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563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第四章 临床免疫和免疫学检验
A刺激T细胞的生长
B诱导T细胞发挥细胞毒作用
C促进NK细胞的非特异性细胞杀伤作用
D抑制B细胞的生长及分化
E促进T细胞和NK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A抗原蛋白定量
B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体液中蛋白质分析
C多发性骨髓瘤血清M蛋白检测和鉴定
D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液中蛋白质分析
E抗原或抗体的成分分析
A具有调节功能
B具有自身反应性
C具有特异性杀伤功能
D分泌各种淋巴因子
E具有吞噬功能
A干燥综合征
B恶性贫血
C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D重症肌无力
E类风湿关节炎
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B免疫层析法
C免疫散射比浊法
D免疫荧光检测
E免疫组化
AK562细胞株
BVeto细胞株
CMccoy细胞株
DHela细胞株
EYAC-1细胞株
A中性粒细胞
B肥大细胞
C单核细胞
DTCRγδ+细胞
E巨噬细胞
AUSR
B嗜异性凝集试验
C外斐试验
D冷凝集试验
E抗“O”试验
A1.066
B1.077
C1.080
D1.090
E1.099
A其发生机制与细胞免疫过程一样
B反应高峰是在接触抗原后48~72小时发生
C有补体、抗体的参与
D病变局部的病理特征是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E有细胞因子和Tc细胞发挥效应作用
A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最大量的时间段的信号值
B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的最长时间段的信号值
C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的最稳定时间段的信号值
D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的最快时间段的信号值
E以上都不是
A光生物素
BBCNHS
CBHZ
D生物素脱氧核苷三磷酸
EBCHZ
A未标记的抗A抗体
B酶标记的A抗原
C补体溶解致敏红细胞的活性
D酶标记A抗体
E酶标抗球蛋白抗体
A抗核抗体无种属特异性
B现已发现有几十种具有不同临床意义的ANA类型,形成ANA谱
CANA广义上是抗细胞内所有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和
D存在于多种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
EANA单指抗细胞核抗原的自身抗体总称
AIgA
BIgM
CIgG
DIgE
EIgD
ATh细胞
BTc细胞
C单核-吞噬细胞
DB细胞
E细胞因子
A具有高准确度及没有系统偏差的参考方法
B具有高准确度及有系统偏差的参考方法
C具有高精密度及没有系统偏差的参考方法
D具有高精密度及有系统偏差的参考方法
E具有高精密度及可有系统偏差的参考方法
A酶免疫测定
B荧光免疫技术
C放射免疫测定
D生物素标记核酸探针进行核酸含量检测
E检测抗原的免疫-PCR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活动性肝炎
C慢性迁延性肝炎
D乙肝恢复期
E慢性乙型肝炎
A巨核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浆细胞
D骨髓基质细胞
ET细胞
A骨质疏松
B血中发现异常免疫球蛋白
C贫血
D骨髓中不成熟粒细胞比例增高
E反复感染
A加热
B紫外线照射
C机械震荡
D酒精
E冷冻
AIL
BCSF
CIFN
DTNF
ETGF
A抗HCV
BHCG
CHIV
D便隐血试验
E以上都对
A抗人球蛋白试验
B协同凝集试验
C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D间接血凝试验
E胶乳凝集试验
A自身抗体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B自身免疫病则自身抗体一定阳性
C自身免疫病发病无性别差异
D检出自身抗体即可诊断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E正常个体有可能检出自身抗体
A经典途径
BMBL途径
C旁路途径
D旁路途径和MBL途径
E经典途径和MBL途径
A噻吩环
B咪唑酮环
C咪唑酮环戊酸侧链的末端羧基
D噻吩环戊酸侧链的末端羧基
E马来酰亚胺
A荧光免疫技术不宜做培养细胞染色
B可对标本切片中组织或细胞表面抗原进行定量和定位
C其主要步骤为标本制作、荧光抗体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查
D标本的制作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是成功的关键步骤
E荧光免疫技术不宜做组织细胞染色
A抗血清必须特异性强、效价高、亲和力强,在良好条件下保存
B每次测定都必须作标准曲线
C每次测定时必须用质控血清作质控
D注意双环现象(出现了两种抗原性相同成分)
E应用单克隆抗体测量多态性抗原时,测定值偏高;用多克隆抗体测量单克隆病时,测定值偏低
A聚氯乙烯
B聚苯乙烯
C三聚氧胺
D尼龙膜
E玻璃
A0.25
B0.45
C0.15
D0.05
E0.35
A磁铁吸引法
B贴壁粘附法
C吸附柱过滤法
D苯丙氨酸甲酯去除法
EE花环沉降法
A大分子蛋白质中的赖氨酸的α氨基
B连接臂的6-氨基己糖基团
C大分子蛋白的空间位阻效应
D大分子蛋白的等电点发生改变
E以上都不是
A载体
B可溶性抗原
C明胶
D抗原或抗体致敏的载体颗粒
E胶乳
A10~20d
B30~60d
C3个月
D7~10d
E20~30d
ATRF和IgA
BTRF和IgD
CTRF和IgM
DTRF和IgE
ETRF和IgG
A抗原变化
B抗体失活
C放射化学纯度降低
D细菌污染
E超过半衰期
A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C玻片凝集法
D试管凝集法
E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ACD8+细胞
BCD20细胞
CCD19细胞
DCD4+细胞
ECD34+细胞
A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最后溶解细胞
B通过Fc和Cab调理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破坏靶细胞
C通过ADCC作用破坏靶细胞
D刺激淋巴细胞功能的异常表达
E辅助NK细胞对细胞杀伤
A免疫层析试验
B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C免疫印迹法
D放射免疫沉淀试验
E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
A激素
B细菌
C微量蛋白质
D肿瘤标志物
E药物
A静电引力
B范德华引力
C氢键结合力
D疏水作用力
E共价键
AIgG1
BIgG1,IgG2
CIgG1,IgG2,IgG3
DIgG1,IgG2,IgG3,IgG4
EIgG1,IgG2,IgG3,IgG4,IgG5
A长寿命荧光
B中寿命荧光
C短寿命荧光
D衰变荧光
E本地荧光
A特异性
B可逆性
C比例性
D结合性
E不可逆性
A使用高强度光源
B加大微粒至检测器的距离
C使用波长更长的入射光
D加大浓度
E增加电压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A抗原抗体的比例
B抗体的质量
C抗原抗体反应的缓冲液
D显色剂
E增浊剂
A稳定和易培养
B自身无分泌功能
C改变细胞恶性变化
D融合度高
EHGPRT缺陷
A选择性IgE缺陷
B选择性IgA缺陷
C选择性IgD缺陷
D选择性IgM缺陷
E选择性IgG缺陷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C类风湿关节炎
D干燥综合征
E硬皮病
A双抗体夹心法
B双位点一步法
C间接法
D竞争法
E捕获法
A反复感染
B多伴发肿瘤
C常伴发恶性贫血
D多有遗传倾向
E临床表现较单一
AIgG生成指数降低,24小时IgG合成率升高
BIgG生成指数降低,24小时IgG合成率降低
CIgG生成指数升高,24小时IgG合成率升高
DIgG生成指数升高,24小时IgG合成率降低
E以上均不正确
AALP
BFITC
Cβ-半乳糖苷酶
DHRP
E葡萄糖氧化酶
AIgG各亚类分子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均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B抗体具有免疫原性
C抗体均可与FcγR结合,发挥调理素吞噬作用
D除IgG外,其他类型Ig也能穿过胎盘
E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均可使抗原破坏
A是非肿瘤细胞所特有的
B正常组织或细胞也可表达
C又称为肿瘤独特抗原
D无严格肿瘤特异性
E胚胎抗原、分化抗原属于此类
A细胞和细胞间质均匀染色
B染色无特定部位
C染色具有结构性
D某一片均匀着色
E以上都不是
ARIA使用标记抗原,IRMA使用标记抗体
BRIA检测抗原,IRMA检测抗体
CRIA中抗体结合标记抗原的量与被测抗原浓度成反比,而IRMA中成正比
DRIA中需对B、F分别作放射强度测定,IR-MA只测上清液的放射强度
EIRMA为非竞争结合,RIA为竞争抑制
AIgM
BIgG
CIgA
DIgE
EIgD
A血型鉴定
B病原体及抗体的检测
C免疫球蛋白、补体、肿瘤标志物等蛋白质的检测
D毒品的检测
E药物的检测
A头孢菌素
B链霉素
C有机碘
D磺胺类药物
E青霉素
A形态法和反向溶血空斑试验
B放射性核素法和反向溶血空斑试验
C形态法和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D形态法和放射性核素法
E反向溶血空斑实验和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AHIV是AIDS的病因
BHIV-1感染呈全球分布
CHIV-2感染多局限于西非地区
DHIV属反转录病毒科的慢病毒属
E成熟的病毒颗粒直径为50~100nm
A测定不够简单方便
B特异性差
C由于内源性酶的干扰和固定剂的使用所致的非特异性显色的增加
D测定灵敏度差
E以上均是
A超敏反应
B特异性体液免疫
C免疫耐受
D特异性细胞免疫
E非特异性免疫
ASmIg
BCD10
CCD22
DCD3
ECD4
ACD3
BCD4
CCD8
DCD20
ECD25
A人抗白喉外毒素血清
