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24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专项练习:第四章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标准
A复杂
B中等
C简单
D—般
A复杂
B中等
C简单
D—般
A大河
B中河
C小河
D特大河
A小水库
B中水库
C一般水库
D大水库
A平水期和枯水期
B丰水期和枯水期
C平水期
D枯水期
A平水期和枯水期
B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
C丰水期和枯水期
D大潮期和小潮期
A平水期和枯水期
B丰水期和枯水期
C平水期
D枯水期
A丰水期
B平水期和枯水期
C枯水期
D平水期
A苯类
B氟化物
C磷酸盐
D挥发性酚
A月平均最大温升≤1°C,月平均最大温降≤2℃
B周平均最大温升≤2°C,周平均最大温降≤3℃
C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C
D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
A500m
B400m
C300m
D200m
A6个
B3个
C4个
D2个
A6个
B5个
C4个
D2个
A5m
B8m
C6m
D10m
A5m
B8m
C6m
D10m
A0.5〜1.5km2
B1〜2km2
C1.5—3.5km2
D2〜4km2
A定性分析
B文字分析与描述,并辅之以数学表达式
C定量分析
D数学表达式,并辅之以文字分析与描述
A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
B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最大两个时段
C水体自净能力最小时段
D枯水期和丰水期两个时段
A评价等级为一级时,大湖(库)可以按中湖(库)对待,停留时间较短时也可以按小湖(库)对待
B评价等级为一级时,中湖(库)可以按大湖(库)对待,停留时间较短时也可以按小湖(库)对待
C评价等级为三级时,中湖(库)可以按小湖(库)对待,停留时间很长时也可以按大湖(库)对待
D评价等级为二级时,如何简化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E水深大于10m且分层期较长(如>30d)的湖泊、水库可视为分层湖(库)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D四个
A非连续恒定排放
B连续恒定排放
C非连续非恒定排放
D连续非恒定排放
A工程分析
B评价等级
C当地的环保要求
D行业协会的要求
A零
B一
C二
D三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二级以下
A专业判断法
B物理模型法
C类比调查法
D数学模式法
A堆积物面源
B水土流失面源
C降尘面源
D烟尘面源
A水域功能
B工程性质
C评价标准
D环境现状
A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B海水水质标准
C渔业水质标准
D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AII类
BIII类
CV类
DIV类
A因子加权评价
B多因子评价
C单因子评价
D系统评价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C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A稀释与接种法
B电化学探头法
C重铬酸盐法
D玻璃电极法
A地下河水
B地下矿水
C地下湖水
D地下水库
A氨氰
B氰化物
C溶解氧
D大肠菌群
AI
BII
CⅢ
DIV
A三类
B四类
C五类
D二类
A第一类
B第二类
C第三类
D第四类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0.005
B0.05
C0.1
D0.5
A车间
B车间处理设施
C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
D排污单位
A日均值
B小时均值
C月均值
D年均值
A0.50
B0.10
C0.05
D1.5
A复杂
B中等
C简单
D一般
A复杂
B中等
C简单
D—般
A平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
B丰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
C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或水面面积
D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
A小湖
B中湖
C一般湖
D大湖
A平水期和枯水期
B丰水期和枯水期
C丰水期和平水期
D丰水期
A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
B丰水期和枯水期
C平水期和枯水期
D丰水期和平水期
A大潮期和小潮期
B小潮期
C大潮期
D枯水期
A建设规模
B点源的污水排放量
C点源的污水性质
D点源与建设项目关系
A15
B20
C10
D30
A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A6个
B5个
C4个
D2个
A6个
B5个
C4个
D2个
A小型湖泊、水库如水深小于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
B大、中型湖泊、水库各取样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样均不混合
C小型湖泊、水库如水深大于等于1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
D大、中型湖泊、水库如水深大于等于1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
A3〜6km2
B1〜2.5km2
C1.5〜3.5km2
D4〜7km2
A调查的水质参数大于3项时
B调查的水质参数大于等于1项时
C调查的水质参数较多时
D任何情况都可用
A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
B水体自净能力一般时段
C水体自净能力最小时段
D水体自净能力最大时段
A支流、江心洲、汇合后主流
B河流无感潮段、河流感潮段、口外滨海段
C支流、汇合前主流、汇合后主流
D支流、汇合前主流、江心洲
A排污量较大的排放口
B两排放口之间
