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225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专项练习:第三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标准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级或二级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级或二级
A—级
B二级
C三级
D一级或二级
A可低于一级
B为三级
C不低于二级
D不高于二级
A冬季、春季
B秋季、冬季
C冬季、夏季
D据实际情况确定
A3天
B5天
C6天
D7天
A4天
B5天
C6天
D7天
A4个
B5个
C8个
D10个
A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
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
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
D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
A30km
B50km
C80km
D100km
A5个
B6个
C8个
D10个
A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B国家环境空气排放标准
C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D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A估算模式
BAERMOD模式
CADMS模式
DCALPUFF模式
A厂界
B污染源中心点
C污染源边界
D厂区中心点
A厂界
B污染源中心点
C污染源边界
D厂区中心点
A实际排放浓度
B场界排放浓度
C未经处理的排放浓度
D削减达标后的排放浓度
A0.50
B0.10
C0.12
D0.15
A0.20
B0.02
C0.05
D0.06
A0.50
B0.30
C0.20
D以上都不是
A0.50
B0.10
C0.12
D0.15
A≤100μm
B≤10μm
C<10μm
D≤1μm
A火电厂备煤车间破碎机排气筒
B火电厂发电锅炉烟囱
C陶瓷隧道窑烟囱
D水泥厂石灰石矿山幵采破碎机排气筒
A80m,100kg/h
B160m,50kg/h
C160m,100kg/h
D80m,50kg/h
A≤8kg/h
B≤6.4kg/h
C≤5kg/h
D≤3.2kg/h
A排放浓度≤960mg/m3,排放速率≤170mg/m3
B排放浓度≤960mg/m3,排放速率≤85mg/m3
C排放浓度≤480mg/m3,排放速率≤170mg/m3
D排放浓度≤480mg/m3,排放速率≤85mg/m3
A0.15
B2.0
C5.0
D0.50
A0.15
B2.0
C5.0
D0.50
A2项
B3项
C4项
D5项
A0.40mg/m3
B0.12mg/m3
C1.0mg/m3
D肉眼不可见
A该锅炉仅需执行I时段二类区标准
B该锅炉除了执行I时段二类区标准外,其SO2还应执行所在控制区规定的总量控制标准
C该锅炉仅需执行II时段二类区标准
D该锅炉除了执行II时段二类区标准外,其SO2还应执行所在控制区规定的总量控制标准
A5
B8
C10
D20
A10
B15
C20
D25
A双台出力大于65.5MW(75t/h)
B单合出力大于65.5MW(751/h)
C双台出力大于45.5MW(65t/h)
D单台出力大于45.5MW(65t/h)
APmax≥70%且D10%≥5km
BPmax≥80%且D10%≥5km
CPmax≥60%且D10%≥3km
DPmax≥60%且D10%≥3km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级或二级
A项目周围敏感目标
B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
C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
D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A100m
B300m
C200m
D400m
A项目的所有污染源
B评价区的工业污染源
C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
D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污染源
A一期
B二期
C三期
D四期
A作一期监测
B可不作监测,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C作一期不利季节
D作一期有利季节
A4个
B5个
C8个
D10个
A02,12,17,20
B02,08,12,16
C02,08,14,20
D02,12,18,24
A评价范围小于50km和大于50km
B评价范围小于30km和大于30km
C评价范围小于20km和大于20km
D评价范围小于10km和大于10km
A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
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
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
D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
A主导风向为X坐标轴,主导风向的垂直方向为Y坐标轴
B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
C南北向为X坐标轴、东西向为Y坐标轴
D可以任意设置X、Y坐标轴
A逐时或逐次
B逐日或逐次
C逐日或逐时
D长期气象条件下
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削减污染源
D被取代污染源
E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A小于等于50km
B大于等于50km
C小于等于30km
D大于等于30km
A估算模式
BAERMOD模式
CADMS模式
DCALPUFF模式
A风景名胜区
B居住区
C农村地区
D文化区
A三类区
B二类区
C一类区
D四类区
ASO2
BPM10
CNO2
DCO
A0.50
B0.30
C0.20
D0.15
A0.12
B0.24
C0.08
D0.20
A0.20
B0.02
C0.05
D0.06
A18
B15
C12
D5
A阻力学当量
B自由沉降当量
C空气动力学当量
D几何当量
A一、二、三级
B二、三、四级
C二、三级
D二级
A80%
B50%
C60%
D40%
A日平均值
B月平均值
C任何1h平均值
D年平均值
A3个
B4个
C1〜3个
D2〜4个
A0.40mg/m3
B0.12mg/m3
C1.0mg/m3
D肉眼不可见
A每2小时釆集一次,取其平均值
B每2小时采集一次,取其最大测定值
C每4小时采集一次,取其平均值
D每4小时采集一次,取其最大测定值
A大于或等于
B等于
C低于
D低于或等于
A一类区内禁止新建各种工业炉窑
B一类区内禁止新建各种炉窑,包括市政、建筑施工临时用沥青加热炉
C一类区内允许建设市政、建筑施工临时沥青加热炉
D一类区内原有的工业炉窑改建时不得增加污染负荷
A燃煤油
B燃轻柴油
C燃煤
D燃气
A20m
B45m
C30m
D35m
A推荐模式中的ADMS模式
B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
C等标排放量的公式
D推荐模式中的AERMOD模式
A年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B日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C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D1h平均取样时间的一级标准浓度限值
A单位时间排放量(g/s)
B达标排放后的排放浓度(mg/m3)
C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D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A年平均浓度限值
B日平均浓度限值
C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二倍值
D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A以6km为直径的圆
B以主导风向为主轴的12km为边长的矩形
C以12km为边长的矩形
D应根据评价等级来确定
A26km为半径的圆
B25km为半径的圆
C周长50km矩形区域
D边长52km矩形区域
A2km为半径的圆
B周长4km矩形区域
C2.5km为半径的圆
D边长4km矩形区域
A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4km
B直径或周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C半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D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A4个
B8个
C10个
D6个
A不再安排现状监测
B再布置1个点进行监测
C再布置2〜4个点进行监测
D再布置3个点进行监测
A同心圆法
B放射状为主兼顾均布性
C环境功能区法
D极坐标布点法
A5年
B10年
C20年
D30年
A最小值
B平均值
C最大值
D加权平均值
A最小值
B平均值
C最大值
D加权平均值
A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一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B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C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D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A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平均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B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C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D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A三类区