B干扰素
C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
D细菌外毒素
E马抗破伤风血清
A自身免疫病
B肿瘤
C超敏反应
D感染
E移植排斥反应
A过敏性休克
B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C强直性脊柱炎
D肿瘤
E接触性皮炎
A机体免疫调节
B炎症应答
C创伤修复
D肿瘤转移
E识别异物
A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K细胞
DNK细胞
E致敏Tc细胞
A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效应阶段
B识别阶段、活化阶段、细胞阶段
C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抗体阶段
D基因阶段、抗体阶段、细胞阶段
E活化阶段、细胞阶段、抗体阶段
A源自ELISA方法
B是定量测定抗体形成细胞技术的延伸和发展
C能从20~30万个细胞中检测出1个分泌相应分子的细胞
D若引入生物素和亲和素系统,敏感性还可以提高
E以上说法均正确
A免疫组织、淋巴组织、淋巴器官
B免疫网络、免疫细胞、免疫器官
C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D免疫器官、免疫分子、免疫网络
E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AE选择素增高
BE和P选择素增高
CE和L选择素增高
DP和L选择素增高
EE、P和L选择素均增高
A细胞毒性T细胞
B辅助性T细胞
C抑制性T细胞
D调节T细胞
E以上都是
A免疫防御过高
B免疫监视低下
C免疫自稳失调
D免疫耐受增强
E免疫防御低下
ACA125
BPOA(胰胚胎抗原)和CA199
CAFP
DCA50
ECA153
A肝癌
B胃癌
C乳腺癌
D肺癌
E胰腺癌
A敏感性
B特异性
C敏感性+特异性
D精密度
E准确度
AIgG
BIgD
CIgM
DIgE
EIgA
A敏感性
B特异性
C精密度
D敏感性和特异性
E敏感性和精密度
A肿瘤标志物具有相对特异性
B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越高越好
C肿瘤标志物的测定应结合临床
D肿瘤标志物的动态监测,应用价值较高
E肿瘤标志物的血清浓度与肿瘤组织大小成正相关
AIL-1
BIL-2
CIL-3
DIL-4
EIL-5
A异物性
B分子的大小
C分子的化学结构
D分子的立体结构
E物质的纯度
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B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CELISA法
D显微镜检疟原虫
E斑点免疫结合试验
A直接凝集
B间接凝集
C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D沉淀反应
E补体结合
ALyt抗原
BLy抗原
CCD抗原
DHLA抗原
E黏附分子
A睾酮和HCG
BAFP和雌激素
CAFP和HCG
DAFP和睾酮
EHCG和雌激素
A肝癌
B卵巢癌
C胃癌
D结直肠癌
E胰腺癌
AAFP
BHCG
CCEA和HCG
DCA50
ECA15-3(糖类抗原)和CA549
A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正常
BCD4细胞↓,CD8T细胞正常,CD4/CD8↓
CCD4T细胞正常,CD8T细胞↓,CD4/CD8↑
DCD4T细胞↑,CD8T细胞正常,CD4/CD8↑
ECD4T细胞正常,CD8T细胞↑,CD4/CD8↓
A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B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
C继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D继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
E补体免疫缺陷病
AX性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
BX性连高IgM综合征(XLHM)
C选择性IgA缺陷
D腺苷脱氨酶缺乏症
E慢性肉芽肿病
A肿瘤
B病毒性感染
C胸腺发育不全
D免疫抑制疗法
E营养不良
AIgG、IgD、IgA
BIgG、IgA、IgE
CIgG、IgD、IgE
DIgG、IgA、IgM
EIgA、IgD、IgE
A性接触传播、血源性传播、消化道传播
B性接触传播、血源性传播、母婴传播
C性接触传播、血源性传播、直接接触传播
D性接触传播、血源性传播、呼吸道传播
E性接触传播、血源性传播、空气传播
AM蛋白
BIgG
CASO
DRF
ECEA
A以分泌IgM的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病理基础
B好发于老年男性
C骨痛、骨折等表现较少
D肝脾淋巴结肿大
E电泳时血清较易分离泳动
AIL-2
BIL-5
CIL-6
DIL-8
EIL-12
ATNF-2
BIL-10
CIL-8
DIL-2
EIL-6
A抗DNP抗体和ANA
B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
C抗dsDNA抗体和ANA
D抗ssDNA抗体和抗ANA
E抗SSA抗体和抗核蛋白抗体
AMPO
BHLE
CPR3
DRA
ELF
A过敏性哮喘
BArthus反应
C过敏性鼻炎
D剥脱性皮炎
E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A日本血吸虫
B埃及血吸虫
C曼氏血吸虫
D华支睾吸虫
E湄公血吸虫
AHBsAg
BHBeAg
CHBcAg
DHBeAb
EHBcAb
A1
B2
C3
D4
E5
A血清(浆)
B唾液
C尿液
D粪便
E脑脊液
A抗体用量比较大
B敏感度较高,可达ng/L水平
C操作简便,易于自动化
D免疫胶乳轻度自凝或抗体活性下降会严重影响结果
E以上都不对
A当颗粒直径大于入射光波长的1/10时,散射光强度在各个方向的分布均匀一致
B当颗粒直径小于入射光波长的1/10时,散射光强度在各个方向的分布均匀一致
C当颗粒直径大于入射光波长的1/10到接近入射光波长时,随着颗粒直径增大,向前散射光强于向后散射光
D当颗粒直径小于入射光波长的1/10到接近入射光波长时,随着颗粒直径增大,向前散射光强于向后散射光
E当颗粒直径大于或等于入射光波长时,随着颗粒直径增大,向前散射光远远大于向后散射光
A微粒大小
B微粒数量
C微粒质量
D测量角度
E入射光波长
A抗原用量较大
B抗体-抗原复合物分子要足够大,否则遮挡不了光线
C抗体-抗原复合物分子要足够多,否则遮挡不了光线
D透射比浊法测定在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
E灵敏度较散射比浊法低
A单向免疫扩散
B火箭免疫电泳
C散射比浊法
DCH50
E透射比浊法
A豚鼠血清
B人血清
C马血清
D兔血清
E羊血清
A经典途径
BMBL途径
C旁路途径
D旁路途径和MBL途径
E以上均不正确
A提高血清中抗体的激活状体
B增强血清中抗原抗体的结合能力
C破坏补体,以排除标本中补体对结果的影响
D破坏血清中的抗羊红细胞成分
E增加补体活性
A红细胞与补体结合的能力
B补体溶解红细胞的活性
C未标记抗原A
D溶血素与补体结合的能力
E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的能力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反复呼吸道感染
A动脉壁有Ig和补体沉积
B表皮坏死
C水肿
D中性粒细胞浸润
E小血管周围有单个核细胞浸润
ACD4+CD8+
BCD4+CD8-
CCD4-CD8+
DCD4-CD8-
ECD2+CD3-
A抗原
B抗体
C补体
D溶血素
E酶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伤寒杆菌
C溶血性链球菌
D大肠杆菌
E痢疾杆菌
ACD28分子
BCD40分子
CICAM-1
DCD4分子
ECD8分子
A免疫电泳
B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
CELISA
D透射比浊法
E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
A测量结果准确
B检测范围窄
C精密度高
D检测时间短
E稳定性好
ACD19
BCD20
CCD3
DCD21
ECD22
A气冷式氦离子激光器
B气冷式氢离子激光器
C气冷式锂离子激光器
D气冷式钠离子激光器
E气冷式钾离子激光器
A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析
B淋巴细胞功能分析
C白血病免疫分型
D肿瘤耐药相关蛋白分析
E细菌等病原体的检测分析
A直接法
B间接法
C捕获法
D夹心法
E竞争法
A巨噬细胞(Mφ)
B单核细胞
CTc细胞
DB细胞
ETh细胞
AE-选择素
BLI-钙粘素
C整合素
D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EE-钙粘素
A粒细胞、B细胞、血小板
BNK细胞、Mφ、肥大细胞
C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Mφ、树突状细胞(DC)
ET细胞、B细胞
AIL
BTNF
CCSF
DIFN
E单核因子
A单核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E浆细胞
AIL-2
BIFN
CTNF
DTGF
ESCF
A肿瘤坏死因子超受体家族
B钙离子依赖性家族
C选择素家族
D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E整合素家族
A作用具有多向性
B在体内持续时间很长
C生物学效应极强
D无MHC限制性
E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
A抗体生成细胞的多少
B抗体生成细胞的种类
C细胞的大小
D抗体生成细胞产生抗体的多少
E吞噬细胞的活性
A病毒感染
B恶性肿瘤
C自身免疫性疾病
DHIV感染
E再生障碍性贫血
AS蛋白
BC4bp
CB因子
DH因子
EI因子
AC2a
BC5a
CC3a
DC4b
EC3b
A胚胎期15周
B胚胎期30周
C新生儿
D出生后3个月
E出生后6个月
AE受体
BIgGFc受体
CC3b受体
DDHA受体
EIL-2受体
A吞噬细胞吞噬能力
B吞噬细胞内杀伤能力
C嗜酸性粒细胞活力
D中性粒细胞活力
ENK细胞活力
A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B单个核细胞的体积、形态、比重与其他细胞不同
C可利用单个核细胞的体积不同,按照密度梯度离心来分离
D在进行密度梯度分离时,单个核细胞的比重比溶液的比重大
E多核粒细胞比重比单个核细胞比重大
AFc受体
BSmIg
