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2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3年一级建筑师《建筑材料与构造》练习(六)
A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多留施工缝
B墙体水平施工缝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250mm的墙体上
C墙体有预留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150mm
D垂直施工缝宜与变形缝相结合
A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单层使用时,厚度不应小于4mm
B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双层使用时,总厚度不应小于2mm
C阴阳角处应做成圆弧或900折角
D在转角处、阴阳角等特殊部位,应增贴1——2层相同的卷材,宽度不宜小于250mm
A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宜不设或少设,可采用诱导缝、加强带、后浇带等替代措施
B变形缝处混凝土结构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C用于沉降的变形缝,其最大允许沉降差值不应大于30mm,
D用于沉降的变形缝的宽度宜为20~30mm,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宜小于此值
A地下室防水可采用柔性防水或刚性防水
B地下室防水可以采用架空、夹壁墙等多道设防方案
C地下室外防水元工作面时,可采用内防外贴法,有条件转为外防外贴法施工
D地下室外防水层的保护,可以采取软保护层,如聚苯板等。
A地下建筑防水设计应采用防水混凝土结构,并在迎水面设柔性防水层
B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得低于P8
C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D防水混凝土使用的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MPa
A防水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一级
B防水混凝土的环境温度,不得高于80°C
C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D钢筋保护层厚度迎水面不应小于100mm
A卷材防水层适用于受侵蚀性介质作用或受振动作用的地下工程
B防水卷材一般采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并应在防水层外侧砌筑120mm厚保护墙
C卷材防水层应铺设在混凝土结构主体的背水面上
D采用高分子卷材时一般只铺一层,厚度应不小于1.5mm
A箱形基础常用于高层建筑以及设一层或多层地下室的建筑中
B箱形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将基础四周的墙与底板整浇成刚度很大的箱状形式
C箱形基础可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不致因地基的局部变形影响上部结构
D当建筑物荷载很大,或浅层地质情况较差,基础需深埋时采用箱形基础
A变形缝、施工缝应加强防水措施
B地下工程的风井,应有防倒灌措施
C寒冷及严寒地区的排水沟应有防冻措施
D地下工程的地漏应有防冻措施
A窗井的底板和墙应做防水处理并宜与主体结构断开
B在窗井内设集水井
C窗井内的底板,应比窗下缘低300mm
D窗井墙高出地面不得小于500mm,窗井外地面应作散水,混凝土防水的构造
A用于伸缩的变形缝的宽度宜为20~30mm
B中埋式止水带应用铁钉固定
C中埋式止水带中心线应和变形缝中心线重合
D变形缝处混凝土结构的厚度不应小于200mm
A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应增设外贴式或中埋式止水带
B后浇带可做成企口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
C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大的部位
D后浇带间距宜为20~30m,宽度宜为700~l000mm
A穿墙管(盒)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埋
B穿墙管与内墙角、凹凸部位的距离应大于250mm
C穿墙管与管的间距应大于300mm
D采用遇水膨胀止水圈的穿墙管,管径宜小于l00mm
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体型复杂的丙级建筑应进行变形验算
B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应进行变形验算
C层数小于5层的丙级砌体承重结构、框架结构可不作地基变形计算设计
D软弱地基上的丙级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应进行变形验算
A工程设计最大地下水头
B工程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
C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使用中对防水的要求
D工程的耐久年限和材料的防水性能
A(1)、(2)、(3)
B(1)、(2)、(3)、(4)
C(3)、(4)
D(2)、(4)
A防水混凝土是具有抗渗能力大于P6(6kg/C㎡)的混凝土
B防水混凝土适用于防水等级为1-4级的地下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C防水混凝土适用环境温度高于80°C或处于耐侵蚀系数小于0.8的侵蚀性介质中使用的地下工程
D防水混凝土用于立墙时,厚度为200——250mm;用于底板时,厚度为250mm
A框支承幕墙、全玻幕墙和点支承幕墙
B明框幕墙、隐框幕墙和半隐框幕墙
C构件式幕墙、单元式幕墙
D框支承幕墙、单元式幕墙
A无窗槛墙的玻璃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h、高度不低于0.60m的不燃烧实体裙墙或防火玻璃裙墙
B建筑幕墙与各层楼板的缝隙,当采用岩棉封堵时,厚度不应小于l00mm
C楼层间水平防烟带的岩棉宜采用不小于1.5mm厚的镀锌钢板承托
D承托板与幕墙及主体结构间的缝隙宜填充防火胶
A平开木窗每扇宽度不应大于0.60m,高度不应大于1.20m
B木窗开启扇采用3mm厚玻璃时,每块玻璃面积不得大于0.8㎡
C内开窗扇的下冒头应设止水条
D胶合板门表面平整美观,可在建筑为门中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