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9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09年度全国统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试卷
A总体单位标志的不同表现
B总体单位不同的标志
C表现总体特征的各种指标
D表现总体特征的各种标志
A抽样调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普查
A调查员登记调查资料时间
B调查资料所属时间
C完成登记任务时间
D完成整个调查工作时间
A对调查资料的审核
B统计分组
C资料汇总
D编制统计图表
A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B消费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C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D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
A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
B消费需求、固定资本形成和净出口
C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出口需求
D民间投资、政府投资和出口需求
A两者乘积为1
B两者乘积为100
C两者之和为1
D两者之和为100
AY=5000×(1+0.8)+3000=12000亿元
BY=5000÷(1-0.8)+3000=28000亿元
CY=(5000+3000)×(1+0.8)=14400亿元
DY=(5000+3000)÷(1-0.8)=40000亿元
A原始凭证、转账凭证
B转账凭证、付款凭证
C收款凭证、转账凭证、原始凭证
D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
A序时账簿、订本式账簿、备查账簿
B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备查账簿
C序时账簿、卡片式账簿、备查账簿
D订本式账簿、备查账簿、活页式账簿
A“收入”、“发出”和“余额”
B“借方”、“贷方”和“余额”
C“增加”、“减少”和“余额”
D“数量”、“单价”和“金额”
A实地盘点法
B技术推算法
C抽样盘点法
D函证核对法
A次数
B次数密度
C频数
D权数
A
B
C
D
A-1≤R≤1
B0≤R≤1
C-1≤R≤0
D0
AQs=-200+300P
BQs=-300+300P
CQs=-400+400P
DQs=-500+400P
A存款利率和不动产信用控制
B存款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率和消费者信用控制
D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A对债权人有利,对债务人不利
B对债权人不利,对债务人有利
C对债权人和债务人均不利
D对债权人和债务人均有利
A本年利润
B银行存款
C应付工资
D应收账款
A80000元
B93600元
C13600元
D66400元
A借记“现金”,贷记“营业外收入”
B借记“现金”,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C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付款”
D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A大于84%
B等于78%
C在76%-84%之间
D在78%-82%之间
A可靠性
B显著性
C可靠概率
D精确性
Aα增大,β也增大
Bα增大,β减少
Cα减小,β也减小
Dα减小,β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
A双边检验的临界值大于单边检验的临界值
B双边检验的临界值小于单边检验的临界值
C双边检验的临界值等于单边检验的临界值
D双边检验的临界值可能小于单边检验的临界值
A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B储蓄
C技术进步
D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
A总供给持续增加
B总需求持续增加
C总供给不等于总需求
D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A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B会计核算和参与经济决策
C会计核算和预测经济前景
D会计核算和评价经营业绩
A流动资产、长期投资
B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
C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D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A客观性
B数量性
C随机性
D总体性
A划分各组的数量标志
B分组的组数
C分布在各组的总体单位数
D标志变异个数
A4%/8%
B8%/4%
C104%/108%—1
D108%/104%—1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排斥
AI=S
BI=S+(T-G)
CI=S+T
DI=S+(T-G)+(M-X)
A无通胀目标和国际收支盈余目标
B无通胀目标和国际收支平衡目标
C稳定价格水平目标和国际收支盈余目标
D稳定价格水平目标和国际收支平衡目标
A在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较好,而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较小;经济繁荣时,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效果较好,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小。
B在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好,而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经济繁荣时,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好,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效果较小。
C在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较好,而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较小;经济繁荣时,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好,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效果较小。
D在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好,而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经济繁荣时,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效果较好,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小。
A名义利率水平
B实际利率水平
C购买力平价水平
D本国与美国通货膨胀相对水平
A资产类科目和负债类科目
B所有者权益科目和负债科目
C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
D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A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余额一般在借方
B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余额一般在贷方
C借方登记资产的减少,贷方登记资产的增加,余额一般在借方
D借方登记资产的减少,贷方登记资产的增加,余额一般在贷方
A上方列示资产各项目,下方列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
B下方列示资产各项目,上方列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
C左方列示资产各项目,右方列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
D右方列示资产各项目,左方列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
A算数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中位数
D几何平均数
E众数
A垄断
B外部性
C廉价进口商品冲击
D公共物品
E信息不充分
A交易性需求
B预防性需求
C鉴赏性需求
D收藏性需求
E投机性需求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权责发生制
E货币计量
A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B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调查单位
C其目的是要推断所要了解的总体
D抽样误差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
E抽样推断的结果不一定可靠
A在重复抽样条件下,样本均值的方差等于总体方差的1/n
B样本方差等于总体方差的1/n
C样本均值的期望值等于总体均值
D样本均值恰好等于总体均值
E样本均值的方差等于总体方差
A两个变量的均值
B相关系数
C回归系数
D两个变量的方差
E两个变量的标准差
A商品价格
B消费者可支配收入
C消费者偏好
D相关商品的价格
E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A对象的分配是随机的
B样本的抽取是随机的
C地点的选择是随机的
D次序的安排是随机的
E时间的选择是随机的
A生产者随意排放污染物
B厂家生产不合格产品
C生产节能灯厂家改产白炽灯
D消费者随意丢弃不可降解垃圾
E消费者崇尚洋品牌
A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补贴
B扩大发放消费券
C降低个人所得税
D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E放宽对耐用消费品信贷条件的控制
A营业外支出
B财务费用
C制造费用
D营业费用
E管理费用
A企业应在分配应付优先股股利后,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
B企业可供分配的利润减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等后,为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
C企业在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后才能分配应付普通股股利
D企业应在分配应付普通股股利之后分配转作资本的普通股股利
E经过利润分配后的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可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
A收款凭证
B付款凭证
C银行转账结算凭证
D增值税专用发票
E交通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客运、货运单据
A定期清查
B不定期清查
C全面清查
D局部清查
E定点清查
A总产值=平均职工人数×劳动生产率
B总产值=平均职工人数+劳动生产率
C总产值指数=平均职工人数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
D总产值指数=平均职工人数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
A现金
B银行存款
C实收资本
D固定资产
A0.50元/千克
B0.083元/千克
C166.67元/千克
D1.00元/千克
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产品生产成本表
D管理费用表
A25396.85元
B25777.73元
C25342.52元
D26525.32元
A
B
C
D
A时间t每增加1年,则该企业的工资总额就增加1322.31万元
B时间t每增加1年,则该企业的工资总额平均增加1322.31万元
C据此模型预测2009年该企业的工资总额应为11814.24万元
D据此模型可计算出2008年的实际值与趋势值之间的残差为-86.93万元
A该检验的假设为:
B该检验的假设为:
C给定显著性水平α,查F分布表得到临界值。这里,所以拒绝原假设。
D给定显著性水平α,查F分布表得到临界值。这里,所以拒绝原假设。
A3033.0人
B3139.6人
C3039.6人
D2939.6人
A2245.0元/人和2714.5元/人
B2310.7元/人和3000.3元/人
C2250.0元/人和2814.5元/人
D2345.2元/人和2714.5元/人
A
B
C
D
A2000000/(6000000-2000000)=50%
B2000000/(6000000+500000-2000000)=44.44%
C(2000000+170000)/(6000000+500000-2000000)=48.22%
D(2000000+170000–10200)/(6000000+500000-2000000)=47.996%
A137.92万元
B160.84万元
C150.39%
D29.84%
A42.87万元
B137.92万元
C39.42万元
D45.25万元
A流动比率上升
B流动比率下降
C资产负债率上升
D资产负债率下降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
A对
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