C补体受体
DEB病毒
E小鼠红细胞受体
ACD2
BCD3
CCD14
DCD16
ECD28
ACD2
BCD3
CCD4
DCD8
ECD28
A1.075~1.090
B1.092左右
C1.030~1.035
D1.075~1.092
E以上均不正确
A中性粒细胞
B大单核细胞
CT淋巴细胞
DB淋巴细胞
E嗜碱性细胞
AFicoll-Hypaque分层液
B葡聚糖
CPercoll分层液
D明胶
E右旋糖酐
A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B吞噬细胞
C淋巴细胞
D中性粒细胞以外的细胞
E单核细胞
A刺激指数(SI)
B着色细胞数
C每分钟脉冲数
D着色细胞数与所计数的总细胞数之比
E试验孔OD值
ALPS
BPHA
CConA
DPWM
EEBV
AT细胞和粒细胞
B单核细胞和粒细胞
CT细胞
D淋巴细胞
ET细胞和粒细胞
A底物+APAAP+兔抗鼠IgG+抗T细胞单克隆抗体+T细胞抗原
B底物+抗碱性磷酸酶+兔抗鼠IgG+抗T细胞单克隆抗体+T细胞抗原
C底物+碱性磷酸酶+兔抗鼠IgG+抗T细胞单克隆抗体+T细胞抗原
D底物+APAAP+抗T细胞单克隆抗体+T细胞抗原
E底物+APAAP+兔抗鼠IgG+T细胞抗原
ACD2
BCD20
CCD22
DCD19
ECD21
A蓝色
B紫色
C红色
D不着色
E天青色
A去除补体可以增强
B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C抗体可以增强其反应
D依赖于T细胞
E去除巨噬细胞可以增强
A巨噬细胞
B淋巴
C血液
D扁平上皮细胞
E单核细胞
A只有冰冻切片
B只有石蜡切片
C直接推片
D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
E以上都不对
A乙醇或甲醛固定
B氯仿固定
C用胰蛋白酶处理
D福尔马林固定
E丙酮预处理
A直接法
B间接法
C补体法
D双标记荧光法
E竞争法
A标本的前处理
B标记抗体的质量
C设备、仪器和器具的校准
D结果的观察
E质控品的设置
A能快速固定抗原
B固定后的抗原能被抗体识别
C具有氧化活性
D固定后不影响抗原抗体反应
E能防止抗原物质扩散
A酶标记抗原免疫组化技术
B非标记抗体免疫酶组化技术
C同位素标记组化技术
D免疫金技术
E荧光免疫组化技术
A免疫沉淀试验
B免疫层析试验
C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
D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E免疫印迹法
A载体结合法
B还原法
C中和法
D物理吸附法
E交联法
A用于间接包被
B用于终反应放大
C用于酶免疫测定
D用于胶体金测定
E不用于荧光免疫测定
A亲和素
B生物素
C抗体
D补体
E抗原
A酶免疫技术
B荧光免疫技术
C放射免疫技术
D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E金标免疫技术
A三联吡啶钌
BHRP
C4-MUP
D鲁米诺
E吖啶酯
A假阴性
B假阳性
C灵敏度增加
D特异性增加
E临界值下降
A戊二醛交联一步法
B戊二醛交联二步法
C直接法
D间接法
E改良过碘酸钠法
AOPD
BABTS
CTMB
D5-ASA
Ep-NPP
A双抗体夹心法
B竞争法
C间接法
D捕获法
E双位点一步法
A脲酶和碱性磷酸酶
B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
C葡萄糖氧化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
Dβ-半乳糖苷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
E葡萄糖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
A白蛋白
B球蛋白
C亚铁血红素
D色氨酸
E糖蛋白
A荧光抗体尽量不要分装
B-20℃可保存3个月
C真空干燥可长期保存
D稀释后的抗体可长期保存
E4℃可保存一周
A直接法
B间接法
C补体结合法
D间接抑制法
E双标记法
A自身抗体检测
B病原体检测
C免疫病理检测
D细胞表面抗原和受体检测
E以上全是
A免疫放射分析
B放射免疫分析
C荧光免疫技术
D免疫电泳技术
E酶免疫技术
A适宜半衰期
B高比活度
C容易标记
D对抗原或抗体活性没有影响
E标记物易于保存
A标记抗原、已知抗体、待测抗原的量均需固定
B待测抗原的量要先标定
C只需固定已知抗体的量
D只需固定标记抗原量
E标记抗原和已知抗体的量都是固定的
A试管法单向免疫扩散
B平板法单向免疫扩散
C双向免疫扩散
D环状沉淀试验
EA+B
A火箭免疫电泳
B对流免疫电泳
C免疫固定电泳
D双向扩散电泳
E交叉免疫电泳
A3.5~5.3
B6.0~9.0
C6.5~8.5
D7.3~9.5
E5.0~10.0
A蛋白质
B多糖
C血清
D毒素
E细菌
A属于直接凝集反应
B属于间接凝集反应
C红细胞为颗粒性抗原
D红细胞是凝集原
E抗血清是凝集素
A抗体亲和力不够
B分子量太小
C不能同时连接两个红细胞
D抗体分子数量太少
E特异性不强
AIgM
BIgG
CIgA
DIgE
EIgD
A细菌
B螺旋体
C可溶性抗原
D绵羊红细胞
E抗原致敏的载体颗粒
A红细胞
B明胶颗粒
C胶乳颗粒
D以上都对
E以上都不对
A肥达试验
B外斐试验
C输血交叉配血试验
DABO血型鉴定
E以上都是
A人B淋巴细胞+人骨髓瘤细胞
B人骨髓瘤细胞+小鼠脾细胞
C小鼠骨髓瘤细胞+免疫小鼠的脾细胞
D小鼠骨髓细胞+小鼠脾细胞
E人T淋巴细胞+人骨髓瘤细胞
AIg类型测定
B特异性和抗体效价测定
C表位和亲和力测定
D染色体分析
E以上均是
A杂交瘤细胞形成后的初期很不稳定
B必须将阳性杂交瘤细胞进行单细胞分离培养
C产生单克隆杂交瘤细胞,经1次检测为阳性,即可进行克隆化培养
D阳性杂交瘤细胞应及时冻存
E最好保存在-196℃液氮中
A肿瘤的诊断
B肿瘤的治疗
C血清Cl-含量测定
D细胞受体测定
E激素水平测定
A没有或一至几个细胞
B没有细胞
C一至几个细胞
D几个细胞
E一个细胞
A间接凝集试验
B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C免疫亲和层析法
D双向免疫扩散法
E单向免疫扩散法
A人IgV区与鼠IgC区连接
B鼠IgV区与人IgV区重组
C人IgC区与鼠IgV区连接
D人Ig与鼠Ig重组
E以上都是
A卡介苗
B明矾
C弗氏佐剂
D脂多糖
E吐温-20
A液体-40℃保存
B液氮冻存
C真空干燥保存
D-20℃保存
E加叠氮钠保存
A单向免疫扩散
B双向免疫扩散
C免疫电泳
D亲和层析
E免疫吸附法
A宿主反应性
B免疫原性
C免疫反应性
D抗原刺激性
E免疫防御
A10^4/ml
B10^2/ml
C10^5/ml
D10^6/ml
E10^8/ml
A8%~12%
B6%~7%
C25%
D12%~15%
E3%~4%
A超速离心
B亲和层析
C凝胶过滤
D离子交换层析
E硫酸铵盐析
A必须与载体结合后才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B既无免疫原性又无免疫反应性
C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可与相应抗体发生可见反应
D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A属于特异性结合
B几秒至几分钟内完成
C可用散射比浊测定反应结果
D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E肉眼见不到免疫复合物
A凝集反应
B沉淀反应
C溶血反应
D中和反应
E标记免疫技术
A只有免疫原性而无抗原性
B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
C既有抗原性又有免疫原性
D无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E无须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就能发挥作用
A静电引力
B氢键结合力
C范德华引力
D亲水作用力
E疏水作用力
AABO血型物质
B受药物影响的细胞
CAFP
D甲状腺球蛋白
E免疫球蛋白
A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BⅡ型超敏反应
C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D巨噬细胞缺陷
ENK细胞活性低下
A单链抗体
B人源化抗体
C双价抗体
D嵌和抗体
E双特异性抗体
A接受抗组胺的治疗
B接受大量X线照射
C接受抗中性粒细胞血清治疗
D脾脏切除
E补体水平下降
A组胺
B激肽原酶
C5-羟色胺
DLTs
E磷酸酰肌醇
A体细胞突变
BN-插入
C重链和轻链随机重组
D可变区基因片段随机重排
E类别转换
A免疫黏附
B溶解细菌
C抗B抗体与B型红细胞的溶解
DADCC
E调理作用
A失控
B警告
C处于控制范围内
D该值不在2s范围内
E要重复测定
A荧光素
B放射性核素
C酶
D激素
E生物素-亲和素
APCR-RFLP分型法
BPCR-SSO分型法
CPCR-SSCP分型法
DPCR/SSP分型法
ESBT分型法
A前带现象
B解离现象
C亲和性
D后带现象
E抑制性
A免疫球蛋白是由浆细胞产生的
B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并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C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和膜型(mIg)
D所有的抗体均是免疫球蛋白
E免疫球蛋白按轻链抗原性可分为IgG、IgA、IgM、IgD、IgE五类
A45℃,30min
B52℃,30min
C56℃,30min
D50℃,25min
E37℃,25min
A组织细胞
B淋巴细胞
C辅佐细胞
D杀伤细胞
E记忆细胞
A排斥抗原性异物
B清除自身突变、衰老细胞的功能
C识别并清除从外环境中侵入的病原生物
D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抗感染而不患病或传染疾病
A天然免疫
B固有免疫
C细胞免疫
D体液免疫
E特异性免疫应答
A脾脏、淋巴结、其他淋巴组织
B扁桃腺、骨髓、淋巴结
C淋巴结、骨髓、脾脏
D胸腺、脾脏、粘膜、淋巴组织
E腔上囊、脾脏、扁桃体
A抗原较长时间的持续存在
B需要较大剂量的抗原刺激
C在达到稳定期后,抗体浓度迅速下降
DIgG类抗体大量产生且亲和力增加
E诱导期长
A可产生IgG和其他类别Ig
B可诱导细胞免疫
C有免疫记忆
D需要Mψ加工处理
E只引起体液免疫
A病毒蛋白或肿瘤抗原在内质网内形成多肽片段
B多肽片段与MHC分子结合的复合物被CD4+T细胞识别
C成多肽片段与MHC分子结合的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表达于细胞表面
D成多肽片段与MHC-Ⅰ类分子结合
E多肽片段与MHC分子结合的复合物被CD8+T细胞识别
ATCR与抗原相互作用产生的
BIL-1与相应受体作用产生的
