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4年质量工程师《专业综合知识(中级)》考前密押试卷(2)
A组织的产品、服务质量
B组织产品对法律法规的符合性
C组织的综合绩效
D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A在不同时间、地点制造出来的产品或零件,在装配、维修时,不必经过修整就能任意地替换使用
B在-定范围内缩减对象(事物)的类型数目,使之在既定时间内足以满足-般需要
C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种或限定在-个范围内
D能以最经济的产品规格数,满足最广泛的市场需求
A制造缺陷
B设计缺陷
C告知缺陷
D卫生缺陷
A产品
B体系
C过程
D环境
A质量管理
B人员培训
C产品设计
D生产作业
A基础性
B预防性
C阶段性
D技术性
A不确定度
B随机误差
C系统误差
D综合误差
A
B
C
D
A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
B赋予特性是针对服务而言的
C某产品的赋予特性不可能是另外产品的固有特性
D对特性的要求均应来自于顾客
A供方依存于组织
B供方是组织之本
C组织依存于供方
D组织与供方相互依存
A记录是-种特殊文件,不需编写“记录控制程序”
B记录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C记录通常不需要控制其版本
D记录应易于识别和检查
A环境管理体系
B汽车工业质量管理体系
C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D质量管理体系
A当前和未来
B当前
C未来
D以往和当前
A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
B不增值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以及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
C不增值的预防成本以及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
D鉴定成本以及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
A识别并获得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来源
B识别信息需求
C评价信息管理的效果
D确保适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A魅力质量
B-元质量
C理所当然质量
D关键质量
A模糊综合评价法
B不合格评分法
C综合评分法
D抽样检验法
A设计水平高低
B生命周期长短
C质量成本大小
D质量合格与否
A供销人员宣传产品质量可信
B管理者考核检验人员
C现场检验操作活动
D生产人员了解检验工作
A0~10.0Ω
B0~100Ω
C0~1kΩ
D0~10kΩ
A-30℃
B50℃
C80℃
D110℃
A落实
B协调
C动态管理
D控制
A质量培训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改进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提升组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B质量培训应当针对人员现有能力和岗位要求的差距进行
C被培训人员的工作业绩是质量培训结果评价的唯-依据
D为确保质量教育培训按要求管理和实施,应由胜任的人员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A认知质量
B感知质量
C满意质量
D要求质量
A主观性
B层次性
C相对性
D阶段性
A指挥、控制组织的管理职能
B明确的目标
C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体现特征
D相互独立、相互支持的特征
A该标准所有要求都是通用的
B该标准适用于所有期望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各种类型的组织
C该标准适用于直接介人食品链中-个或多个环节的组织,如提供运输服务的组织
D该标准不适用于间接介入食品链中-个或多个环节的组织,如设备供应商
A产品工艺
B质量管理体系
C检验人员工作
D产品质量特性
A0.346V
B0.173V
C0.100V
D0.086V
A科学计量
B工程计量
C法制计量
D实验计量
A可预见性
B阶段性
C可比性
D数据外部化
E详细性
A关税税率
B合格评定程序
C货币汇率
D技术法规
E标准
A对生产、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实施的-种具有监督性质的检查制度
B-项强制性行政措施
C以抽查为主要方式
D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规划和组织
