应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进入天然水体后可能达到的水域功能质量标准要求的范围、污水排放量的大小、受纳水域的特点,以及评价等级的高低后决定
C河流水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流规模来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
D湖泊、水库以及海湾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的大小确定调查半径或调査面积(以排污口为圆心,以调査半径为半径)
A碱度
BpH
C溶解氧
D高锰酸盐指数
A10
B15
C18
D20
A重铬酸钾法
B高锰酸盐指数法
C仪器快速测量法
D碘量法
A越大
B越小
C没影响
D没有直接影响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二级或三级评价
A100m
B150m
C200m
D300m
A关闭打开
B打开关闭
C打开打开
D关闭关闭
A蔬菜地
B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
C茶园
D牧场
A大规模、大范围
B中规模、中范围
C小规模、小范围
D不用
A总体发展目标
B总体发展布局
C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
D环境规划的合理性
AI类
BII类
CIII类
DII类和III类
A《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B《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C《地下水质量标准》
D《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B闰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C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D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AI类
BII类
CIII类
DV类
A含水介质结构特征
B地表水水文特征
C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D边界条件及参数类型
A锅炉烟气中烟尘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B锅炉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C锅炉烟气中烟气二氧化氮的排放限值
D锅炉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A5
B10
C15
D20
A3
B4
C5
D8
A15
B6
C10
D8
A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
B二氧化碳、总悬浮颗粒物、可吸人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
C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人颗粒物、一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
D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人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PAN
A重量法
B甲醛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C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D紫外光度法
A当地环境
B当地功能区
C当地居民
D当地规划
A—、二级
B—级
C二级
D三级
A确保全面说明问题,数目多多益善
B能说明问题,但不宜过多
C一般应等于环境现状调査涉及的水质因子数目
D数目应尽可能少,方便工作进行
A3
B5
C7
D8
A在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取样断面
B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布设取样断面
C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人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人处等)、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取样断面
D在拟建排污口上游10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
A
B
C
D
A计权声功率级
BA声功率级
C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D等效连续A声级
A具体评价、一般评价、概括评价
B具体评价、简要评价、概括评价
C详细评价、一般评价、简要评价
D详细评价、一般评价、概括评价
A列表清单
B景观生态学法
C图形叠置
D生态机理分析
A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B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C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D四级标准为保障植物与微生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A当选址邻近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地、重要和敏感的居住地,或周围环境中有重大污染源并对区域选址产生不利影响以及某类环境指标严重超标且难以短时期改善时,要建议提出调整
B开发区内各功能区除满足相互间的影响最小,并留有足够的空间防护距离外,还应从基础设施建设、各产业间的合理连接,以及适应建立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的布局条件来考虑开发区布局的调整
C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应重点考虑污水集中处理、深度处理与回用系统,以及废水排放的优化布局和排放方式的选择
D规模调整包括经济规模和土地开发规模的调整;在拟定规模的调整建议时应考虑开发区的最终规模和阶段性发展目标
A集中供水
B集中供热
C污水集中处理排放
D固体废物分类处置
A经济发展现状
B环境发展现状
C近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D远期发展目标
A环境地质可行性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
B环境经济可行性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
C环境地质可行性论证及环境经济可行性
D环境保护方案可行性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
A一
B二
C三
D四
A数值法解析法
B数值法类比预测法
C数值法趋势外推法
D类比预测法解析法
A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排放范围
B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排放量
C评价等级
D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A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国际通用标准
C国家发布的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
D其他国家标准
A应为一级
B应为二级
C应不低于二级
D应为三级
A≤5km
B≥10km
C≥5km
D≤10km
A特征质量参数
B环境因子
C常规质量参数
D重要质量参数
A大河
B中河
C小河
D特大河
A小潮期
B大潮期和小潮期
C大潮期
D枯水期
A0.6m
B0.2m
C0.4m
D0.3m
A1/4
B1/3
C1/5
D1/2
A1.5~3.5
B2~4
C3~6
D1~2.5
A2
B3
C4
D5
A少于
B稍大于
C不少于
D不大于
A10dB(A)
B20dB(A)
C15dB(A)
D30dB(A)
A《社会生活环境排放标准》
B《建筑施T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C《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D《城市区域环境震动标准》
A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分析
B进行生态保护措施的筛选
C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D进行物种或栖息地重要性或优先度比选
A不可恢复
B可部分复原
C可恢复或修复
D未涉及
A工艺和生产技术的替代方案
B环境评价的替代方案
C施工和运营方案的替代方案
D生态保护措施的替代方案
A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
B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
C运行初期、中期和后期
D运行前期、中期和后期
A—级、二级、三级
B重大危险源、中等危险源、一般危险源
C有毒、易燃、爆炸
D火灾、爆炸和泄漏
A热污染源
B咸水入侵
C地面沉降塌陷
D水资源衰竭
A强
B中
C弱
D不确定
A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
B应调查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
C应调查巳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
D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A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B建筑物下洗参数
C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D体源调查内容
A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B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C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D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特殊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A依法评价原则
B早期介入原则
C完整性原则
D广泛参与原则
A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B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C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一级
D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A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补充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B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补充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C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D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A输送
B扩散
C转化
D清除
A建设项目在各个不同生产阶段、除污染源附近小范围以外地区,均能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B在建设项目实施的某个阶段,有个别水质因子在较大范围内出现超标,但采取环保措施后,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C新建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改、扩建项目已经排放的及将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在评价范围内的地下水中已经超标
D污染防治措施在技术上不可行,或在经济上明显不合理
A收集评价范围内及临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B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C进行现场监测
D收集近一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A排放方案
B预测因子
C气象条件
D计算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