CCD4分子与MHC-Ⅱ类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
DB+C
E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应受体相互作用产生的
A吞噬细胞
BB细胞
CT细胞
DNK细胞
E肥大细胞
A在补体介导的溶细胞反应中同量的IgM比IgG更有效
B单分子IgM比IgG激活补体的能力差
C激活C1q的球形分子必须有2个以上紧密相邻的IgG分子
D激活C1q的球形分子只需1个IgM分子
E2分子IgG紧密相连即可激活补体
AIgG
BIgE
CIgM
DIgD
EIgA
AVL区
BCL区
CVH区
DCH区
EVH和VL区
AC4b
BC4a
CC3b
DC5a
EC1q
ACA15-3
BCEA
CCA19-9
DCA50
EPSA
ATs细胞数
BCD8+T细胞数
CCD4+T细胞数
DT淋巴细胞总数
ETh细胞数
A生物素脱氧核苷三磷酸
BN-羟基丁二酰亚胺酯(BNHS)
C3-(N-马来酰亚胺-丙酰)-生物胞素(MPB)
D光生物素
E生物素酰肼(BHZ)和肼化生物胞素(BCHZ)
A抑制抗体产生
B维持抗体产生
C促进抗体产生
D产生循环免疫复合物
E产生免疫效应
AC4b2b3b
BC3bBb
CC3bBb3b
DC4b2b3b
EC5b67
A风湿热
B猩红热
C急性肾小球肾炎
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E皮下软组织感染
A干细胞移植
B肾移植
C角膜移植
D肝脏移植
E皮肤移植
A自体移植
B同系移植
C肾脏移植
D心脏移植
E肝脏移植
ATDTH介导Ⅳ型超敏反应引起靶器官损伤
BAPC摄取、处理并提呈抗原
CNK细胞参与杀伤靶细胞
DTc直接杀伤靶细胞
E以上都对
AC1q
BC1
CC3b+CAb
DC5
EC1r
A活化的血小板
B活化的粒细胞
C活化的B淋巴细胞
D活化的T淋巴细胞
E活化的单核细胞
A基因工程法
BN-羟基琥珀酰亚胺活化法
C重氮盐偶联法
D过碘酸钠氧化法
E碳二亚胺缩合法
A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B可用散射比浊测定反直结果
C几秒钟至几分钟内即完成
D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
E可用透射比浊测定反应结果
A转移肝癌
B妊娠妇女
C卵巢癌
D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
E肝炎患者
A30~40天
B1周内
C20~30天
D50天以上
E10~20天
A尘螨
B花粉
C同种异型抗原
D青霉素
E动物羽毛
A评价在一定条件下所获得的独立的测定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B以不精密度来间接表示
C主要来源于随机误差
D通常以SD或者CV具体表示
ESD或者CV越大表明重复测定的离散程度越小,精密度越好
A抗线粒体抗体2型
B抗肝肾微粒体抗体
C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
D抗核抗体
E抗平滑肌抗体
AASMA
BAKA
CATGA
DANCA
EAPLA
A免疫印迹法
B双向免疫扩散法
C对流免疫电泳
D间接免疫荧光
EELISA
A患者以女性居多
B随年龄增加发病率有所增加
C具有遗传倾向
D存在疾病的重叠现象
E病程一般较短
A是一种抗变性IgG自身抗体
B可为IgM、IgG、IgE、IgA类抗体
C存在于多种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
D机体自身变性IgG称为类风湿性因子
E不同类型Ig的类风湿性因子与疾病病情、预后有关
A对结核分枝杆菌无免疫力
B处于结核病恢复期
C处于结核病活动期
D注射过卡介苗
E处于结核分枝杆菌早期感染
A红肿和硬结
B皮疹和溃疡
C红肿和皮疹
D风团和溃疡
E风团和皮疹
A8周
B16周
C20周
D24周
E36周
A变应原稀释液偏酸或偏碱
B患者有皮肤划痕症
C抗原不纯或被污染
D变应原抗原性浓度过高
E抗原注射过多
ACD4+Th1细胞
B免疫复合物
C补体
D中性粒细胞
EIgG、IgM
A新生儿溶血症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D输血反应
E甲状腺功能亢进
A中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巨噬细胞
DB细胞
E肥大细胞
A属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B是机体针对变应原的初次免疫应答反应
C和免疫反应发生的机制是不同的
D是由免疫反应引起的机体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紊乱的病理过程
E是机体体液免疫应答过程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Ⅴ型超敏反应
A免疫电泳
B双向免疫扩散
C单向免疫扩散
DELISA试验
E以上都不是
A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BT细胞
C呼吸道平滑肌细胞
D消化道平滑肌细胞
E单核细胞
A高危人群的筛查
B肿瘤的辅助诊断
C肿瘤治疗效果的评价
D肿瘤复发的监测和预后判断
E以上均正确
A是一种溶酶体碱性水解酶
B对小肝癌患者,其阳性率显著高于AFP,两者联合检测有较好的互补作用
C妊娠期间,AFU不会升高
D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AFU没有任何变化
E可替代AFP辅助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A补体的溶细胞效应
B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C抗体的免疫调理作用
D抗体封闭肿瘤细胞表面某些受体
E以上均正确
A分化抗原
B过度表达的抗原
C胚胎抗原
D细胞突变产生的独特型抗原
E肿瘤相关性抗原
A自身移植
B同系移植
C同种移植
D异种移植
E胚胎组织移植
A免疫防御过高
B免疫监视低下
C免疫自稳失调
D免疫耐受增强
E免疫防御低下
APSA
BCEA
CSCC
DCA125
ECA19-9
A介导的抗体是IgM、IgG
B介导的抗体包括IgE
C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
D肥大细胞脱颗粒
E无中性粒细胞浸润
A血清AS01200IU/ml
B血清肌酐18μmol/L
C血清BUN13.8mmol/L
D血清补体C水平显著下降
E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显著增高
AIgA
BIgG
CIgM
DIgD
EIgE
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B急性支气管炎
C支气管哮喘
D支气管内膜结核
E喘息性支气管炎
A抗体的非特异性交叉反应性
B增浊剂浓度过低
C反应时间不合适
D仪器故障
E抗原过剩
A多抗血清(R型)
B高分子物质增浊剂
C20%聚乙二醇
D浑浊样品澄清剂
E校正品
A一过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B持续性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C多发性骨髓瘤
D冷球蛋白血症
E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A标记第一抗体
B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
C标记第二抗体
D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
E标记游离的抗原或抗体
AIL-4
BIL-5
CIL-6
DIL-8
EIL-12
AIL-4
BIL-5
CIL-6
DIL-8
EIL-12
A抗核RNP抗体
B抗Sm抗体
C抗Jo-1抗体
D抗SSA/Ro抗体
E抗Scl-70抗体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多发性肌炎
C混合结缔组织病
D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
E干燥综合征
A均质型
B斑点型
C核膜型
D核仁型
E以上均不正确
A均质型
B斑点型
C核膜型
D核仁型
E以上均不正确
A慢性活动性肝炎
B抗磷脂综合征
C重症肌无力
D原发性小血管炎
E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disease)
A慢性活动性肝炎
B抗磷脂综合征
C重症肌无力
D原发性小血管炎
E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disease)
A抗线粒体抗体
B抗SS-A、SS-B抗体
C抗Scl-70
D抗核糖核蛋白抗体(抗RNP抗体)
E抗组蛋白抗体
AIgE和IgG4,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BIgG、IgM和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CIgA、IgM和IgG,补体,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D致敏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因子
EIgG和IgM,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
A由IgE抗体介导
B单核细胞增高
C以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
DT细胞与抗原结合后导致的炎症反应
E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
ACoombs试验
B结核菌素皮试
C挑刺试验
D特异性IgG抗体测定
E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均正确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均正确
A激肽
B血小板活化因子
C白三烯
D前列腺素
E组胺
A激肽
B血小板活化因子
C白三烯
D前列腺素
E组胺
A组胺
B花粉
CRh血型抗原
D自身变性的IgG
E油漆
A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B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C迟发型超敏反应
D速发型超敏反应
EⅥ型超敏反应
A准确度
B阳性预检值
C阴性预检值
D阳性似然比
E阴性似然比
A一级标准品
B二级标准品
C三级标准品
D四级标准品
E五级标准品
A敏感度
B特异度
C准确度