E有关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的制度
A顾客满意是顾客对-个产品(或-项服务)的感知效果与他的期望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形态
B满意水平是感知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
C如果感知效果超过期望,顾客就会高度满意,直至产生忠诚
D如果顾客抱怨就表明顾客将不再购买
E没有顾客抱怨并不表明顾客-定满意
A将产品销售给顾客
B识别顾客
C与顾客接触
D调整产品和服务
E收集顾客信息
A质量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或其他管理体系-起接受审核称为“联合审核”
B按审核委托方不同可将审核划分为第-方审核、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
C按审核对象不同可将审核划分为体系审核、过程审核和产品审核
D第-方审核亦称内部审核
E第二方审核是外部审核
A质量控制
B质量培训
C质量改进
D质量考核
E质量决策
A理化检验
B验收检验
C感官检验
D抽样检验
E生物检验
A瓦特每二次方米每开尔文
B瓦每二次方米开
C瓦每平方米开
D瓦特每平方米开尔文
E瓦特每平方米每开尔文
A
B
C
D
E
A符合GB/T19001、GB/T14001标准要求的管理标准
B有关的工作制度、工作标准
C其他行业标准
D设备管理标准
A顾客忠诚
B顾客满意度
C感知质量
D感知价值
A顾客忠诚
B顾客满意度
C感知质量
D感知价值
A检验的要求和内容
B检验与生产操作者
C检验与产品形成过程(工艺过程)
D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A闭环处理式
B开环处理式
C开环分类式
D技术分析式
A检验
B检定
C检测
D型式批准
A技术性和稳定性
B灵敏性和稳定性
C技术性和经济性
D灵敏性和经济性
A质量法律法规
B质量改进工具
C质量管理方法
D质量控制技术
E质量责任
A在“领导”类目中,具体规定了对组织战略制定和部署的要求
B所谓结果,主要是指组织的财务绩效
C用于评价过程成熟度的四个要素是:方法、展开、学习和整合
D卓越绩效模式旨在通过卓越的过程创取卓越的结果
E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仅适用于质量奖的评审
A顾客服务
B订购管理
C建立顾客交互中心(CIC)
D伙伴关系管理(PRM)
E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A过程方法
B管理的系统方法
C结果与过程并重
D持续改进
E绩效管理
A审核证据是可证实的信息
B审核证据只能是文件
C审核证据是-种审核发现
D审核证据与审核准则有关
E审核证据应是定量的
A由组织控制的
B由组织使用的
C由顾客控制的
D由顾客使用的
E由组织采购的
A预防措施
B控制措施
C处置权限
D处置职责
E用户补偿
A溯源性
B强制性
C-致性
D准确性
E法制性
A由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统管
B由法定或指定的授权技术机构具体执行
C固定检定关系,定点送检
D检定方法按校准规范执行
E自行确定检定时间
A应当执行国家有关卫生标准
B应当按当地人的习惯,制定可接受的企业标准
C可以制定企业标准,但-定要高于国家标准
D应当参考国外先进企业标准生产
A针对全员的质量意识教育
B针对高层管理者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培训
C针对中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质量管理方法的培训
D针对-线员工进行质量法律法规和质量责任的培训
A品牌形象
B预期质量
C感知质量
D顾客满意度
A产品设计图
B质量特性分析表
C检验站示意图
D工艺流程图
A按产品类别
B按检验人员的水平
C按生产作业组织
D按工艺流程顺序
A被测量物体的准确度
B测量仪器的准确度
C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
D测量环境的状态
A100.1mm
B99.9mm
C0.1mm
D-0.1mm
A产品是“过程的结果”
B产品有四种通用的类别
C产品类别的区分取决于其主导成分
D产品都是有形的
E-个产品只有-种具体的类别
A措施管理
B重点管理
C自我管理
D民主管理
E监督管理
A返工后的所有检验费
B质量审核费用
C顾客满意度调查费
D降级损失费
E供应商评价费
A符合性成本分析
B故障成本率分析
C质量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分析
D非符合性成本分析
E预防成本率分析
A顾客要求
B供方要求
C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D企业标准要求
E行业标准要求
A明确该程序的责任人
B实施该程序
C监视和测量该程序
D保持该程序
E改进该程序
A监视质量管理体系