C任意一个排放口
D排污量较小的排放口
A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B二维稳态混合模式
CS-P模式
D弗一罗衰减模式
A解析模式
B动态数值模式
C一维稳态数值模式
D三维稳态数值模式
A定量
B定性
C半定量
D半定量或定性
A专业判断法
B物理模型法
C类比调查法
D数学模式法
A建设过程阶段和运行阶段
B建设过程阶段和服务期满后
C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
D生产运行阶段
A一次降雨
B某一个月
C建设项目所在地
D一定时期内
A鱼类产卵场
B鱼类越冬场
C水产养殖
D鱼类洄游通道
A三类
B四类
C五类
D五级
A对平、枯水期
B对丰、平、枯水期
C对丰、平水期
D对丰、枯水期
A≤0.01(湖、库0.005)
B≤0.1(湖、库0.025)
C≤0.2(湖、库0.05)
D≤0.3(湖、库0.1)
A稀释与接种法
B纳氏试剂比色法
C重铬酸盐法
D碘量法
A地下热水
B地下低硬度水
C地下矿水
D地下盐卤水
A每年丰水期、枯水期各监测一次
B每年丰水期、平水期各监测一次
C每年平水期、枯水期各监测一次
D每年监测两次,可以不考虑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
A一次(枯水期)
B二次(平、枯水期)
C三次(丰、平、枯水期)
D二次(丰、枯水期)
A第一类
B第二类
C第三类
D第四类
A第一类
B第二类
C第三类
D第四类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新建、扩建、改建
B新建、扩建
C扩建、改建
D新建
A总汞
B总铜
C总镍
D总银
A三类
B四类
C五类
D六类
A施工开始时间
B生产开始时间
C可行性报告批准日期
D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批准日期
A0.50
B1.0
C0.05
D1.5
A复杂
B中等
C简单
D—般
A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
B排污口附近河段的最近二年平均流量或丰水期平均流量
C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
D平水期平均流量
AQ>150m3/s
BQ≥100m3/s
CQ≥180m3/s
DQ≥150m3/s
A15〜150m3/s
B10〜100m3/s
C16〜160m3/s
D20〜200m3/s
A大河
B中河
C小河
D特大河
A平水期和枯水期
B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
C丰水期和枯水期
D大潮期和小潮期
A平水期和枯水期
B枯水期
C平水期
D小潮期
A平水期和枯水期
B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
C丰水期和枯水期
D平水期和丰水期
A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
B丰水期和枯水期
C平水期和枯水期
D丰水期和平水期
A1/5
B1/4
C1/2
D1/3
A0.6m
B0.2m
C0.5m
D0.3m
A0.6m
B0.2m
C0.5m
D0.3m
A0.3m,0.3m
B0.5m,0.3m
C0.5m,0.5m
D0.3m,0.5m
A1.5〜3.5km2
B2〜4km2
C1-2.5km2
D4〜7km2
A河流
B水库
C湖泊
D河口
A矩阵法
B加权平均法
C标准指数法
D幂指数法
A矩阵法
B幂指数法
C加权平均法
D自净利用指数法
A两排放口间距较近
B所有排放口间距较近
C两排放口间距较远
D所有排放口间距较远
A排放口附近
B排放口的上游断面
C排放口下游的重要水工构筑物附近
D小河与中河汇合口下游
A建设过程和生产运行过程拟预测水质参数应相同
B建设过程、生产过程和服务期满后拟预测水质参数应相同
C建设过程和服务期满后拟预测水质参数应相同
D建设过程、生产过程和服务期满后拟预测水质参数可能不同
A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碱污染物
B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碱污染物、废热
C持久性污染物、酸碱污染物
D持久性污染物、废热
A完全混合过程段、混合过程段和下游河段
B充分混合段、完全充分混合段和中游河段
C完全充分混合段、部分充分混合段和混合过程段
D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排污口上游河段
A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等于平均浓度的5%
B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
C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大于平均浓度的5%
D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10%
A充分混合段
B河流混合过程段
C上游河段
D下游河段
A分段预测
B弯曲
C矩形
D非矩形
AI类
BII类
CIII类
DV类
AI类
BII类
CIII类
DV类
AIV类
BII类
CIII类
DV类
AI类
BII类
CIII类
DV类
AI
BII
CⅢ
DIV
AV类
BII类
CⅢ类
DIV类
A1类
BII类
CⅢ类
DIV类
AV类
BIV类
CⅢ类
DII类
AV类
BⅣ类
CⅢ类
DII类
A第一类
B第二类
C第三类
D第四类
A水生生物洄游通道
B鱼虾类的越冬场
C虾类洄游通道
D鱼类洄游通道
A造纸厂污水
B染整厂污水
C磷肥厂污水
D炼油厂污水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车间
B车间处理设施
C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
D排污单位
A生产周期
B实际工作日
C自然工作日
D监测单位要求
A1h
B2h
C4h
D3h
A1h
B2h
C4h
D3h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低于三级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A10000m3/d>Q≥5000m3/d
B5000m3/d>Q≥1000m3/d
C20000m3/d>Q≥10000m3/d
D10000m3/d>Q≥6000m3/d