D预检值
E似然比
A系统误差
B随机误差
C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D偶然误差
E以上都不是
A吖啶酯
B碱性磷酸酶
C三联吡啶钌
D邻苯二胺
E磷酸酯
A吖啶酯
B碱性磷酸酶
C三联吡啶钌
D邻苯二胺
E磷酸酯
ACPi-CH50
BAP-CH50
C补体结合试验
D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EB因子
ACPi-CH50
BAP-CH50
C补体结合试验
D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EB因子
Aα球蛋白
Bβ球蛋白
Cγ球蛋白
Dδ球蛋白
Eε球蛋白
A经典途径
B替代途径
C共同通路
DMBL途径
E外源途径
A补体含量
BC4活性
CC3活性
D总补体活性
EC2活性
AIgG
BIgD
CIgM
DIgE
EIgA
AIgA
BIgD
CIgM
DIgG
EIgE
ASPI≤0.1
BSPI≥0.1
CSPI≤0.5
DSPI≤0.2
ESPI≥0.2
A血清蛋白区带电泳技术检测
B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C免疫电泳
D免疫固定电泳
E投射免疫比浊法
A血清蛋白区带电泳技术检测
B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C免疫电泳
D免疫固定电泳
E投射免疫比浊法
A分选速度
B分选纯度
C分选收获率
D分选得率
E分选准确率
ATCR、CD3
BCD19、CD20、CD21、CD22
CHLA-B27
DCD4+T和CD8+T淋巴细胞
EMDR
ATCR、CD3
BCD19、CD20、CD21、CD22
CHLA-B27
DCD4+T和CD8+T淋巴细胞
EMDR
AIL-1
BEPO
CIFN-γ
DGM-CSF
ETNF
AIL-2
BIL-3
CIL-6
DCSF
EIFN
AMTT比色法
B放射性核素掺入法
C抗病毒活性测定法
D细胞毒活性测定法
E趋化活性测定法
A溶血空斑形成试验
B硝酸四氮唑蓝还原试验
C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D炭粒廓清试验
E酶释放试验
A冰冻切片
B石蜡切片
C振动切片
D塑料切片
E包埋切片
A冰冻切片
B石蜡切片
C振动切片
D塑料切片
E包埋切片
ACD3
BCD19
CCD16
DCD14
ECD83
A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B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测定
CE花环试验
DPH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E溶血空斑试验
A冷冻切片
B冷冻切片和石蜡切片
C干片法
D直接推片
E石蜡切片
A免疫层析试验
B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C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
D放射免疫沉淀试验
E免疫印迹法
A生物素酰肼
BN-羟基丁二酰亚胺酯
C荧光素
D光生物素
E3-(N-马来酰亚胺-丙酰)-生物胞素
ALAB
BABC
CBAB
D直接法BAS
E间接法BAS
ALAB
BABC
CBAB
D直接法BAS
E间接法BAS
A三联吡啶钌
B碱性磷酸酶
C三丙胺
D鲁米诺
E吖啶酯
A竞争法测体
B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
C捕获法
D竞争法测抗原
E间接法
A邻苯二胺(OPD)
B过氧乙酸
C四甲基联苯胺(TMB)
D对-硝基苯磷酸酯
E4-甲基伞酮基-R-D半乳糖苷(4-MUU)
A直接法
B间接法
C夹心法
D补体结合法
E双标记法
A直接法
B间接法
C夹心法
D补体结合法
E双标记法
A抗原-抗体复合物
B相应抗体
C抗原
D抗免疫球蛋白抗体
E抗C3抗体
A竞争抑制
B非竞争结合
C针对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较低
D针对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较强
E与两种抗体无关
A核素标记抗原
B核素标记抗体
C限量
D等量
E过量
Aγ计数器
B离心机
C比色仪
D气相色层分析仪
E荧光显微镜
A两条沉淀线相交叉
B两条沉淀线相切
C两条弧线不连接
D无沉淀线
E两条沉淀线平行
A琼脂糖
B琼脂糖珠4B
C聚乙二醇
D硫酸铵
E聚丙烯酰胺
A协同凝集试验
B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C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D正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E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A协同凝集试验
B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C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D正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E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A免疫比浊法
B试管凝集法(肥达试验)
C间接胶乳凝集试验
D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E玻片凝集法
A玻片凝集法
B试管凝集法(肥达试验)
C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D碳素凝集试验
E免疫比浊法
A抗体融合蛋白
B双特异性抗体
C人源化抗体
D抗体库技术
E小分子抗体
A淋巴细胞
B小鼠脾细胞
C小鼠骨髓细胞
D小鼠骨髓瘤细胞
E杂交细胞
A盐析沉淀法
B有机溶剂沉淀法
C凝胶过滤
D离子交换层析
E亲和层析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胃蛋白酶
C胰蛋白酶
D木瓜蛋白酶
Eβ-内酰胺酶
A多点注射
B静脉注射
C皮内接种
D淋巴结内微量注射法
E肌内注射
A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洗净
B集菌后处理
C0.3%~0.5%甲醛处理
D加温100℃2~2.5h去除鞭毛抗原
E杀菌后再加0.5%~1.0%氯化钙溶液等
A后带
B等价带
C前带
D前带或后带
E前带和等价带
A沉淀反应
B凝集反应
C补体参与的反应
D中和反应
E溶血反应
A免疫防御
B免疫防御反应过高
C免疫自稳功能失调
D免疫监视功能失调
E免疫自稳
A二硝基苯酚
BBSA
C脂多糖
D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EABO血型物质
A构象决定基
B隐蔽性决定基
C功能性决定基
D半抗原决定基
E顺序决定基
A构象决定基
B隐蔽性决定基
C功能性决定基
D半抗原决定基
E顺序决定基
AIgE
BIgM
CIgD
DsIgA
EIgG
A膜结合补体调节分子
B可溶性补体调节分子
C经典途径C3转化酶
D旁路途径C5转化酶
E膜攻击复合物
A胸腺
B骨髓
C扁桃体
D脾脏
E淋巴结
AIgG
BIgM
CIgD
DIgE
EIgA
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K细胞
ELAK细胞
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K细胞
ELAK细胞
AIgM
BIgG
CIgA
DIgD
EIgE
AB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红细胞
DT细胞
ENK细胞
A循环抗原检测
B肥达反应
C环卵沉淀反应
D全血干扰素测定
E抗链球菌溶血素“O”
A循环抗原检测
B肥达反应
C环卵沉淀反应
D全血干扰素测定
E抗链球菌溶血素“O”
ATc
BTs
CTh
DNK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ATc
BTs
CTh
DNK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A胚胎抗原类肿瘤标志物
B糖链抗原类肿瘤标志物
C酶类肿瘤标志物
D激素类肿瘤标志物
E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
AAFP
BCEA
CPSA
DCA125
ECA15-3
A选择性IgA缺陷病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
C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D慢性肉芽肿病
E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A选择性IgA缺陷病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
C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D慢性肉芽肿病
E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A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
B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
C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
D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
E获得性免疫缺陷
A与遗传无关
B与性别相关
C效果好
D效果差
E与后天无关
A血清蛋白区带电泳
B免疫电泳
C免疫固定电泳
D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测定
E尿本周蛋白检测
A仅限于TD抗原
B仅限于TI抗原
CTI抗原和TD抗原都可以
DTI抗原和TD抗原都不行
E以上都不是
A食物过敏
BGVH反应
C严重免疫缺陷
D皮肤肿瘤
E血清病
A糖蛋白
B脂蛋白
C铁蛋白
D载脂蛋白
E转铁蛋白
A分子生物学技术
B浆细胞的分化特点
C增殖细胞的形态
D增殖细胞的表面标志
E临床的表现
A10^-21
B10^-10
C10^-31
D10^-20
E10^-11
A属于酶免疫测定范畴
B整个反应无需固相载体参加,完全液态化
C酶标记抗原或抗体结合稳定
D酶催化发光剂发出的光稳定,持续时间长
E最后一步将底物改为发光剂和测定的仪器为光信号检测仪
A2个
B4个
C1个
D3个