B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C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D测量质量管理体系
E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A需要区别不同的产品时,应对产品进行标识
B没有标识就难以识别不同产品时,应对产品进行标识
C任何情况下都应对产品进行标识,以标明不同的产品
D任何情况下产品标识都应具有唯-性
E没有标识就难以识别不同产品状态时,应对产品进行标识
A测量结果减真值
B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之和
C系统误差减随机误差
D测量结果减总体均值
E测量结果与修正值之和
A测量人员的能力
B测量的环境条件
C顾客的计量要求
D测量设备的特性
E测量设备的确认状态
A1=49.999926mm±36.4nm
B1=49.999926mm,U(1)=73nm(k=2)
C1=(49.99993±0.00008)mm(k=2)
D
E1=49.999926mm,u(1)=36.4nm
A标准差
B标准差的倍数
C合并样本标准差
D说明了置信水平的区间的半宽
E协方差
A9
B10
C11
D12
A实物质量
B对整车质量的影响程度
C投入使用质量
D进货检验质量
A产品审核
B体系审核
C过程审核
D环境审核
A订货满足率
B产品寿命
C供货及时率
D运输距离
A不合格评分法
B综合评分法
C分级评分法
D模糊评价法
A1000.1mm
B999.1mm
C0.1mm
D-0.1mm
A100.3mm
B100.1mm
C99.9mm
D99.7mm
A甲尺比乙尺准确
B乙尺比甲尺准确
C甲、乙两尺同样准确
D甲尺比乙尺精密度高
A目标顾客
B中间顾客
C外部顾客
D潜在顾客
E过去顾客
A产品实物质量
B产品质量成本
C投入使用质量
D产品寿命
E供货及时率
A能极大提高顾客满意的质量特性是-元质量
B魅力质量会转变为理所当然质量
C理所当然的质量特性不充足,顾客肯定不满意
D顾客满意程度与-元质量特性的充足程度无关
E依照顾客的感受及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可把质量分成:理所当然质量、-元质量和魅力质量
A标记(如公司的名称、产品的品牌等)
B信息(如产品目录)
C资料(如技术和商业的资料)
D效果(如顾客使用后的“感觉”)
E知识(如训练、辅导宣传等)
A提供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客观证据
B提供产品的生产能力已达到要求的客观证据
C提供顾客已经满意的客观证据
D所提供的客观证据得到认定
E提供产品能按约定时间交付的客观证据
A查验产品数量和实物的-致性
B查验检验人员的资质凭证
C确认作为检验依据的技术文件的正确性、有效性
D查验检验凭证的有效性
E查验产品检验方法的正确性
A操作人员的作业行为
B基层管理人员数量
C作业设备的技术状态
D作业过程采用的技术方法
E顾客要求的供货时间
A检测手段
B检测记录
C检测方法
D检测条件
E检测人员
A重点考虑质量控制的关键作业部位和控制点
B能满足生产作业过程需要
C节约检验成本
D有适宜的工作环境
E设置后固定不变
A按总厂所在地统-标识
B按生产厂所在地标识
C按销售需要标识
D按包装生产地标识
A保证产品的内在质量
B保证产品标识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C保证产品包装符合规定要求
D保证销售产品的标识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A只进行质量技术和工具的培训,没有进行质量意识的培训
B培训之前没有很好地识别培训需求
C没有采用效果更好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D没有对培训过程进行跟踪和监督
A要明确培训内容,并选择适宜的培训方式
B为了保证培训贴近实际,培训教师-定要从企业内部选拔
C为了保证计划的可行性,必须配备专职培训教师.
D应当根据培训需求制订培训计划
A在作业组织内认真贯彻产品质量方面的方针、政策,执行检验标准或有关技术标准
B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判定产品或零部件合格与否
C制止忽视产品质量,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等行为
D对不合格品做出让步接收的决定
A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品负责
B对产品形成过程中由于错检、漏检而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负责
C对产品质量事故负责
D对本部门统计上报的质量报表、质量信息的正确性和及时性负责
A编制和控制质量检验程序文件
B开展不合格品的回收利用
C编制需要采购的产品原材料目录和技术要求
D产品形成全过程的质量检验
A积分式仪器
B数字式仪器
C模拟式仪器
D累积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