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3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专家预测卷五
A954,231.5
B95.4,231.5
C954,480
D1140,231.5
A0.7
B0.84
C1.2
D1.54
A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量
B实现污染防治措施后的污染物消减量
C工程项目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后的污染物排放量
D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量减去实现污染防治措施后的污染物削减量
A为零
B等于1
C不为零
D大于1
A<100m
B=100m
C>100m
D尽量小
A清单法
B矩阵法
C叠图法
D类比法
A风向标
B风廓线图
C风向玫瑰图
D风频统计图
A17.9mg/L
B18.3mg/L
C19.9mg/L
D20.4mg/L
A物理模型法
B数学推断法
C类比分析法
D专业判断法
A筛选环境影响
B将货币化的环境影响价值纳入项目的经济分析
C量化环境影响
D评估环境影响的货币化价值
A20m
B15m
C10m
D5m
A2,2
B2,3
C3,3
D3,2
A人力资本法
B机会成本法
C生产力损失法
D成果参照法
A2
B3
C4
D5
A15%
B20%
C30%
D50%
A3,1
B5,3
C10,5
D20,10
A5
B15
C25
D50
A数值法
B解析法
C物理模型法
D水量均衡法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不确定
A零维模型
B二维模型
C一阶反应动力学
D二阶反应动力学
A森林
B灌丛
C草木
D裸岩
A1
B2
C3
D4
A线性优化法
B模拟法
C修正的A-P值法
D经验估算法
A10~15
B10~25
C15~25
D15~30
A活性污泥法
B生物膜法
CUASB
D氧化沟
A<3‰
B≥3‰
C≤5%
D>5%
AO.1
B0.3
C0.5
D0.8
A<1
B=1
C≤1
D≥1
A3
B4
C5
D6
A57
B58
C59
D60
A80
B77
C75
D71
A5mg/m³
B10mg/m³
C15mg/m³
D20mg/m³
A200
B300
C400
D500
A都有完善的理论基础
B基于费用和价格的评估方法
C基于人力资本的评估方法
D基于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
A小时浓度
B日均浓度
C月均浓度
D最高排放浓度
AA声级
B倍频带声级
C总声级
D等效连续A声级
A0.8m,1.2m
B1m,1m
C0.8m,1m
D1m,1.2m
A73.4
B75.5
C76.5
D78.2
A资料复用法常用于评价工作等级较高的建设项目
B物料衡算法是用于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常规和最基本的方法
C污染型建设项S工程分析方法有资料复用法、类比法和物料衡算法
D类比法是用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
A项目污染源
B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
C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
D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A偏小值
B偏大值
C平均值
D最大值
A振动和前进
B剪切和混合
C紊动和扩散
D波浪和波漾
AKol法
B泰勒法
C费希尔法
D丘吉尔经验式
A类比半径
B引用半径
C普通影响半径
D引用影响半径
A零维,一维
B—维,二维
C一维,零维
D二维,三维
A单因子评判
B多因子评判
C极值评判
D单因子和多因子评判
A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B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
C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D国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
AA声级
B等效连续A声级
C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D倍频带声压级
A不同断面
B相同断面
C充分混合段断面
D过程混合段断面
A指数法
B生产力评价法
C生态机理分析法
D综合指数法
A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分三个阶段,即建设阶段、生产运营阶段、服务期满或退役阶段
B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分两个时段,即冬、夏两季或丰、枯水期
C预测工作原则上应与三阶段、两时段相对应
D对污染物排放种类多、数量大的大中型项目,除预测正常排放情况下的影响外,还应预测各种不利条件下的影响
A湖泊、水库运动分为振动和前进
B振动包括湖流、混合和增减水
C任一时刻湖泊、水库的水量平衡为W入=W出+W损±△W
D对流混合主要是由湖水密度差异引起的
A建设前期
B建设期
C运行期
D服务期满后
A若评价区域外遇到重要污染源可不予以考虑.