A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三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2
B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C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D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E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A丰水期和平水期
B平水期和枯水期
C丰水期和枯水期
D枯水期
A污水排放量
B海湾面积
C海岸线长度
D污水排放周期
A干水期和枯水期
B丰水期和枯水期
C丰水期和平水期
D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
A平水期和枯水期
B丰水期和枯水期
C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
D丰水期和平水期
A上游300m至下游3km
B上游1km至下游3km
C上游1km至下游5km
D上游2.5km至下游5km
A类比调查
B搜集现有资料
C现场测试
D现场调查
A评价级别
B受纳水体
C投资规模
D地理条件
A现场调查
B遥感判读
C现场测试
D搜集资料
A6个
B5个
C4个
D2个
A6个水样
B3个水样
C2个混合水样
D1个混匀水样
A南北向
B放射线
C同心圆
D东西向
A逆温层
B0°C等温层
C斜温层
D5°C等温层
A>10
B≥20
C≥30
D>20
A>1.3
B≤1.6
C≥1.3
D≤1.3
A矩形弯曲河流
B矩形平直河流
C非矩形平直河流
D非矩形弯曲河流
A矩形平直河流
B矩形弯曲河流
C非矩形河流
D弯曲河流
A水深变化不大的水库中连续恒定排放点源
B水深变化较大的水库中连续恒定排放点源
C水深变化不大的水库中连续恒定排放面源
D水深变化较大的水库中连续恒定排放面源
A湖泊移流模式
B湖泊环流混全衰减模式
C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
D湖泊完全混合平衡模式
A专业判断法
B物理模型法
C类比调查法
D数学模式法
A修正并验证
B验证
C修正
D更正
A不相同
B不一定相同
C相同
D以上都不是
A标准指数法
B极值指数法
C自净利用指数法
D内梅罗指数法
A标准指数法
B极值指数法
C自净利用指数法
D内梅罗指数法
A标准指数法
B极值指数法
C自净利用指数法
D内梅罗指数法
A一般景观要求水域执行III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B一般工业用水区执行II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C鱼虾类产卵场执行I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D鱼虾类越冬场执行III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A8
B5〜10
C10
D6〜9
A≥9.5mg/L
B≥7.5mg/L
C≤9.5mg/L
D≤7.5mg/L
A≤15mg/L
B≤40mg/L
C≤20mg/L
D≤30mg/L
A稀释与接种法
B纳氏试剂比色法
C重铬酸盐法
D碘量法
A从劣不从优
B从优不从劣
C任何一个都可
D用插入法确定
AI类
BII类
CⅢ类
DIV类
A环境地质可行性论证
B环境影响评价
C环境地质可行性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
D地质部门认可
A—
B二
C三
D四
A限期关闭
B限期治理
C污染物总量控制
D限期整治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以上都不是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以上都不是
A苯并[a]芘
B六价格
C总铜
D总镉
A0.50
B1.0
C0.05
D1.5
A总汞、总铺、总砷、总铅、总镍、总锌
B总镉、总铬、六价铬、总a放射性、总银
C总汞、总锰、总银、苯并[a]芘、总铍
D总β放射性、烷基汞、总铜、COD、甲醛
AI类
BII类
CⅢ类
DIV类
A在拟建排污口上游500m应布设取样断面
B水质现状监测取样断面不必考虑进行预测的地点
C调查范围内支流汇入处和污水排入处应设置取样断面
D河口感潮河段内拟设排污口时,可只在下游布设监测取样断面
A盐度、温度分层情况
B感潮河段的范围
C潮间隙、潮差和历时
D横断面、水面坡度
E涨潮、落潮及平潮时的水位、水深、流向、流速及其分布
A排放口的平面位置、排放方向、排放形式
B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堆放面积、堆放形式等
C排放数据
D用排水状况
E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废、污水处理状况
A排气筒的高度
B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
C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量、排放浓度及其他变化等数据
D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等
A底质参数
B特征水质参数
C常规水质参数
D水生生物参数
A河流为恒定流动
B持久性污染物
C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D河流混合过程段
E河流充分混合段
A河流为恒定流动
B非持久性污染物
C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D河流充分混合段
E持久性污染
A河流为恒定流动
B持久性污染物
C连续稳定排放
D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充分混合段
E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A河流充分混合段
B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C持久性污染物
D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
E河流为恒定流动
A鱼虾类越冬场
B洄游通道
C仔稚幼鱼的索饵场
D水产养殖区
E鱼虾类产卵场
A—般景观要求水域
B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C一般工业用水区
D水产养殖区
E农业用水区
A源头水
