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32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方法》专项练习(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
A单源
B多源
C体源
D面源
A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
B有特征的评价因子
C地面浓度占标率大的评价因子
D毒性较大的评价因子
A平均值
B最小值
C最大值
D据污染源的类别来确定
A最大值
B加权平均值
C最小值
D平均值
A最小值
B加权平均值
C最大值
D平均值
A0.30mg/m³,0.40mg/m³
B0.35mg/m³,0.45mg/m³
C0.35mg/m³,0.40mg/m³
D0.28mg/m³,0.38mg/m³
A含水污染物i的排放浓度
B评价河段含水污染物/的浓度
C含水污染物f的地表水水质标准
D含水污染物/的废水排放量
ADO与BOD关系
BDO与COD关系
CCOD与BOD关系
DBOD浓度
A费希尔(Fischer)法
B狄欺逊(Diachishon)法
C泰勒(Taylor)法
D鲍登(Bowden)法
A费希尔(Fischer)法
B狄欺逊(Diachishon)法
C泰勒(Taylor)法
D鲍登(Bowden)法
A透明度、总氮、叶绿素
B透明度、总磷、叶绿素
C总氮、总磷、叶绿素
D总氮、总磷、透明度
A水平输移
B垂向输移
C横向输移
D混合输移
A解析法
B数值法
C回归分析
D趋势外推
A均衡法
B数值法或解析法
C回归分析
D数值法
A间歇入渗型
B连续入渗型
C越流型
D经流型
A间歇入渗型
B连续入渗型
C越流型
D经流型
A间歇入渗型
B连续入渗型
C越流型
D经流型
A间歇入渗型
B连续入渗型
C越流型
D经流型
A78
B81
C80.5
D85.2
A87
B84
C80
D78
A67
B70
C64
D60
A62
B60.5
C59
D63
A≥1:25万
B≥1:5万
C≥1:50万
D≥1:10万
A≥1:1万
B≥1:5万.
C≥1:25万
D≥1:10万
A≥1:1万
B≥1:5万
C≥1:25万.
D≥1:10万
A生产力法
B生物多样性法
C景观生态学法
D生态机理分析法
A1mg/m³
B2mg/m³
C10mg/m³
D20mg/m³
A土壤侵蚀厚度
B土壤侵蚀量
C土壤侵蚀面积
D土壤侵蚀模数
A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侵蚀模数
B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土壤侵蚀面积
C植被覆盖度、侵蚀模数、土壤侵蚀面积
D侵蚀模数、年风蚀厚度、土壤侵蚀面积
A物理物质型
B化学物质型
C辐射物质型
D病原体型
A燃烧
B爆炸
C泄漏
D处理不当
A释放气体对环境的影响
B恶臭对环境的影响
C渗滤液对环境的影响
D释放气体及恶臭对环境的影响
A不大于20m
B不大于30m
C不大于50m
D不大于60m
A50~100m
B100~500m
C100~200m
D50~200m
A50~100m
B100~500m
C100~200m
D50~200m
A50~100m
B100~500m
C100~200m
D50~200m
A至少连续一年
B任意一年
C至少连续二年
D任意二年
A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平均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B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C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D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A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平均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B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C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D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A环境空气敏感区
B评价范围内
C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
D计算点
A14.5
B19.0
C25.0
D36.3
A56
B19.0
C15.2
D8.52
A503.4
B692.3
C803.4
D705.6
A1.89
B3.03
C5.47
D2.02
A无观察孔完整井抽水时
B有一个观察孔完整井抽水时
C有两个观察孔完整井抽水时
D近地表水体单孔抽水时
A区域或流域地下水资源利用量
B区域或流域地下水补给资源量
C区域或流域地下水位变化量
D区域或流域地下水水质变化量
A5年、10年或20年
B5年、15年或30年
C5年、20年或40年
D5年、30年或60年
A综合指数法
B地下水量均衡法
C标准指数法
D平均加权法
A80m
B100m
C50m
D60m
A远远大于
B远远小于
C等于
D远远小于等于
A很多
B1倍
C3倍
D2倍
A75
B68
C65
D60
A31.4
B41.2
C30.7
D41.6
A正常年
B多年平均
C特征年
D五年平均
A单因子和多因子综合评判
B单因子
C多因子综合评判
D极值评判
A贡献值
B背景值
C预测值
D叠加值
A丰富度指数
B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C优势度指数
D香农-威纳指数
A1000~2500t/(km²•a)
B2500~5000t/(km²•a)
C5000~8000t/(km²•a)
D8000~15000t/(km²•a)
A70~50,2~10,200~2500
B50~30,10~25,2500~5000
C10~30,25~50,5000~8000
D<10,50~100,8000~15000
A轻度侵蚀
B中度侵蚀
C强度侵蚀
D极强度侵蚀
A土壤侵蚀模数[t/(m²•a)]
B土壤容许流失量[t/(m²•a)]
C土壤侵蚀模数[t/(km²•a)]
D植被覆盖度(mm)
A
B
C
D
A2
B3
C4
D5
A较高较高
B较低较高
C较高较低
D较低较低
A氨气和一氧化碳
B甲烷和二氧化碳
C甲烷和二氧化氮
D氮气和氨气
A4.56
B4.2
C2.12
D3.0
A
B
C
D
A不同代表长度上
B不同代表宽度上
C不同代表高度上
D不同代表朝向上
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削减污染源
D被取代污染源
E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A0.50mg/m³,达标
B0.50mg/m³,不达标
C0.40mg/m³,达标
D0.40mg/m³,不达标
A至少连续二年
B任意三年
C至少连续四年
D至少连续三年
A逐次计算出污染最严重时对应的小时气象条件
B不同季节的代表性小时气象条件
