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99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3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专家预测卷六
A5um
B15um
C50um
D100um
A52.6%
B56.1%
C60.7%
D76%
A下午02时
B日间10时
C夜间02时
D夜间10时
A地貌数据
B人口数据
C地形数据
D生态环境状况
A2
B3
C4
D5
AA声级
BB声级
CC声级
DD声级
A阶段曝气法
B接触氧化法
C完全混合法
D吸附再生法
A—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修正的A-P法
B资料收集法
C类比法
D模拟法
A轻度侵蚀
B中度侵蚀
C强度侵蚀
D极强度侵蚀
A鱼类
B蓝藻
C虾
D海星
A少
B多
C适当
D以上都不对
A专业判断法
B数学模式法
C反推法
D类比调查法
A1
B2
C3
D4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任意选取
A3
B5
C7
D9
A水污染物i的排放浓度
B水质参数i的地表水水质标准
C河流上游水质参数i的浓度
D河流下游水质参数i的浓度
A65dB、70dB、75dB、80dB、85dB
B70dB、75dB、80dB、85dB、90dB
C70dB、80dB、85dB、90dB、95dB
D70dB、75dB、80dB、90dB、95dB
A甲烷和氨气
B氨气和一氧化碳
C氨气和二氧化碳
D甲烷和二氧化碳
A气浮池
B隔油池
C沉淀池
D沉砂池
A5mg/m3
B10mg/m3
C15mg/m3
D20mg/m3
A2
B3
C4
D5
A整个生产过程
B主要生产过程
C整个生命周期
D部分生命周期
A34.2%
B52%
C38.5%
D75%
A废水
B废气
C废渣
D粉尘
A烟囱
B行驶中的机动车
C垃圾填埋场
D大片稻田焚烧
A大于50km
B小于50km
C大于100km
D小于100km
A数值法
B回归分析法
C水量均衡法
D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不确定
A10%
B50%
C60%
D75-95%
A小尺度
B中尺度
C大尺度
D以上均可
A1
B2
C2
D4
A2
B3
C4
D5
A最大排放量
B最大排放速率
C最高排放浓度
D总排放量
A53
B54
C57
D58
A—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预测点的位置应覆盖现状监测点
B预测点数量应大于或等于现状监测点
C预测范围应大于或等于现状调查的范围
D根据工程和环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要求而设定
A现场调查
B现场测试
C专家判断
D搜集资料
A污染物浓度占标准限值10%时距源强的最远距离
B污染物浓度占最大排放量10%时距源强的最远距离
C污染物浓度占标准限值10%时距敏感点的最远距离
D污染物浓度占最大排放量10%时距敏感点的最远距离
A物理模型法
B数学模式法
C类比分析法
D专业判断法
A枯水期
B平水期
C丰水期
D都需调査
A项目建成后对敏感点的影响=现状背景值(监测值)+新增污染源预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
B项目建成后对敏感点的影响=现状背景值(监测值)-新增污染源预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
C项目建成后对敏感点的影响=现状背景值(监测值)+新增污染源预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
D项目建成后对敏感点的影响=现状背景值(监测值)+新增污染源预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
A0
B0.5
C1
D2
A5
B10
C50
D100
A降雨侵蚀力因子
B坡长因子
C土壤可蚀性因子
D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A臭氧
B氧气
C氯
D氧化铁
A生态机理分析法
B列表清单法
C图形叠加法
D系统分析法
A20
B18
C15
D12
A500
B1000
C1200
D1500
A环境要素通常包含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B生态影响评价指通过定性地揭示与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来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C环境自净是指进人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降低和消除的现象
D水质模型是指天然水体质量变化规律描述或预测的数学模型
A建筑物所在处地形状况
B建筑物高度
C建筑物宽度
D建筑物长度
A稳态
B动态
C准稳态
D准动态
A现场实测
B室内模拟试验测定
C水质数学模型测定
D公式计算和经验估值
A样方地大小需依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
B样方调査主要是进行物种调査和覆盖度调查
C一般可用物种与面积和关系曲线确定样地数目
D自然植被经常需要进行现场的样方调查,一般草本的样地在10m2以上.