E5个
A抗体
B检测抗原
C沉淀剂
D标准抗原
E待测样品
ACD3-CD16+CD56+
BCD3+CD16+CD56-
CCD3-CD16-CD56+
DCD3+CD16+CD56+
ECD3-CD16-CD56-
A促进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
B具有趋化活性的细胞因子
CTNF
D各种细胞因子
EIFN
A细胞变大
B胞质出现颗粒
C染色质疏松
D胞质增多
E核仁明显
A540~560nm
B510~550nm
C510~520nm
D490~510nm
E520~540hm
AELISA
B荧光免疫技术
C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D放射免疫技术
E固相膜免疫测定
A意大利的Pareto
B美国的Whitehead
Cshewhart
D美国的levey
E以上都不是
A再次移植
B真菌感染
C妊娠
D多次输血
E长期血液透析
AM蛋白在电泳场上,根据移动位置可以判定不同的类别
BM蛋白是常见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的一个标志
CM蛋白在免疫固定电泳中也可能出现假阳性
DM蛋白还应区分其不同类、不同型或亚类和亚型
EM蛋白指一类理化性质均一,且无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A抗核小体抗体
B抗DNA抗体
C抗ENA抗体
D抗DNP抗体
E抗Sm抗体
A判断结果是在抗原抗体反应的不同阶段
B参与反应介质中电解质的浓度不同
C间接凝集反应敏感性比直接凝集反应敏感性高
D前者采用颗粒性抗原,后者是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载体颗粒上
E参与反应介质中的电解质不同
A瘤细胞-瘤细胞
B单倍体细胞
C细胞多聚体
D脾细胞-瘤细胞
E脾细胞-脾细胞
A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
B理化复杂性与特异性
C抗原性与异物性
D异物性和特异性
E异物性和免疫反应性
AIgM和IgE
BIgD和IgM
CIgG和IgE
D1gG和IgM
EIgA和IgE
A浆细胞
B晚期祖B细胞
C不成熟B细胞
D早期祖B细胞
E成熟B细胞
A595~600nm
B490~495nm
C520~530nm
D365~435nm
E410~650nm
A2
B3
C4
D5
E1
ABAB
BABC
CBRAB
DBA
ELAB
A鲁米诺
B吖啶酯
C碱性磷酸酶
D三丙胺
E三联吡啶钌
A大量吸烟
B妊娠末期
CSLE
D中毒性骨髓疾病
E肾病综合征
AIL-4
BIL-12
CIL-2
DIL-3
EIL-5
A单核细胞
BB细胞
C淋巴细胞
DPBMC中混入的杂质细胞
ET细胞
A用于穿流法的膜一般选择5~10μm的孔径
B用于横流法的膜一般选择0.4μm的孔径
C膜的孔径大,流速快
D对蛋白质的结合力要求不高
E膜的均一性不作要求
A抗CMV-IgM
B抗CMV-IgG
C抗CMV-IgA
DCMV-IgA抗原
ECMV-IgG抗原
AHRP
BALP
CAHPPD
DPR3
Eβ-Gal
A37℃
B室温避光
C4℃
D0℃
E-20℃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AIL-12
BIL-1
CIL-3
DIL-4
EIL-2
A脾巨噬细胞
B小鼠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
C尘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淋巴细胞
A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
B酶作用的底物
C固相的抗原或抗体
D终止剂
E戊二醛交联剂
AFITC
BRB200
CTRITC
DR-RE
E镧系螯合物
A细胞毒性抗体直接引起靶细胞溶解
B补体活化导致细胞或组织损伤的机制
C组胺的释放在早期起重要作用
D中性粒细胞杀伤作用导致组织损伤
ETc细胞参与反应而导致细胞被杀伤
A抗原抗体比例和抗体的质量
B增浊剂的使用
C伪浊度
D入射光光源和波长
E以上均是
A50%溶血
B100%溶血
C50%不溶血
D100%不溶血
E以上均不正确
AIgM
BIgG
C分泌型IgA
DIgE
EM蛋白
AEPO
BTNF
CCSF
DIFN
EIL-2
ACA15-3
B鳞状细胞癌抗原
CCEA
DCA125
ECA19-9
A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导致免疫功能障碍
B即免疫耐受
C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发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应答
D机体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E由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所引起
ANK细胞
BTh1细胞
CTc细胞
D浆细胞
EB细胞
A正常个体中不可能检出自身抗体
B检出自身抗体即意味着发生了自身免疫病
C非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也可检出自身抗体
D正常人到老年期,自身抗体的检出率明显降低
E自身抗体可通过Ⅰ型免疫损伤机理而致病
AIL-2
BTNF
CIFN
DIL-1
ECSF
A美蓝染色
B伊红染色
C台盼蓝染色
D抗酸染色
E革兰氏染色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A间接法
B直接法
C夹心法
D补体结合法
E双标记法
A肥大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吞噬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中性粒细胞
A340nm
B450nm
C500nm
D630nm
E360nm
A血清中补体各组分含量差距较大,其中C3含量最高
B全部属于β球蛋白
C性质不稳定
D大多数为糖蛋白
E正常血清中补体各组分含量相差较大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ACD19
BCD40
CCD80/CD86
DCD79a/CD79b
ECD154(CD40L)
A抗原
B抗体
C自身抗体
D补体
E变态反应性抗体
A有限稀释法
B显微操作法
C荧光激活细胞分选仪
D软琼脂平板法
E动物体内诱生法
A必须与载体结合后才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B既无免疫原性,又无免疫反应性
C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可与相应抗体发生反应
D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A0.70%NaCl
B0.75%NaCl
C0.80%NaCl
D0.85%NaCl
E0.90%NaCl
A协同凝集反应
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C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D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E直接凝集反应
A皮下多点注射
B静脉注射
C肌内注射
D腹腔内或皮内多点注射
E淋巴结注射
A简单半抗原
B复合抗原
C阻断抗原
D完全抗原
E封闭抗原
A抗原与抗体结合受MC限制
B补体激活受MHC限制
CNK细胞杀伤靶细胞受MHC限制
D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受MHC限制
EIgG调理吞噬细胞杀伤靶细胞受MHC限制
A280nm
B405nm
C450nm
D492nm
E630nm
A反复冻融法
B超声破碎法
C自溶或酶处理法
D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E以上全是
AIg仅在细胞外发挥效应
B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C不需APC参与
D需有抗原刺激
E浆细胞合成并分泌Ig
AHLA-Ⅰ区
BHLA-B区
CHLA-Ⅱ区
DHLA-Ⅲ区
EHLA-DR区
A9%
B8%
C显著降低
D明显升高
E10%
A胶体金
B胶体铁
CHRP
D硝酸银
E碱性磷酸酶
A低速离心法
B选择性沉淀法
C凝胶过滤法
D离子交换层析法
E亲和层析法
A需要与产生淋巴因子的吞噬细胞相互作用
B需要识别辅助细胞表达的MHC-Ⅱ类分子相连的抗原
C加工处理的抗原由非巨噬细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D对多糖类抗原的应答是必需的
E不是B细胞应答的结果
A病毒感染细胞与Th细胞
B病毒感染细胞与Tc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和TH细胞
D肿瘤细胞与TH细胞
E肿瘤细胞和Tc细胞
A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T和B淋巴细胞
D肥大细胞
ENK细胞
A脂多糖
B蛋白质或多肽
C溶酶体酶
D黏蛋白
E糖蛋白
A淋巴结
B淋巴结和脾脏
C胸腺
D骨髓和胸腺
E脾
A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
BIgM出现较晚
C抗体为高亲和力抗体
D抗体含量比再次应答高
E抗体的产生持续时间较长
A静脉注射胰岛素建立全身免疫耐受
B应用IFN-γ
C口服胰岛素刺激局部黏膜特异免疫
D使用自身抗原肽拮抗剂
EB7转基因
A测定结果与生物活性不一定成正比
B测定结果与所用的抗体来源和亲和性有很大的关系
C敏感性相对较低
D若标本中有存在细胞因子的可溶性受体,可能会影响特异性抗体对细胞因子的结合
E以上说法均正确
A杀伤细胞
B效应细胞
C浆细胞
D分泌细胞
E抗原递呈细胞
A切除胸腺
B切除脾脏
C增加MHC表达
D静脉注射同种异型抗原
E注射促有丝分裂原和免疫原
ACD3
BCD19
CCD16
DCD14
ECD83
AIgA
BIgG
CIgE
DIgM
EIgD
A该抗体属于IgM
B该抗体可被含有Forssman抗原组织吸收
C该抗体与正常人血清中Forssman抗体不同
D该抗体在起病后第1~2周出现,高峰为2~3周
E该抗体持续时间为3~6个月
A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不被(或不完全被)Forssman抗原吸收,可被牛红细胞吸收
B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不被(或不完全被)Forssman抗原吸收,亦不被牛红细胞吸收
C血清上绵羊红细胞凝集可被Forssman抗原吸收,也可被牛红细胞吸收