B调查范围应当大于评价区域
C环境质量调査应首先进行现场调查或测试,再进行现有资料搜集
D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査的范围
A小时平均浓度
B日平均浓度
C月平均浓度
D年平均浓度
A湖泊和水库均有深水型和浅水型之分
B湖泊和水库的水面形态均有宽阔型和窄条型之分
C水库和人工湖泊是两个概念
D人类为了控制洪水或调节径流,在河流上筑坝、拦蓄河水而形成的水体称为水库
A受下垫面影响的几千米以下的大气层称为边界层
B莫奥长度反映了近地面大气边界层的稳定层结的状况
C当莫奥长度大于0时,近地面大气边界层处于稳定状态
D莫宁与奥布霍夫认为对于定常、水平均匀、无辐射和无相变的近地面层,其运动学和热力学结构仅决定于平流状况
A溶解氧
B总碱度
C硝酸盐氮
D亚硝酸盐氮
A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气体主要为甲烷和二氧化碳
B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微量气体量很少,成分也不多
C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气体主要为氨气和甲烷
D接收工业废物的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气体中可能含有微量挥发性有毒气体
A物理法
B化学法
C物理化学法
D生物法
A一级代表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B二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C三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
D四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较差水平
A成本利润率
B费用利润率
C经济净现值
D经济内部收益率
A初级评价
B定量的局地评价
C半定量的区域评价
D定量的区域评价
A厌氧消化
B好氧消化
C化学稳定
D混合
A颗粒物粒径分级
B颗粒物的分级粒径
C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
D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
A正常排放
B不正常排放
C点源
D面源
A空间离散
B模型维度的确定
C模拟范围的确定
D地下水水流模型的建立
AF=1000A/F
BY=QT/(1OOOF)
C指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D指某一时段内径流深与相应降雨深的比值
A矢量结构
B栅格结构
C层次结构
D标量结构
A声压
B声源
C介质
D接收器
A环境特点
B功能要求
C景观特点
D建设项目影响的时空特点
A生态因子单因子质量评价
B生态系统功能评价
C生态多因子综合质量评价
D进行生态影响的定性分析与评价
APH值较低
BB0D5及COD浓度较低
C色度大
D各类重金属离子浓度较高
A直接使用
B间接使用
C循环使用
D用于回灌
A等声级线的间隔应不大于5dB
B对于LWECPN,一般应有75dB、80dB、85dB、90dB的等声级线
C对于Leq,等声级线的最低值应与相应功能区夜间标准值一致
D对于Leq,等声级线的最高值为70dB
A悬浮物
B氮
C磷
D呈分层或乳化状态的油类物质
A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B提出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C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评价结论
D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A田间灌慨试验法
B田块的水量均衡法
C断面流量差法
D渗流断面法
A标准指数法
B污染指数法
C综合评价法
D数学模式法
A专家评述
B进行现场监测
C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D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A降水量
B湿球温度
C干球温度
D相对湿度
A评价等级
B湖泊和水库的颜色
C湖泊和水库的规模
D湖泊和水库附近入口
A粒级按细胞平均长度计算
B海洋生态调查包括海洋生态要素调查和海洋生态评价两大部分
C海洋浮游植物调查时,采水样品显微鉴定计数时分为200μm三个粒级
D存在捕捞生产活动的海区,应现场调查和查访捕捞作业情况,进行渔获物拍照和统计,并收集该海区多年的捕捞生产数据
A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作为肥料通过农作物可使人致病
B固体废物的堆肥产品通过农作物使人致病
C处置、堆存、填埋固体废物可以通过地下水的间接饮用使人致病
D固体废物的焚烧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可使人致病
A机械振动清灰
B髙压文氏管清灰
C逆气流清灰
D脉冲喷吹清灰
A开发建设项目活动特点、强度与过程
B所处环境的特点和敏感性
C建设项目的运行状况
D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
A风景名胜区
B重要湿地
C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D富营养化水域
A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与评价
B海洋生物量评价
C海洋生产力评价
D海洋生态系统功能评价
A水平衡衡算
B总物料衡算
C有毒有害物料衡算
D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
A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B为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C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
D为各专题预测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A面源位置坐标
B初始垂直扩散参数
C面源初始排放高度
D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
A拟预测的排污状况
B预测的设计水文条件
C受纳水体的水质状况
D水质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
A农业植被指数AW可以监测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
B比值植被指数RVI可用于估算和监测植被盖度,但当植被盖度>50%时,分辨能力很弱
C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对绿色植被表现敏感,常被用于进行区域和全球的植被状况研究
D多时相植被指数MTVI用于比较两个时期植被盖度变化,也可以监测因水灾和土地侵蚀造成的森林覆盖率的变化
A在模型检验中要求考虑水质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B在水质模型的标定中,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常用统计特性分析来进行
C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各阶段需相同的水质预测因子
D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各阶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各自的水质预测因子
A建设项目的社会环境影响识别
B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施工布置和总图布置的合理性
C清洁生产和区域循环经济的可行性,提出替代或调整方案
D建设项目和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和相关规划的符合性
A采掘
B水电项目
C交通运输
D农林水利
A合理布局
B科学开采
C禁止开采
D加强监督
A工业开发区
B生态良好的地区
C生态系统特别重要的地区
D资源强度利用、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处于高度不稳定或正在发生退行性变化的地区
A危险物种类
B最大可信事故
C危险物质泄漏量
D发生概率
A废水产生指标
B废气产生指标
C固体废物产生指标
D土壤污染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