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97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专项练习:第五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AI类
BII类
CIII类
DIV类
A叠图法
B指数法
C网络法
D矩阵法
A—级
B二级
C三级
D不能确定
A半个连续水文年
B三个连续水文年
C二个连续水文年
D—个连续水文年
A定量
B定量或半定量
C半定量或定性
D定量或定性
A水文地质单元的完整性
B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
C水文地质复杂程度
D地下水位变化情况
A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B拟建项目的污染特征
C环境功能区
D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A50km2;15km2
B100km2;15km2
C100km2;20km2
D50km2;20km2
A综合指数法
B标准指数法
C加权平均法
D南京指数法
A地下水水位降低或升高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B地下水水位降低或升高诱发的自然灾害问题
C建设项目污染源对地面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D建设项目污染源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A地下水质变化
B地下水流场变化
C地下水量变化
D地下水位变化
A枯、平水期
B平、丰水期
C枯、平、丰水期
D枯、丰水期
A枯、平水期
B平、丰水期
C枯、平、丰水期
D枯、丰水期
A数值法
B数值法或解析法
C时序分析
D趋势外推
A数值法
B数值法或解析法
C时序分析
D趋势外推
A1
B2
C3
D4
A1个
B3个
C5个
D7个
A1个
B3个
C5个
D7个
A1个
B3个
C5个
D7个
A一类
B二类
C三类
D四类
A正常与非正常两种状态下
B正常与事故两种状态下
C正常状态下
D事故状态下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不能确定
A定量
B定量或半定量
C半定量或定性
D定量或定性
A大于或等于1/5000
B大于或等于1/10000
C大于或等于1/50000
D大于或等于1/100000
A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
B≤20
C30
D≥50
A指数法
B综合指数法
C等标污染负荷比计算法
D专业判断法
A均匀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
B均匀性布点与放射性布点相结合
C控制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
D控制性布点与均匀性布点相结合
A50km2;15km2
B100km2;15km2
C100km2;20km2
D50km2;20km2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A地下水水位降低或升高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B地下水水位降低或升高诱发的地质构造问题
C建设项目污染源对地面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D建设项目污染源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A地下水以新带老
B地下水资源补采平衡
C地下水谁污染、谁治理
D地下水谁开采、谁治理
A1类
BII类
CIII类
DIV类
AI类
BII类
CIII类
DIV类
A准备阶段
B预测评价阶段
C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D报告编写阶段
A准备阶段
B预测评价阶段
C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D报告编写阶段
A准备阶段
B预测评价阶段
C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D报告编写阶段
A大于或等于1/5000
B大于或等于1/10000
C大于或等于1/50000
D大于或等于1/100000
A≥20
B≤20
C>30
D≥50
A>20
B≤20
C>30
D≥50
A20
B20〜50
C30
D50
A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
B地下水水量变化
C地下水水位变化
D地下水影响范围
A地下水水质变化及影响范围
B地下水水量变化及影响范围
C地下水水位变化及影响范围
D地下水水位变化
A与拟建项目排放的污染物有关的特征因子
B引发地下水水质变化的因子
C引发地下水水量变化的因子
D地下水水位及与水位变化所引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相关的因子
A与拟建项目排放的污染物有关的特征因子
B引发地下水水质变化的因子
C引发地下水水量变化的因子
D地下水水位及与水位变化所引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相关的因子
A已建成的在用水源地
B备用的水源地
C应急水源地
D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
A污水水质复杂程度
B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
C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
D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E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大小
A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准保护区
B重要湿地
C地质灾害易发区
D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A回归分析
B类比预测分析
C时序分析
D趋势外推
A污灌区
B渗坑
C排污渠
D渗井
E污水池
A建设项目场地
B周围环境敏感点
C地下水污染源
D主要现状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A潜水
B承压水
C包气带水
D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
A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井点釆用均匀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的布设原则
B对于I类和III类改、扩建项目,当现有监测井不能满足监测位置和监测深度要求时,应布设新的地下水现状监测井
C潜水监测井不得穿透潜水隔水底板,承压水监测井中的目的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应止水良好
D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应大于相应评价级别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的2倍以上
A一级评价中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可采用解析法
B二级评价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应采用数值法
C二级评价中,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可采用解析法
D三级评价可采用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时序分析或类比预测法
A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B含水介质结构特征
C边界条件及参数类型
D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A点源
B连续恒定排放
C面源
D非连续恒定排放
A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
B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
C生态环境脆弱区域
D其他地下水环境敏感区域
A固体废物渗滤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B站场、服务区等排放的污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C隧道、洞室等施工及后续排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D对其穿越的地下水环境敏感区水位或水质的影响
E可能引起的次生沼泽化、盐渍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A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B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
C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D污水排放量
E污水水质复杂程度
A分散居民饮用水源地
B温泉资源保护区
C热水资源保护区
D矿泉水资源保护区
A基本掌握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状况、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
B应査明各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C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幵展勘察试验,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D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半定量或定性的预测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E对地下水水质、水量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进行影响预测和评价
A基本掌握当地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状况、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
B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补充必要的勘察试验,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C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现状监测
D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A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B地下水开采过程中水质、水量、水位的变化情况
C与地下水有关的其他人类活动情况调査
D地质构造
A工业污染源
B生活污染源
C交通污染源
D农业污染源
A一级项目,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1个点/层,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3个点/层
B二级项目,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1个点/层,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3个点/层
C三级项目,项目场地上游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1个点/层,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2个点/层
D三级项目,评价区面积大于50km2时,每增加30km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1个点/层