D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可被Forssman抗原吸收,不被牛红细胞吸收
E以上都不是
ACA153(糖类抗原)和CA549
BCEA
CCA50
DAFP
EhCG
A25%
B15%
C10%
D20%
E50%
A1~2
B3~4
C5~6
D6~7
E7~8
ACA153
BCA125
CCA724
DSA
ECA199
ACEA
BVMA
CNSE
DβM
EAFP
A弓形虫
B巨细胞病毒
C风疹病毒
D单纯疱疹病毒
EEB病毒
A杂交瘤可在体外"永久"存活并传代,只要不发生基因突变就可以不断地生产高特异性、高均一性的抗体
B抗体阳性杂交瘤细胞株非常稳定,可在任何时候制备单克隆抗体
C适用于以标记抗体为特点的免疫学分析方法
D可用于体内的放射免疫显像和免疫导向治疗
E可以用相对不纯的抗原,获得大量高度特异的、均一的抗体
A链球菌培养
B涂片染色镜检
C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D抗链球菌溶血素“S”试验
E抗链球菌M蛋白试验
A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B与抗癌药物结合可制成“生物导弹”
C体外培养B淋巴细胞可大量分泌单克隆抗体
D由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的杂交瘤细胞分泌
E生物活性专一
A超敏反应
B炎症
C移植排斥
D自身免疫性疾病
E肿瘤
A免疫防御
B免疫耐受
C免疫监视
D免疫稳定
E免疫清除
AEIA和RIA
B酶学方法
C电泳法
D化学法加酶学方法
E化学法
ACD4+T细胞减少
B机会感染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CCD4+/CD8+比例下降
D抗原递呈细胞功能降低
ECD8+细胞减少
A胚胎胸腺移植
B骨髓或胚肝移植
C丙种球蛋白替代疗法
D新鲜血浆输注
E同种致敏淋巴细胞过继性转移疗法
A选择性T细胞缺乏,CD4/CD8比值下降
B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减弱或丧失
C血清IgA升高
D补体降低
E以上都不对
A抗体免疫缺陷
B细胞免疫缺陷
C联合免疫缺陷
D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E补体活化缺陷
A恶性肿瘤
B感染
C代谢性疾病
D营养不良
E遗传因素
A一般无助于区分良性与恶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B可以肯定或排除多发性骨髓瘤
C可以了解治疗效果
D不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E以上都不对
A4℃
B10℃
C0℃
D0℃以下
E20℃
A冷凝集素
B嗜异性凝集蛋白
C在4℃自发沉淀,37℃又自发溶解的特殊蛋白
D本周蛋白
E淀粉样复性蛋白
A严重溶血的标本
B高免疫球蛋白的血标本
C冷球蛋白血症的标本
D尿毒症患者的血标本
E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标本
A血小板活化因子
B白三烯
C组胺
D前列腺素
E激肽原酶
AGraves病
B花粉症
C血清病
D传染性超敏反应
EArthus反应
AGraves病
B花粉症
C血清病
D传染性超敏反应
EArthus反应
A慢性丙型肝炎
B急性乙型、丙型肝炎
C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
D急性丙型肝炎,既往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E急性乙型肝炎
A类风湿因子
B异嗜性抗体
C自身抗体
D标本溶血
E溶菌酶
A标本溶血
B标本被细菌污染
C标本贮存时间过长
D冷冻保存标本反复冻融
E交叉反应物质
A准确度
B精密度
C偏倚
D标准差
E标准误
A混浊标本
B抗体效价高
C增浊剂PEG浓度过高
D抗血清细菌污染
E缓冲液离子强度太高
ARayleigh散射
BDebye散射
CMile散射
DBell散射
E以上均不正确
A异硫氰酸基罗丹明X
B异硫氰酸荧光素
C藻红蛋白
D得州红
E藻红蛋白花青苷5、藻红蛋白花青苷7(Pecy7)
A被测定抗原量过高,应稀释重测
B第一次速率峰值信号是由全部的待测抗原产生
C第一次速率峰值信号不是由部分的待测抗原产生
D被测定抗原量太低,应取上一个稀释浓度
E以上均不对
A第二次检测的信号值
B第一次检测的信号值加上第二次检测的信号值
C第一次检测的信号值
D第二次检测的信号值减去第一次检测的信号值
E以上均不对
A受体与配体之间的结合
B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C凝集反应
D沉淀反应
E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A仅能用于抗原的检测
B不出现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C仅有两个系统参与反应
D出现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E只用于可溶性抗原的测定
A常用于替代途径各成分的测定
B抗原为SRBC
C实验中有一组补体系统参与反应
D不是以50%溶血作为指示终点
E检测补体的蛋白含量
A经典途径
BMBL途径
C旁路途径
D旁路途径和MBL途径
E经典途径和MBL途径
AC1
BC3
CC2
DC4
EC5
A苯胺
B对氨基苯甲酸
C间位对氨基苯磺酸
D邻位对氨基苯甲酸
E间位氨基苯甲酸
A多聚核苷酸
B福氏不完全佐剂
C福氏完全佐剂
D百日咳杆菌
E外毒素
A同种异型排斥
B共显性
C同种型排斥
D具有更多的N-插入
E高频率体细胞突变
A1个B细胞的BCR和分泌的抗体特异性不同
B二者编码的基因相同
C不具有类别转换
D基因重排发生于免疫应答阶段
E二者可变区不同
A有吞噬功能
B由T细胞分化而来
C是产生抗体的效应细胞
D属于嗜酸性粒细胞
E与肥大细胞有共性
ATNF-B
BIL-1
C补体
DIL-12
EFcR
A放射免疫分析法
B乳胶颗粒免疫比浊分析法
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D单向免疫扩散技术
E免疫固定电泳
AIgA
BIgG
CIgD
DIgM
EIgE
AFCM:流式细胞术
BFS:前向散射光
CSS:侧向散射光
DFL:反映颗粒的内部结构复杂程度
ECBA:流式微球阵列技术
A5%
B10%
C15%
D20%
E30%
AFITC
B亚甲蓝
C德州红
D藻胆蛋白类
E能量传递复合染料
A分选速度
B分选纯度
C分选收获率
D分选得率
E以上均是
A介导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
B介导同型细胞间的粘附
C介导免疫细胞的相互识别
D介导细胞与ECM的粘附
E介导炎症细胞渗出过程
A不受非特异荧光的干扰
B可同时用于多种粘附因子的测定
C有放射性污物的处理问题
D无放射性污物的处理问题
E有较好的测定灵敏度
AIL-8
BIL-1
CIL-3
DIL-4
EIL-2
ACD23
BCD64
CCD89
DCD32
ECD16
A特定疾病的确诊
B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
C临床疾病的治疗
D临床疾病的预防
E特定疾病的辅助指标
A3H-TdR掺入法
BMTT比色法
CcAMP法
D抗病毒活性法
EAPT法
A其配体是CD58(LFA-3)
B主要分布在Th细胞上
C分布于所有的T细胞上
D能传递TCR识别抗原的信号
E以上均不正确
A靶细胞杀伤法
B重组细胞因子法
C细胞增殖法
D细胞病变抑制法
E细胞因子诱导的产物分析法
AMTT
BIFN-α
CTNF
D3H-TdR
EIFN-β
A抗体致敏细胞花环法
B免疫细胞化学法
C免疫荧光法
D流式细胞分析法
EELISA
A葡萄糖
B聚乙二醇
C植物血凝素
D二甲亚砜
E石蜡
A对细胞无毒
B基本等渗
C不溶于血浆及分离物质
D有特定的比重
E以上均是
AIL-2
BIL-4
CIL-5
DIL-6
EIL-10
A免疫防御
B免疫耐受
C免疫监视
D免疫自稳
E免疫清除
ARPR
BUSR
CTRUST
DFTA-ABS
EVDRL
A抗原澄清
B抗体澄清
C抗原和抗体都必须澄清
D对抗原和抗体没有特别要求
E抗原比重大于抗血清
ACD3+CD4+CD8-
BCD3+CD4+CD8+
CCD3+CD4-CD8-
DCD3+CD4-CD8+
ECD3-CD4+CD8-
A密度梯度离心
B流式细胞术
C亲和板结合分离法
D水平离心
E免疫磁珠
AFab
BFv
CSCFv
DFc
EVH
ATD细胞
BTh细胞
CTc细胞
DNK细胞
ETs细胞
A补体受体
B膜表面免疫球蛋白分子(SmIg)
C丝裂原受体
DFc受体
ESRBC受体
A10%~30%
B70%~90%
C50%~70%
D60%~80%
E30%~50%
ANK细胞
BT细胞、B细胞和APC
C单核细胞
D吞噬细胞
E淋巴细胞
A树突状细胞
B记忆T细胞
C单核细胞
D巨噬细胞
EB细胞
A刺激细胞增殖
B维持细胞生长
C保持细胞活性
D抑制细胞生长
E以上均不对
APercoll分层液法
BFicoll分层液法
C亲合板结合分离法
DE花环分离法
E尼龙毛柱分离法
A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APOT)
B流式细胞分析法
CELISA
DRIA法
E免疫印迹法
A免疫荧光方法
B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方法
C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D流式细胞仪
E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方法
A原位PCR
BPCR-RFLP
CPCR-测序
DPCR-SSCP
E荧光PCR
A固定干燥后,最好即刻染色镜检
B可干燥情况下4℃包存
C固定后一般可保存一个月以上
D某些抗原性易丧失的标本需要在-20℃以下保存
E以上都对
A可对细胞内部的光学断层扫描成像
B不能观察活细胞
C对样品进行立体动态观察
D具备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的功能
E可以进行细胞内离子测定
A颗粒稳定,均匀地分散悬浮在液体中
B电解质可使胶体金沉淀
C较大颗粒的胶体金是橙黄色
D蛋白质有保护胶体金稳定性作用
E颗粒越小,其吸收波长越短
A辣根过氧化物酶
B硝酸银
C胶体金
D铁蛋白
ESPA
A免疫层析试验
B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C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
D放射免疫沉淀试验
E免疫印迹法
A孔径
B流速
C蛋白质结合力
D均一性
E以上均是
ANC膜吸附蛋白力强,微量抗原吸附完全,灵敏度高
B试剂用量较少
C操作简单,实验及结果判读不需特殊设备