B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C仔稚幼鱼的索饵场
D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E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
A碘量法
B玻璃电极法
C重络酸盐法
D电化学探头法
A稀释与接种法
B电化学探头法
C重格酸盐法
D碘量法
A水产品加工
B兵器工业
C制糖业
D公路交通
E肉类加工
A纺织染整工业
B船舶
C钢铁工业
D合成氨工业
E磷肥工业
A不分性质
B不分行业
C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
D不分污水排放方式
AI类污染物
B第一类污染物
C第二类污染物
DII类污染物
A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
B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C受纳水域的规模
D投资规模
E水质类别
A间接冷却水
B含热量大的冷却水
C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
D循环水
A持久性污染物
B非持久性污染物
C酸和碱
D需氧性有机污染物
E热污染
A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二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B污染物类型数≥3
C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D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A地面水水质要求较高,如要求达到III类以上
B可能进入地面水环境的堆积物较多或土方量较大
C建设阶段时间较长,如超过一年
D建设阶段时间较长,如超过半年
A娱乐用水
B生活饮用水
C农业用水
D食品工业用水水源
E渔业用水
A污水排放量相对于水体来说过大
B污水排放速度相对于水体来说过大
C预测范围距排放口较近
D预测范围距排放口较远
A工程分析
B环境现状
C评价等级
D国家法律法规
E当地的环保要求
A地面水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与影响预测范围不一定相同
B所有预测点和所有预测的水质参数均应进行各生产阶段不同情况的环境影响评价,但应有重点
C所有预测点在水文要素和水质急剧变化处、水域功能改变处、取水口附近等应作为重点
D所有预测的水质参数,影响较重的水质参数应作为重点
E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的水质参数与环境现状综合评价不一定相同
A水文要素和水质急剧变化处
B水域功能改变处
C取水口附近
D影响较重的水质参数
A标准指数法
B极值指数法
C自净利用指数法
D内梅罗指数法
A水域功能一般应由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据调查后确定
B规划中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如5年)内兴建并向同一地面水环境排污时,应由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各建设项目的排污总量
C向已超标的水体排污时,应结合环境规划酌情处理或由环保部门事先规定排污要求
D规划中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如5年)内兴建并向同一地面水环境排污时,政府有关部门未规定各建设项目的允许利用水体自净能力的比例,环评单位可以自行拟定认可
E河道断流应由当地人民政府规定其水域功能,并据以选择标准,进行评价
AI类
BII类
CⅢ类
DIV类
A工业用水
B各种用途
C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
D农业用水
A《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A海域的深度
B海域的面积
C海域的使用功能
D海域的保护目标
A正常排放、水体自净能力最小时段
B正常排放、水体自净能力一般时段
C非正常排放、水体自净能力最小时段
D非正常排放、水体自净能力一般时段
A统计检出率
B统计超标率
C统计超标倍数
D单项水质参数评价
A装置平面布置
B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
C受纳污水的地面水域规模
D生产周期
A污染物类型数≥2
B污染物类型数>3
C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D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E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A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
B污水排放量的大小
C受纳水域的特点
D评价等级的高低
A水生生物
B陆生生物
C底质
D水质用途
A单项水质参数评价
B南京水质参数综合评价
C米勒水质参数综合评价
D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
A拟预测水质参数的数目一般应少于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的数目
B建设过程、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各阶段拟预测水质参数彼此一定相同
C建设过程、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各阶段拟预测水质参数彼此不一定相同
D一般情况,生产运行阶段比建设过程、服务期满后阶段拟预测水质参数的数目要多
E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应根据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定
A潮流可以简化为平面二维恒定流场
B较大的海湾交换周期很长,可视为封闭海湾
C在注入海湾的河流中,小河及评价等级为三级的中河可视为点源,忽略其对海湾流场的影响
D在注入海湾的河流中,大河及评价等级为一、二级的中河应考虑其对海湾流场和水质的影响
A两者地面水环境的水力、水文条件和水质状况相同
B两者地面水环境的水力、水文条件和水质状况类似
C两者的投资额和工程性质基本相同
