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9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2年《综合法律知识》模拟试卷二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最高人民检察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地方各级法院
A学理解释
B立法解释
C司法解释
D行政解释
A1
B2
C3
D4
A授予其权利的行政机关
B被授权组织是赔偿义务机关
C该法律、法规的立法机关
D管辖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
A2
B3
C5
D8
A6
B8
C10
D12
A2
B3
C4
D5
A5~8
B5~10
C6~8
D6~10
ADES
BDEQ
CDDU
DDAF
A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一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
B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五千吨以上不满一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五千吨以上不满一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
D市级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五千吨以上不满一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
A1/2
B1/3
C1/4
D1/5
A基层以上法院
B中级以上法院
C高级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法院
A行政复议机关为被告
B行政复议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为被告
C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
D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为被告
A判决撤销
B判决变更
C判决确认
D判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A18
B19
C20
D21
A5
B10
C12
D24
A不构成工伤
B视同工伤
C视同疾病
D视同退休
A2
B3
C4
D5
A应当予以退还
B不予退还
C部分退还
D由商务部决定是否退还
A7
B8
C9
D10
A特别法
B普通法
C一般法
D程序法
A确认式法律事实
B排除式法律事实
C否定式法律事实
D肯定式法律事实
A国务院部门规章
B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C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D地方性法规
A各级民政部门
B企事业单位
C社会团体
D其他组织
A减轻处罚
B免除处罚
C从轻处罚
D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A2
B3
C5
D6
A由县级政府批准
B由市级政府批准
C由省级政府批准
D由国务院批准
A8
B10
C15
D20
A自动许可和合同登记制度
B驰名商标管理
C配额、许可证等方式管理
D商品合格评定制度
A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
B为保护人的健康或者安全,保护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保护环境,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
C为建立或者加快建立国内特定服务产业,需要限制的
D为保障国家财政收支平衡,需要限制的
A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
B宪法是国家的“政治法”
C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D宪法是国家的“经济法”
A多党合作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
D人民民主制度
A全国人大主席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委员长
D国家主席
A35
B40
C45
D50
A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B领导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C指挥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D协调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驳回上诉或抗诉,维持原判
B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
C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只能在查清事实后改判
D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A2
B3
C5
D7
A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B省级人民检察院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上一级公安机关
A90%
B80%
C70%
D60%
A5
B8
C10
D15
A财产责任
B职务责任
C个人责任
D非财产责任
A可为模式
B应为模式
C选择模式
D勿为模式
A指引作用
B社会作用
C评价作用
D预测作用
A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
B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
C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
D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5年
A明知是伪造、变造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的
B使用作废的汇票、本票、支票的
C冒用他人的汇票、本票、支票的
D签发空头支票或者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的
A证人必须是了解案件情况的人
B证人必须是自然人或者法人组织
C证人必须具有作证能力
D证人必须是当事人以外的人
A是本案当事人的亲属和朋友的
B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C担任过本案证人、鉴定人、辩护人或者诉讼代理人的
D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人或接受其请客送礼的
A收集、运用证据的主体要合法
B每个证据来源的程序要合法
C证据的内容要合法
D证据必须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A行政机关将要作出责令停产停业的行政处罚决定
B行政机关将要作出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的行政处罚决定
C行政机关将要作出较大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
D行政机关将要作出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决定
A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3日内提出
B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7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C听证一律公开举行
D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A该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
B该行政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
C甲公司所在地人民法院
D生产经营所在地人民法院
A移送管辖
B指定管辖
C移转管辖
D异议管辖
A重新就业
B应征服兵役
C移居境外
D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A权利人有权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B权利人有权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C权利人有权要求国家机关对自己的权利予以保护
D权利人有权接受国家的强制措施
A我国审判机关在组织系统方面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
B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上一级人民法院负责
C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又分为: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
A主要证据不足,即被告向人民法院所提交证据不能证实其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
B适用法律、法规错误,即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适用了不该适用的法律、法规,或者没有适用应该适用的法律、法规
C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D超越职权或滥用职权
A杀人
B爆炸
C强奸
D贪污
A同时设计
B同时审批
C同时施工
D同时投产使用
A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B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C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D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0个月
A依法定程序确定保障措施对于防止或者补救严重损害仍然有必要
B已经履行有关部门对外通知、磋商的义务
C有证据表明相关国内产业正在进行调整
D延长后的措施不过分严于延长前的措施
A实施处罚的主体必须是法定的
B行政处罚的依据必须是法定的
C行政处罚的程序必须是合法的
D行政处罚的结果必须是合法的
A被告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B原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C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时,裁定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D法院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侵占罪
C构成职务侵占罪
D构成挪用资金罪
A2%
B3%
C4%
D5%
A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
B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
C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
D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2年
A部长
B委员会主任
C副总理
D审计长
A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的一种行政行为,包括对民事权利、民事关系的确认
B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对外部管理对象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的一种外部管理行为
C行政许可是一种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D行政许可的内容或者直接后果在于是否准予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
A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的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
B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事项
C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有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
D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
A错误拘留
B错误逮捕
C刑讯逼供和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
D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的
A补贴进口产品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增加
B此种增加对国内产业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害
C此种产品得益于补贴
D此种产品得益于倾销
A支付价格
B首次转让价格
C成本价格
D推定价格
A反倾销
B禁止进出口
C反补贴
D保障措施
A违规性起诉
B非违反规定性起诉
C贸易限制性起诉
D非贸易限制性起诉
A属于立功表现
B属于重大立功表现
C可以减刑
D应当减刑
A基层人民法院
B中级人民法院
C高级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法院
A自行回避
B申请回避
C事后回避
D指令回避
A可能被判死刑的人
B未成年人
C聋、哑、盲
D经济困难人
A行使国家立法权
B决定、选举和罢免国家领导人
C解释宪法
D行使国家监督权
A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
B保守国家秘密
C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执行宪法和法律
D应当同原选举单位和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
A行政处罚的被处罚人
B具体行政行为的间接相对人
C行政裁决的一方当事人
D具体行政行为涉及或影响其权益的人
A必须是针对具体行政行为或者抽象行政行为起诉
B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C必须有明确的被告
D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法律根据
A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B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C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D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应当向上级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A将该科技成果无偿赠与国家
B自行投资实施转化
C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
D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
A一般包括争端方的磋商、申请成立专家组、专家组作出裁定、上诉机构进行审查和作出裁定、争端解决机构通过专家组或者上诉机构的报告、裁定和建议的实施
B争端解决的期限,从专家组设立到争端解决机构通过专家组报告一般不超过6个月
C磋商是争端当事人自行澄清事实协商解决争端的过程,是申请设立专家组(相当于起诉)的程序性条件
D无论磋商是否取得成功,受到损害的成员都可以向争端解决机构提出设立专家组
A调查或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3人并应向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出示证件、表明身份
B执法人员有要求当事人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检查的权利
C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抽样取证
D在某些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先行登记保存制度
A该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B该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同级人民政府
C该行政复议机关
D该行政复议机关同级人民政府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侵占罪
C构成职务侵占罪
D构成挪用资金罪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侵占罪
C构成职务侵占罪
D构成诈骗罪
A犯罪构成要件方面的事实
B说明罪行轻重的量刑情节方面的事实,
C解决诉讼程序方面的事实
D公认的事实
A5%
B3%
C2%
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