A新建项无现有监测资料,应在评价期内分别对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平、丰水期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各监测一次
B新建项目,若有近2年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监测资料,应在评价期内至少进行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
C改、扩建项目,若掌握现有工程建成后近3年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观测资料,应在评价期内至少进行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
D新建项目,若有近3年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监测资料,应在评价期内至少进行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
A最大值、最小值、均值
B检出率
C标准差
D超标率
A预测的范围应大于现状调查范围
B预测的范围可与现状调查范围相同
C预测的范围应包括保护目标和环境影响的敏感区域,必要时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D预测的范围包括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
A勘察阶段
B建设阶段
C生产运行阶段
D服务期满后阶段
A新建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改、扩建项目已经棑放的及将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在评价范围内的地下水中已经超标
B建设项目在各个不同生产阶段、除污染源附近小范围以外地区,均能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C削减措施在技术上不可行,但经济上合理
D在建设项目实施的某个阶段,有个别水质因子在较大范围内出现超标,但采取环保措施后,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A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合理性
B可能出现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类型、性质
C可能出现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影响的范围、特征和程度
D水质能否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A进行初步工程分析
B识别环境影响
C环境水文地质调查
D工程分析
A建设阶段
B生产运行阶段
C生产运行初期阶段
D服务期满后阶段
A服务期满后阶段
B生产运行初期
C生产运行中期阶段
D生产运行后期
A地下水供水水源地产生的区域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B废水渗漏引起地下水水位、水量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C固体废物对土壤、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D可能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沼泽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E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A一级评价以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为调查评价范围
B二级评价原则上可以以同一地下水块段为调查评价范围
C三级评价以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基本情况,并满足环境影响预测和分析的要求为原则确定调查评价范围
D三级评价调查评价范围为≤20
A勘察阶段
B建设阶段
C生产运行阶段
D服务期满后阶段
A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
B必要时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
C应特别关注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
D应特别关注水文地质复杂程度
A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状况
B地貌特征与矿产资源
C泉水开发利用情况
D地下水污染对照值
A评价工作等级
B工程特征
C环境特征
D现状调查和评价数据
E当地环境功能和环保要求
A拟建项目对地下水水质、水位、水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B拟建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范围
C拟建项目对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
D产生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A地下水水质变化
B地下水水量变化
C地下水水位变化
D地下水影响范围
A要给出不同选址(选线)方案、或多个排污方案等所引起的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及影响范围进行预测
B要给出不同选址(选线)方案、或多个排污方案等所引起的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进行预测
C要给出不同选址(选线)方案、或多个排污方案等所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及影响范围进行预测
D要给出污染物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两种工况的预测结果
A评价水质能否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B评价项目对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水头)影响
C评价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合理性
D评价可能出现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类型、性质及其影响的范围、特征和程度
AI类、II类和III类建设项目各自的特点
B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现状
C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
D投资额
A改、扩建项目应针对现有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地下水水质污染问题,提出“以新带老”的对策和措施
B新建项目应针对现有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地下水水质污染问题,提出“以新带老”的对策和措施
C给出各项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的实施效果
D列表明确各项具体措施的投资估算,并分析其技术、经济可行性
A尾矿库坝下淋渗、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B坝基渗漏对上、下游地区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
C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在施工和运行期间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D可能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沼泽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E可能引起的水资源衰竭、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A主体工程
B公用工程
C储运工程
D辅助工程
A基本掌握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状况、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
B应查明各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C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勘察试验,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D掌握评价区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E对地下水水质、水量应必须采用数值法进行影响预测和评价
A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
B≤20
C同一地下水块段
D≥50
A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B隔水层的岩性组成
C地质构造
D地层岩性
A天然劣质水分布状况以及引发的地方性氟病的调查和分析
B地下水超釆引发的区域性水位下降的调査和分析
C地下水污染的调查和分析
D土壤次生盐渍化调查和分析
A手动采样泵
B自动式采样泵
C人工活塞闭合式釆样器
D敞口式定深釆样器
A三级评价项目可以利用最近三年一个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监测资料
B三级评价项目应至少在评价期内监测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并尽可能在枯水期进行
C一级评价项目应在评价期内至少分别对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各监测一次
D二级评价项目应在评价期内至少进行一次枯、丰水期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
A地下水环境影响的敏感区域
B主要污水排放口和固体废物堆放处的地下水上游区域
C已有、拟建和规划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区
D可能出现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主要区域
E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
A反映地下水循环特征和水质成因类型的常规项目或超标项目
B国家或地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C难降解、易生物蓄积、长期接触对人体和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污染物
D改、扩建项目己经排放的及将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E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AI类建设项目应重点评价地下水水位(水头)降低或升高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BII类建设项目应重点评价建设项目污染源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CI类建设项目评价因子同影响预测因子
D无论哪类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时,应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后再进行评价
A新建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改、扩建项目已经排放的及将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在评价范围内的地下水中已经超标
B建设项目在各个不同生产阶段、除污染源附近小范围以外地区,均能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C削减措施在经济上明显不合理,但技术上可行
D在建设项目实施的某个阶段,有个别水质因子在较大范围内出现超标,但采取环保措施后,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