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36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教育学部分
A(1)传递与保存文化。(2分)
B(2)选择文化。(2分)
C(3)交流与融合文化。(2分)
D(4)活化文化。(1分)
E(5)更新与创造文化。(1分)[8分]
A(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脑力与体力的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2分)
B(2)造成人片面发展的原因是旧式分工。(2分)
C(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2分)
D(4)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2分)[8分]
A(1)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或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B(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或因材施教原则,或有的放矢原则)。
C(3)知行统一的原则(或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或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
E(5)正面教育启发诱导的原则(或疏导原则)。
F(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或长善救失原则)。
G(7)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H(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评分说明】答对一点2分,四点7分,答对五点即给满分,多答不加分。[8分]
A(1)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5分)学生主要是通过间接性经验来认识客观世界的,其基本步骤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其中理解是中心环节;任课老师通过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内容,有较好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3分)
B(2)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5分)马老师既有讲授又有演示,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内容要求展开充分讨论,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分)答案二:(从依据的教学原则出发)马老师主要贯彻了:(1)直观性原则。(3分)教师不仅进行讲解,而且通过网络图片、动画、视频材料等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对“燃烧与灭火”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与理解。(3分)(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分)教师在讲授“燃烧与灭火”原理的同时,有机结合生活实际,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3分)
C(3)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教师还对学生进行了火灾预防和安全救护的教育。体现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分)【评分说明】考生若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心理学部分[15分]
A机能主义心理学
B精神分析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
A陈述
B解释
C预测
D控制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理想信念与价值观
C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实践、情感态度与科学观
D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运用、人生观与价值观
A启发性
B直观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A学生道德认识深与浅的矛盾
B学生道德认识多与少的矛盾
C学生道德认识正确与错误的矛盾
D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自身品德基础的矛盾
A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与校外活动
C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
D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
A感觉
B记忆
C想象
D思维
A抑郁
B愤怒
C狂躁
D焦虑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间隔强化
A研究教育事件与教育经验,探索教育理念
B研究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法规
C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D研究德育案例与教学案例,总结教育经验
A夸美纽斯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杜威
A历史性
B社会性
C个体差异性
D相对独立性
A运动觉
B机体觉
C平衡觉
D视觉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A刻板印象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投射倾向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A课程目标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
D课程类型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B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C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D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A长期性与间接性
B复杂性与创造性
C主体性与示范性
D连续性与广延性
A观察
B判断
C推理
D表象
A形象记忆
B语义记忆
C动作记忆
D情绪记忆
A晶体智力
B流体智力
C经验智力
D情境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