B二类区
C一类区
D四类区
A三类区
B二类区
C一类区
D四类区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I级
A一
B二
C三
D四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II级
A化学发光法
B重量法
C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DSaltzman法
A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B非分散红外法
C紫外荧光法
D化学发光法
A15
B20
C30
D45
A360
B300
C200
D144
A等于
B小于
C大于
D等于或小于
A20m
B10m
C15m
D5m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A2
B3
C4
D5
A1994年6月1日
B1997年1月1日
C1997年12月31日
D2001年1月1日
A不得改建的排污单位
B不得扩建的排污单位
C可以建新的排污单位
D不得建新的排污单位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mg/L
Bmg/m3
C无量纲
Dkg/h
Amg/L
Bmg/m3
C无量纲
Dkg/h
A≥30t/h
B≥20t/h
C>20t/h
D>30t/h
APmax<11%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B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C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DPmax≤12%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级或二级
A不高于二级
B为一级
C不低于二级
D不能确定
A小于2km
B小于5km
C小于6km
D小于8km
A0〜1
B1〜2
C0〜100
D1〜10
A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应作二期
B二期
C三期
D一期有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
A02,04,07,12,14,16,18,20
B02,05,08,11,14,17,20,23
C01,04,07,09,12,14,16,20
D02,06,08,12,14,18,20,24
A9个
B10个
C12个
D15个
A逐日
B逐次
C逐月、逐年
D逐日、逐次
A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
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
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
D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
A半年
B—年
C二年
D三年
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削减污染源
D被取代污染源
A小于等于50km
B大于等于50km
C小于等于30km
D大于等于30km
A估算模式
BAERMOD模式
CADMS模式
DCALPUFF模式
A400m
B500m
C350m
D325m
A三类区
B二类区
C一类区
D四类区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三类
ASO2
BNO1
CNO2
DO3
A0.24
B0.20
C0.12
D0.50
AS02一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0.15mg/m3
BTSP年平均浓度限值为0.10mg/m3
CPMw日平均浓度限值为0.15mg/m3
DNO2一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0.08mg/m3
A12h
B16h
C18h
D14h
A20min
B30min
C35min
D45min
A一、二、三级
B二、三、四级
C二、三级
D二级
A15m
B10m
C6m
D5m
A昼间
B夜间
C任意时间间隔
D等时间间隔
A0.15
B2.0
C5.0
D3.0
A0.40mg/m3
B0.12mg/m3
C1.0mg/m3
D肉眼不可见
A0.40mg/m3
B0.12mg/m3
C1.0mg/m3
D肉眼不可见
A月平均监测值
B—次最大监测值
C一小时平均监测值
D—小时最大监测值
A焦炉
B非金属熔化炉
C化铁炉
D炼钢炉
A1994年6月1日
B1997年1月1日
C2000年12月31日
D2001年1月1日
A3m
B4m
C5m
D6m
A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
B一级、二级、三级评价都应选择大气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C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D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总量计算其评价等级
A新污染源
B老污染源
C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
D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污染源
A体源调查
B建筑物下洗参数
C污染源排污概况
D点源调查
E面源调查
A平均车速(km/h),各时段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
B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
C街道街谷高度(m)
D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宽度(m)
E各种车型排气口高度
A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
B监测时应使用空气自动监测设备
C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
D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5天有效数据
E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二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1小时浓度监测值应至少获取8个小时浓度值
A相对湿度
B总云量
C水平能见度
D时间
E降水量
A每层的降水量
B每层的风速、风向
C云底高度
D每层的气压
E中云量
A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
B污染源的排放高度
C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
D污染源的排放量
AX坐标、Y坐标
B烟气出口温度
C排放工况
D评价因子源强
E毒性较大物质的属性
A面源起始点坐标
B顶点数或边数
C面源长度
D面源的宽度
E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
A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B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C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
D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
E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A评价区域季(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
B不利气象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
C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
D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
E一次(30min)和24h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
A是否超标
B超标范围和程度
C小时浓度超标概率
D小时浓度超标最大持续发生时间
E超标位置
A线源的最大地面浓度预测
B评价等级的确定
C评价范围的确定
D点源污染物日平均的浓度分布预测
A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B复杂地形的地形示意图
C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
D基本气象分折图
E污染源点位及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
A采用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
B污染源调查清单
C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分析结果表
D常规气象资料分析表
E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达标分析表
A自然保护区
B城镇规划中确定文化区
C城镇规划中确定一般工业区
D城镇规划中确定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
E城镇规划中确定特定工业区
ASO2:0.50mg/m3(标态)