A区域性
B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
C层次性
D结构-过程-功能整体性
A水文地质条件
B土壤自净能力
C工程地质条件
D工程的区位条件
A开发区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
B受纳水体敏感的污染物
C行业标准规定的污染物
D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重点污染物
A拦渣工程
B防风固沙工程
C植被重建工程
D护坡工程
A物理法
B化学法
C物理化学法
D生物法
A从声源上降噪
B在传播途径中降噪
C针对接收体采取降噪措施
D停止生产活动
A过滤
B消毒
C隔油
D中和
A物料衡算法
B反推法
C类比法
D资料复用法
A污染最小的日气象条件
B污染最严重的日气象条件
C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小的若干个日气象条件
D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日气象条件
A地形预处理模式
B气象预处理模式
C污染物浓度预处理模式
D污染物总量预处理模式
A枯水期
B平水期
C丰水期
D—般情况下都必须调査
A当考虑化学耗氧量、溶解无机氮和溶解无机磷时,营养指数>1则认为海水达到富营养化
B当考虑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时,营养指数>1则认为海水达到富营养化
C当考虑化学耗氧量、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时,营养指数>4则认为海水达到富营养化
D当考虑化学需氧量、溶解无机氮和溶解无机磷时,营养指数>4则认为海水达到富营养化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航空探测系统
A旅游价值
B防风固沙
C涵养水源
D平衡碳氧
A汞
B铜
C钙
D硫
A指标对比法
B类比法
C质量守恒法
D分值评定法
A总量控制满足要求
B环境质量达标
C污染物达标排放
D生产安全达标
A场地内排放的生活污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B各类施工机械产生的机械噪声、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C填埋场释放气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D二次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A相对距离
B视角或相对坡度
C景观醒目程度
D视见频率
A不确定性
B事件链
C危险性
D带来不希望发生的后果或损失
A分析污染物排放总量状况
B掌握环境质量现状和背景
C了解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
D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累积效应分析以及投产运行进行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A技术上可行
B达标排放的要求
C遵循当地发展规划
D符合其他相关环保要求
A孔隙
B裂隙
C裂纹
D溶穴
A估箅模式
B进一步预测模式
C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D定性定量模式
A削减污染源
B被取代污染源
C新增加污染源
D评价范围内其他污染源
A工艺过程的运行
B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
C工艺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具体部位
D工艺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物的具体部位
A选择最佳的类比对象
B类比对象应与拟建项目的工程性质相当
C拟建工程应与类比对象的生态背景相同
D类比对象应与拟建项目的工艺流程、规模相当
A农业固体废物
B工业固体废物
C一般废物
D危险废物
A水力因子
B坡长因子
C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D降雨侵蚀力因子
A总悬浮物
B二氧化硫
C氮氧化物
D臭氧
A密度
B频率
C景观比例
D景观面积
A型煤固硫技术
B烟气处理技术
C先进的焦炭生产等技术
D先进的煤炭洗选技术
A可能产生重大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
B可能产生间接、累积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
C可能造成重大资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为
D与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有关的工程行为
A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
B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
C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
D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A小时平均浓度
B日均浓度
C月均浓度
D季均浓度
A一期用来作为模型的初始条件
B二期用来模型的识别
C三期用来模型的验证
D一般来说,地下水模拟可指定为正演或反演
A层流运动
B紊流运动
C对流
D弥散
A单位产品循环用水量
B间接冷却水循环率
C工艺水回用率
D单位产品新用水量
A流经填埋场的地表径流可能受到污染
B填埋场工人的生活噪声对公众产生一定的影响
C填埋场垃圾中的塑料袋、纸张以及尘土等在未来得及覆土压实的情况下可能飘出场外,造成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
D填埋场作业及垃圾堆体可能造成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环境影响
A改进燃烧技术
B加强环境管理
C采用除尘技术
D提高员工的环保素质
A针对性原则
B具体性原则
C经济合理原则
D技术可行原则
A因地制宜
B因土种植
C釆用乡土物种
D生态绿化
A同化能力
B异化能力
C耐受能力
D恢复能力
A重力除尘
B干式除尘
C湿式除尘
D电除尘
A易燃性
B腐蚀性
C毒性
D生物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