D两者的某种环境影响来源应具有相同的性质,其强度应比较接近可成比例关系
A小湖(库)
B中湖
C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D非持久性污染物
E有风条件
A预测范围内
B环境现状监测点
C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和水质突然变化处的上、下游
D重要水工建筑物附近
E水文站附近
A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项目
B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
C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
D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
A源头水
B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C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D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
A地下河水
B矿水
C地下热水
D盐卤水
AI
BII
CⅢ
DIV
EV
A水产养殖区
B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
C滨海风景旅游区
D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E海水浴场
A海水水质
B浮游生物
C海域底质结构
D鱼类洄游通道
A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B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1997年12月31日之前建设的单位)
C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1998年1月1日之后建设的单位)的规定
D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1998年1月1日后建设的单位)
A矿山工程的特点
B评价工程周期
C地面水环境特点
D当地环保部门要求
A可以利用已有的监测资料
B断流河道应由环保部门规定功能,并据以选择标准
C环保部门规定排污要求
D建设单位自行规定各建设项目排污总量指标
A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
B排污口附近河段的最近两年平均流量
C丰水期平均流量
D平水期平均流量
A流量
B弯曲系数
C潮差
D水温分层
E糙率
A地理条件
B水域类别
C评价等级
D建设项目特点
A调查范围的两端
B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
C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水质急剧变化处、重点水工构筑物附近
D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采样断面
E在拟建排污口上游1000m处
A大、中河流预测河段的断面形状沿程变化较大时,可以分段考虑
B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
C江心洲位于充分混合段,评价等级为一级时,可以按无江心洲对待
D大、中河流断面上水深变化很大且评价等级为一级时,可以视为非矩形河流
E河流水文特征或水质有急剧变化的河段,可在急剧变化之处分段,各段分别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A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情况,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线源、面源,排放规律可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和非连续恒定排放
B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通常可以把排放规律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
C无组织排放可以简化成面源;从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排水时,可以简化为点源
D评价等级为三级时,海湾污染源简化与大湖(库)相同
A小湖
B大湖
C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D非持久性污染物
E无风条件
A当拟预测溶解氧时,应预测最大亏氧点的位置及该点的浓度
B某重要用水地点在预测范围外,估计有可能受到影响,也应设立预测点
C预测点的数量和预测的布设应只根据评价等级以及当地的环保要求确定
D环境现状监测点应作为预测点
E排放口附近常有局部超标区,如有必要可在适当水域加密预测点
A水域环境功能
B水文参数
C环境容量
D保护目标
A渔业水
B江河
C海水
D农田灌溉水
E水库
A纳氏试剂比色法
B电化学探头法
C重铬酸盐法
D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A地下水的使用功能
B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
C人体健康基准值
D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
A海洋港口水域
B—般工业用水区
C滨海风景旅游区
D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E海水浴场
A造纸工业
B啤酒工业
C医疗机构
D餐饮业
E烧碱工业
A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B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1997年12月31日之前建设的单位)
C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1997年12月31日之前建设的单位)的规定
D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1998年1月1日后建设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