BNOx:0.15mg/m3(标态)
CNO2:0.24mg/m3(标态)
DO3:0.20mg/m3(标态)
A施工
B环境影响评价
C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D设计
E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A甲苯
B氯气
C氰化氢
D光气
A垃圾堆放场的排放管理
B所有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的单位
C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D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
E建设项目的设计
A钢材热处理炉
B临时用沥青加热炉
C材料干燥炉
D石材热处理炉
A一氧化碳
B烟尘
CPM10
D二氧化硫
E氮氧化物
A立项未建成的锅炉
B立项未运行使用的锅炉
C建成使用锅炉中需要扩建的锅炉
D建成使用锅炉中需要改造的锅炉
A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B等标排放量
C最远距离D10%
D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分布
A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B对GB3095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髙容许浓度的日均浓度限值
C如国内无相应的标准,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不用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可执行
D如己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A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不含两个)项目
B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C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
D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
E以城市快速路为主的扩建项目
A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B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
C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D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
E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
A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B典型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C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D典型日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A项目的评价等级
B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
C项目的行业
D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
E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
A风向
B时间
C露点温度
D风速
E干球温度
A近圆形半径
B顶点数或边数
C面源中心坐标
D面源的宽度
E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
A体源初始排放高度
B体源边长
C体源的宽度
D体源高度
E初始横向、垂直扩散参数
A区域地面下风向轴线浓度点
B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
C环境空气敏感区
D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A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B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日、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C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
D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
E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AAERCAT地形
BAERMAP地形
CAERME污染源
DAERMET气象
A估算模式是一种多源预测模式
B估算模式中嵌入了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条件
C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小于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结果
D对于小于1小时的短期非正常排放,可采用估算模式进行预测
Ag/s
Bkg/h
Ct/a
Dmg/m3
EL/m3
A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
B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
C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D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
E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A确定污染源分担率并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
B评价项目完成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能否满足环境管理要求
C若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内存在长期居住的人群,应给出相应的搬迁建议或优化调整项目布局的建议
D根据预测结果,比较污染源的不同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
E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给出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氮
CPM10
D二氧化硫
E臭氧
A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B化学发光法
C紫外荧光法
DSaltzman法
A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B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C紫外荧光法
DSaltzman法
A锅炉
B工业炉窑
C火电厂
D水泥厂
E恶臭物质
A市政施工临时用沥青加热炉
B热处理炉
C工业企业用沥青加热炉
D建筑施工临时用沥青加热炉
E石灰窑
A40m
B45m
C47m
D60m
A煤
B重油
C渣油
D天然气
A煤粉发电锅炉
B循环流化床锅炉
C抛煤机锅炉
D单台出力大于45.5MW(65t/h)发电锅炉
A拟建项目的所有污染源
B拟建项目新污染源
C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
D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污染源
A在70%以上工况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B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C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三本账”
D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E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A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
B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
C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
D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可以不选用
E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用
A一级、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B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
C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
D城市道路项目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位可以不按照不少于6个点设置
E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有近2年的监测资料,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个监测点
A低云量
B总云量
C风向
D风速
E气压
A探空数据层数
B每层的髙度.
