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44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长征杯”知识竞赛题库
A一
B二
C四
A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
B军长
C总指挥
A福建长汀
B江西瑞金
C江西于都
A劳动童子团
B共产儿童团
C少先队儿童团
A日本的入侵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北上抗日
A中央红军,红二,四方面军
B红一,二,三方面军
C红二十五,二十七军和红十五军团
A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消极影响
B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C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盲动主义
A项羽
B石达开
C李秀成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庶民的胜利》
C《Bolshevism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两河口会议上
B沙窝会议上
C俄界会议上
A红一方面军
B红四方面军
C红二十五军
A10
B9
C8
A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
B挽救民族危亡
C发展资本主义
D继续开展洋务运动
A101
B95
C90
A二
B三
C四
A“左”倾错误
B“右”倾错误
C整风运动
A华北和华东的农业基础良好
B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人民被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A陕西延安
B四川甘孜
C陕北吴起镇
A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大打击
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八路军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D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A蒋介石
B杨虎城
C张学良
A杨靖宇
B赵尚志
C谢晋元
D赵一曼
A大连、南京
B大连、旅顺
C旅顺、南京
D旅顺、上海
A中共抗日通电发表
B国民党自卫宣言发表
C中共改编红军和游击队
D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A企图扭转太平洋战场的不利局面
B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迅猛发展
C国民党战场的抗战态度日益消极
D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
A中央红军,红二,四方面军
B红一,二,三方面军
C红二十五,二十七军和红十五军团
A5万
B4万
C3万
A1927年
B1931年
C1933年
D1935年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A1934年10月
B1935年10月
C1935年7月
D1936年10月
A中华民国成立
B“一二•九运动”
C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D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南京人民走上街头庆祝
A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改革开放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A“御敌于国门外”,“不丧失守土”
B“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C“逐次转移,各个击破”
A周恩来
B王稼祥
C毛泽东
A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B穷山恶水的自然条件
C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
DABC都是
A古田会议
B遵义会议
C三湾改编
A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B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A3
B4
C5
A“左”倾冒险主义
B经验主义
C主观主义
A福建长汀
B江西瑞金
C福建上杭
A集中全力纠正了“左”倾错误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C选择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主席
A王明、博古
B李德、王明
C李德、博古
A22
B19
C17
A长板山
B梦笔山
C夹金山
A3万余人
B4万余人
C5万余人
A朱德、叶剑英
B朱德、刘伯承
C陈昌浩、徐向前
A任弼时
B关向应
C贺龙
A10
B11
C12
A粟裕
B许世友
C杨成武
A李雪山
B谭政
C彭雪枫
A孙中山
B石达开
C洪秀全
A周恩来
B毛泽东
C朱德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娄山关会议
A抗战中国民党军队的英勇
B民心所背的战争没有出路
C内战中国民党军队的厌战
D解放军的战斗力空前强大
A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革命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黑暗
C俄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D李大钊创立中国共产党,宣传社会主义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民主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A长征胜利
B战略大转移
C大会师
A刘胡兰
B方志敏
C叶挺
A中国国名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B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C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D中国名族武装自卫委员会
A国民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
B中国军队首次对日作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日本全面侵华,中国人民广泛抗日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人民的推动
B日本的全面侵华危及国民政府的统治
C英美同日本的矛盾急剧恶化
D英美等国对国民政府的支持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保卫平津的战斗
D平型关大捷
A协助正面战场
B收复失地
C协助国民党对日作战
D开辟新的战场
A3
B4
C5
A军队
B国家政权
C党派
D经济利益
A张自忠
B宋哲元
C谢晋元
D林伯渠
A领导十九路军淞沪抗日
B领导东北军山海关拒敌
C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D领导抗日义勇军打击日伪
A第二次
B第三次
C第四次
D第五次
A1935年2月28日
B1935年3月31日
C1935年4月25日
D1935年5月22日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C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D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A强渡乌江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
A两河口会议上
B沙窝会议上
C巴西会议上
D俄界会议上
A3
B4
C5
A周恩来朱德
B毛泽东朱德
C毛泽东周恩来
A“御敌于国门外”,“不丧失守土”
B“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C“逐次转移,各个击破”
A敌强我弱
B装备落后
C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
A洛川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A四渡赤水
B湘江之战
C娄山关之战
A强渡乌江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
A朱德
B彭德怀
C刘伯承
A陈毅
B杨靖宇
C刘志丹
A红一方面军
B红四方面军
C红二十五军
A陕西延安
B四川甘孜
C陕北吴起镇
A红一方面军
B红四方面军
C红二方面军
A泸定桥
B古北口
C安顺场
A两次
B三次
C四次
A南下
B北上
C东进
A上甘岭
B毛儿盖
C漠北
A敌强我弱
B装备落后
C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
A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B陕北会师
C军攻克遵义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
C遵义会议的召开
A集中全力纠正了"左"倾错误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C选择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主席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五大
A柳条湖事件
B平型关大捷
C卢沟桥抗战
D台儿庄战役
A人民反对内战
B争取和平
C中共力量强大
D发动内战准备不足
A毛泽东
B彭德怀
C林彪
D邓小平
A集中全力纠正了“左”倾错误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C选择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主席
A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D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华中地区
A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
B解救被困的日军
C解救被困美军
D确保云南安全
A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B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号召工农红军和人民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国民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
B中国军队首次对日作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日本全面侵华,中国人民广泛抗日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工农武装割据
A《井冈山的斗争》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反对资本主义》
A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B宁冈县工农兵政府
C永新县工农兵政府
A周恩来
B王稼祥
C毛泽东
A3
B4
C5
A5万
B4万
C3万
A乌江
B湘江
C大渡河
A两河口会议
B俄界会议
C遵义会议
A政治和军事问题
B政治和思想问题
C军事和组织问题
A四川懋功
B四川安顺场
C四川甘孜
A15
B6
C7
A哈达铺镇
B榜罗镇
C吴起镇
A包座战役
B突破腊子口
C直罗镇战役
A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B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
D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B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及其水平的提高
C党的早期组织的成立
D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日益成熟
A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B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C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D正确分析农村阶级
A廖承志
B黄镇
C舒同
A泸定桥
B赵州桥
C卢沟桥
A重庆谈判没有积极意义
B“冷战”激化国内矛盾
C国民党以战争促进谈判
D和平建国举步维艰
A苏州
B重庆
C上海
D沙市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③②
A6.2万
B7.6万
C8.6万
A1934.10.9
B1934.10.10
C1934.10.1
A战略后退
B突围转移
C战略转移
A日本的入侵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北上抗日
A其发动体现了国民党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B其结果体现了国民党的两面性
C其实质是“四•一二”政变的重演
D中共的反应符合三大口号
A以民族大义为重,对国民党反共摩擦予以理解
B党外合作,保持中共在统一战线的绝对领导地位
C在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
D维护国民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
A要不要抗日
B依靠哪些力量抗日
C采取哪种方法抗日
D在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抗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毛泽东
B周恩来
C王稼祥
D张闻天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中共和民主党派坚决反对并拒绝参加一党"国大"
C蒋介石限令封闭《新华日报》等
D国民党制造"一二一血案"、校场口血案、下关惨案和李闻血案
A周恩来
B李德
C博古
D毛泽东
A红一方面军
B红二方面军
C红三方面军
D红四方面军
A《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B《对日反攻》
C《论新阶段》
A荥阳
B登封
C密县
A9月2日
B9月3日
C9月9日
A329369
B359768
C259378
A《投降诏书》
B《停战诏书》
C《停战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