C选取的逆温气象条件
D选取的静风气象条件
A物理模型法数学模式法
B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
C数学模式法类比分析法
D类比分析法物理模型法
A5xm/u
B2.5xm/ub
C1.5xmH/u²
D0.5xmGH/u²
ACODCr>石油类>氰化物>六价铬
B六价铬>石油类>氰化物>CODCr
C氰化物〉石油类>CODCr>六价铬
D石油类>六价铬>氰化物>CODCr
ACA>CO
BCA<CO
CCA=CO
D不能确定高低
A0.25g/s
B0.50g/s
C0.75g/s
D1.00g/s
A地下水数值模型
B地下水量均衡法
C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
D地下水流解析法
A地下水数值模型
B地下水量均衡法
C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
D地下水流解析法
A地下水流解析法
B地下水量均衡法
C中心水位降和水位下降速率
D据地下水水位变化速率、变化幅度、水质及岩性等分析其发展的趋势
A吸附作用
B络合作用
C氧化作用
D离子交换作用
A41
B61
C47
D48
A86
B87
C88
D90
A65
B85
C75
D95
A72
B78
C80.5
D84
A28dB
B75dB
C88dB
D103dB
A96.4
B94.8
C90
D97.6
A贡献值
B背景值
C预测值
D最大预测值
A≥25万
B≥1:5万
C≥1:50万
D≥1:10万
A生态学原理
B生命科学原理
C景观学原理
D生物学原理
A开发建设活动前后生物多样性变化值
B开发建设活动前后生态质量变化值
C开发建设活动后i因子的质量指标
D开发建设活动前i因子的质量指标
A土壤侵蚀模数
B土壤容许流失量
C土壤侵蚀面积
D单位面积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
A富营养
B中营养
C贫营养
D—般营养
A渗滤液
B重金属
C有毒、有害气体
D有机体
A细微颗粒、粉尘、毒气、恶臭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氯气
C细微颗粒、粉尘、BOD5、氨氮
D二氧化硫、一氧化二氮、二氧化碳、重金属
A接近中性或弱碱性较低
B接近中性或弱碱性较高
C接近酸性或弱酸性较高
D较低较低
A可能
B不会
C一定
D严重
A28.7
B30
C27.2
D24
A区域地面上风向轴线浓度点
B区域地面下风向轴线浓度点
C所有的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D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A50~100m.
B50~400m
C100~200m
D100~500m
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削减污染源
D被取代污染源
A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一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B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一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C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D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A0.25mg/m³,不达标
B0.10mg/m³,达标
C0.20mg/m³,不达标
D0.20mg/m³,达标
A化学过程是主要指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析出
B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
C混合稀释作用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
D影响生物自净作用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A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B河流一维稳态模式
C零维模式
DS-P模式
A实验室测定法
B经验公式法
C现场实测法
D水质数学模型率确定
A实验室测定法
B两点法
Ckol法
D经验公式法
A正常排放和不芷常排放
B正常排放、不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
C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
D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三阶段
A26374.7m,6593.7m
B17394.7m,7903.6m
C6593.7m,26374.7m
D27875.3m,6694.8m
A河流一维水质模式
B河流平面二维水质模式
C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D河流S-P模式
A地下水数值模型
B地下水量均衡法
C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
D地下水流解析法
A数值法
B地下水量均衡法
C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
D回归分析
A标准指数法
B预测水位与现状调查水位相比较的方法
C地下水量均衡法
D平均加权法
A地下水流解析法
B地下水量均衡法
C中心水位降和水位下降速率
D据地下水水位变化速率、变化幅度、水质及岩性等分析其发展的趋势
A污染源→表层土壤→下包气带土壤→犁底层土壤→地下含水层
B污染源→表层土壤→地下含水层→犁底层土壤→下包气带土壤
C污染源→表层土壤→犁底层土壤→下包气带土壤→地下含水层
D污染源→表层土壤→犁底层土壤→地下含水层→下包气带土壤
A94
B92
C95
D98
A62
B67
C78
D66
A62
B60
C66
D64
A引风机排气口加消声器
B引风机加隔声罩
C球磨机加隔声罩
D水泵加隔声罩
A点声源
B面声源
C有限长线声源
D无限长线声源
AA声级等效连续A声级
B倍频带声压级等效连续A声级
C总声压级倍频带声压级
D倍频带声压级A声级
A29
B28.8
C29.8
D22.9
A贡献值
B背景值
C预测值
D叠加值
A≥1:25万
B≥1:5万
C≥1:50万
D≥1:10万
A斑块i出现的样方数
B群落的多样性指数
Ci因子的权值
D种数
A定量和半定量
B定性和半定量
C定性和定量
D半定性和半定量
A年面积水负荷
B水力停留时间
C单位面积年总磷负荷
D叶绿素
A富营养
B中营养
C贫营养
D—般营养
A物理物质型
B化学物质型
C辐射物质型
D病原体型
A固态
B气态
C液态
D上述形态的一种或多种
A中等
B较低
C较高
D不能确定
A泄漏
B处理不当
C重金属
D泄漏或处理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