C每层的气压
D时间
E每层的气温
A排气筒底部海拔高度
B排气筒高度
C排气筒内径
D年排放小时数
E烟气出口速度
A评价因子源强
B海拔高度
C面源初始排放高度
D年排放小时数
E排放工况
A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B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
C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
D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E以上都可以不预测
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削减污染源
D被取代污染源
E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A区域最远地面距离
B网格点
C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D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A是否超标
B超标范围和程度
C年均浓度超标概率
D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E超标位置
A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B复杂地形的地形示意图
C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
D基本气象分析图
E污染源点位及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
A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B复杂地形的地形示意图
C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
D基本气象分析图
E污染源点位及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
A自然保护区
B森林公园
C风景名胜区
D农村地区
E—般工业区
A取消氮氧化物指标
B修改NO2—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C修改NO2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D修改NO2三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E修改臭氧的一级、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A火炸药厂
B摩托车
C汽车
D石棉生产厂
E建筑搅拌
A《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排气筒中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B《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C《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气筒中恶臭污染物小时排放量
D《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
A不得超过“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B可以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C不得超过“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
D可以等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
A熔炼炉
B炼焦炉
C干燥炉
D焚烧炉
E水泥工业
A烟尘
BCO
CSO2
DNO2
A轻柴油
B重油
C煤油
D渣油
A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B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
C排气筒有效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
D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
E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A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B排气筒高度和出口内径(m)
C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
D面源起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E面源分类
A体源高度(m)
B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C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D体源的边长(m)、宽度(m)
E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
A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20级)
B颗粒物的分级粒径(μm)
C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3)
D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
A温度
B云量
C风向
D风频
E风速
A温廓线
B主导风向
C风廓线
D风向玫瑰图
E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各季及长期平均各风向风频变化情况
A确定预测因子
B确定评价等级
C设定预测情景
D确定气象条件
E确定地形数据
A确定预测范围
B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C确定计算点
D选择预测模式
E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A小时浓度
B日平均浓度
C季均浓度
D年均浓度
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削减污染源
D被取代污染源
E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削减污染源
D被取代污染源
E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A区域最远地面距离
B网格点
C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D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A采用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
B污染源调查清单
C常规气象资料分析表
D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分析结果表
E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达标分析表
A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原始数据文件
B气象观测资料文件
C预测模型所有输入文件及输出文件
D污染源调查清单
A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30km
B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
C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
D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一致
A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不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B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
C二级评价的补充地面气象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
D一级评价的补充地面气象观测应进行为期二年的连续观测
A连续排放废气的排气筒,进行连续1h釆样计平均值
B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1h采样计平均值
C排气筒为间断性排放且时间小于Ih的,可在排放时段内连续采样
D污染事故排放监测必须连续采样1h计平均值
A乙类装置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B甲类装置执行《XX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C乙类装置执行《XX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D甲类装置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A通过排气筒排放的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B通过排气筒排放的污染物,按排气筒大小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C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
D通过排气筒排放的污染物,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A位于一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一级标准,位于二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二级标准
B位于三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二级标准
C一类区禁止新、扩、改建污染源
D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新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A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1h釆样计平均值
B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若分析方法灵敏度高,仅需用短时间采集样品时,应实行等时间间隔采样,采集4个样品计平均值
C若某排气筒的排放为间断性排放,排放时间小于1h,则应在排放时段内以连续1h的采样获取平均值,或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
D当进行污染事故排放监测时,应按需要设置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不受《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要求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