D吸附抗原(抗体)或已有结果的NC膜可长期保存,不影响其活性
E以上均是
A醋酸纤维素膜
B硝酸纤维素膜
C玻璃纤维素膜
D尼龙膜
E聚偏氟乙烯膜
A免疫层析试验
B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C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
D放射免疫沉淀试验
E免疫印迹法
ABNHS和BHZ
B生物素酰肼(BHZ)和肼化生物胞素(BGHZ)
C光生物素
D3-(N-马来酰亚胺-丙酰)-生物胞素(MPB)
E生物素脱氧核苷三磷酸
AN-羟基丁二酰亚胺酯(BNHS)
B生物素酰肼(BHZ)和肼化生物胞素(BGHZ)
C光生物素
D3-(N-马来酰亚胺-丙酰)-生物胞素(MPB)
E生物素脱氧核苷三磷酸
A球蛋白
B铜蓝蛋白
C白蛋白
D血红蛋白
EC反应蛋白
A6μg/ml
B4μg/ml
C10μg/ml
D8μg/ml
E2μg/ml
A固相抗原-抗体-酶标二抗
B固相抗体-抗原-酶标抗体
C固相二抗-IgM抗原-酶标抗体
D固相抗体-酶标抗原
E固相抗体-抗原-抗体-酶标抗体
A抗原特性
B抗体特性
C酶的稳定性
D载体的特性
E抗原抗体反应后是否需要分离结合的和游离的酶标记物
A酶活性高
B具有可与抗原、抗体结合的基团
C具有可与生物素、亲合素结合的基团
D酶催化底物后的成色信号易判断
E纯度及比活性高
A双抗体夹心法
B间接法
C一步法
D竞争法
E捕获法
A10^6
B10^8
C10^5
D10^9
E10^7
AAKP
BACP
CALT
DHRP
ELDH
A具有化学上的活性基团能与蛋白稳定结合
B性质稳定不影响抗体活性
C荧光效率高,荧光与背景组织色泽对比鲜明
D与蛋白质结合的方法简便迅速
E与蛋白质的结合物稳定
A1.0
B1.5
C2.0
D2.4
E3.6
A应用过量标记抗体
B应用过量标记抗原
C有分离步骤
D无分离步骤
E应用放射标记物
A灵敏度高
B特异性高
C重复性好
D样品及试剂用量小
E不易造成污染
A待测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形成的结合物
B待测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C标记物在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信号
D直接测定样品中抗原的含量
E直接测定样品中抗体的含量
A用放射性核素对免疫反应进行标记
B标记技术与免疫技术的结合
C高灵敏性与高特异性的有机结合
D免疫反应的生物放大作用
E核素只能标记抗体
A分辨率强
B敏感度高
C操作周期短
D结果易于分析
E以上均是
A检测体系抗原保持过量
B检测体系抗体保持过量
C充分稀释待检样本
D具有足够强的发射光
E具有足够强的照射光
A抗原带正电
B抗体带正电
C电离作用
D电渗作用
E布朗力作用
A抗体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
B抗原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
C补体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
D免疫复合物混入琼脂糖凝胶内
E免疫标记物混入琼脂糖凝胶内
AO型红细胞
BAB型红细胞
CA型红细胞
DB型红细胞
E绵羊红细胞
A前者是检测完全抗体,后者是检测不完全抗体
B前者是凝集反应,后者是沉淀反应
C两者判断结果的方法不同
D前者检测的是IgM型抗体,后者检测的是IgG型抗体
E前者是检测体内已致敏的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后者是检测游离在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
A红细胞溶解
B红细胞不溶解
C红细胞凝集
D红细胞不凝集
E乳胶颗粒不凝集
A红细胞边缘皱缩如花边状为阴性
B红细胞沉积于管底,周围有散在少量凝集为1+
C红细胞形成片层凝集,面积较小,边缘较松散为2+
D红细胞形成片层凝集,面积多于2+,为3+
E红细胞形成片层凝集,均匀布满孔底为4+
A抗人球蛋白试验
B嗜异性凝集试验
C外斐试验
D抗“O”试验
E冷凝集试验
A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IgM
B琼脂糖凝胶
C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IgG
D游离的IgM
E以上都不是
A定量检测前筛选试验
B血清学分型
C人类ABO血型鉴定
D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E菌种鉴定
A血清中的IgE型RF
B血清中的IgM型RF
C血清中的IgA型RF
D血清中的IgG型RF
E血清中的IgD型RF
A前者主要用于检测IgG型抗体,后者主要用于检测IgM型抗体
B前者是检测完全抗体的,而后者是检测不完全抗体的
C两者判断结果的方法不同
D前者主要用于检测IgG型抗体,后者主要用于检测IgE型抗体
E前者是检测在体内已致敏的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后者是检测游离在血清中不完全抗体的
A成纤维细胞
B腹腔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NK细胞
E肥大细胞
A末次免疫后5~7d
B末次免疫后15~20d
C末次免疫后20~30d
D末次免疫后3~5d
E末次免疫后10~15d
A次黄嘌呤
B叶酸
C氨基蝶呤
D胸腺嘧啶核苷
E聚乙二醇
AB细胞+骨髓瘤细胞+中性粒细胞
BB细胞+PEG+骨髓瘤细胞+小鼠腹腔细胞
C骨髓瘤细胞+T细胞+B细胞
DB细胞+PEG+骨髓瘤细胞+脾细胞
EB细胞+PEG+骨髓瘤细胞+中性粒细胞
A亲和层析法
B离子交换层析法
C电泳法
D凝胶过滤法
E盐析法
A载体结合法
B中和法
C物理吸附法
D交联法
E网络法
A离子交换
B分子筛作用
C利用大分子的生物学特异性来纯化该大分子物质
D吸附平衡
E分配平衡
A3~4天
B5~7天
C7~10天
D10~20天
E15~25天
A抗原抗体结合和盐析共同作用所致
B抗原抗体反应是单向反应
C从疏水胶体变为亲水胶体
D从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
E抗原抗体结合导致蛋白变性所致
A电解质
BpH
C适当振摇
D温度
E以上全是
A10~12
B6~9
C5~10
D3~4
E9~10
A应用蒸馏水灌注以清洗血液及有形成分
B121℃、15min灭菌
C甲醛固定5min
D新鲜或低温保存
E25℃保存
A4~6
B6~9
C6.2~7.4
D7.2~7.4
E8.2~9.4
A物质性质
B抗原表位
C化学结构
D生物活性
E分子量
A分子量大小
B化学结构
C决定簇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
D表位的数目
E结构的复杂性
A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
B抗体分子量较大
C抗原和抗体大小相近
D抗体为多聚体
E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A在已知阳性者中检测出阴性的百分率
B在已知阳性者中检测出真阳性的百分率
C在已知阴性者中检测出阴性的百分率
D在已知阴性者中检测出阳性的百分率
E以上均错
A直接凝集试验
B双向琼脂扩散
C单向琼脂扩散
D间接凝集试验
E间接凝集抑制实验
A免疫荧光法
B免疫酶标记法
C细胞毒试验
D放射免疫测定法
E补体结合试验
A第1抗体为羊抗人Ig
B第2抗体为人Ig
C第1抗体兔抗人Ig
D第1抗体为人Ig,第2抗体为羊抗人Ig
E第1抗体为人Ig,第2抗体为荧光或酶标记的羊/兔抗人Ig
AC1s
BC4b2b
CC3bBa
DC3bBbP
ED因子
A诱导潜伏期长
B最先产生IgM
C抗体滴度低
D维持时间短
E以上都对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以上都不是
A诱导潜伏期短
B抗体维持时间长
C抗体滴度高
D优势抗体为IgG
E以上都是
A不一定
B不产生
C同样产生
D微量产生
E以上都不是
A免疫防御过高
B免疫监视低下
C免疫自稳失调
D免疫耐受增强
E免疫防御低下
A产生和作用具有多向性
B合成和分泌是一种自我调控过程
C主要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D以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
E生物学效应强
AIgG2
BIgM
CIgG3
DIgG1
EIgA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AIgG
BIgM
CIgD
DIgE
EIgA
A白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
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
A有吞噬功能
B是产生抗体的细胞
C由T细胞分化而来
D与肥大细胞有共同特性
E与嗜碱性粒细胞类似
A吞噬异物是Mψ细胞惟一的功能
B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与补体无关
CB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是细胞膜上出现IgM分子
D在初次感染,IgG类抗体产生的最多
E抗细胞内寄生物的免疫与Tc有关
A抗体的特异性改变
BIgM抗体显著高于初次应答
CIgM和IgG抗体显著低于初次应答
D抗体的亲和力增强
EIgG抗体水平无明显增高
AMHC编码的产物
B抗原识别受体
C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D补体受体
ECD3分子
AB细胞
B树突状细胞
C吞噬细胞
D并指状细胞
E郎格汉斯细胞
A葡聚糖
B凝聚的IgA
C甘露聚糖
D细菌内毒素
E酵母多糖
AC1
BC2
CC4
DC5
EC3
AC3a和C25a合成过量
BC1抑制因子缺乏或功能缺陷
C常因吸入过敏原导致症状突然发生
D患者IgE水平过高
EC2、C4水平常在正常范围内
AC463b
BC3bBb
CC5678(9)
DC4b2b
EC4b2b3bn
A自身反应性B细胞多克隆活化
BFas/FasL表达异常
C禁忌细胞株突变
D多克隆刺激剂引起淋巴细胞旁路活化
E自身反应性T细胞被抑制
A质量保证
B室内质量控制
C室间质量控制
D室内质量评价
E室间质量评价
A荧光免疫分析
B酶联免疫分析
C流式细胞免疫分析
D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E放射免疫分析
A需要IL-2依赖细胞株
B颜色的深浅表示细胞代谢性的强弱
C可反映B淋巴细胞的功能
D反映T淋巴细胞的功能
E活的增殖细胞具有吸收MTT的能力
A异嗜性抗原
BHLA抗原系统
C血小板抗原
D血型抗原
E以上都不是
A用以对M蛋白鉴别
B用以对M蛋白定性
C用以对M蛋白选择
D用以对M蛋白定量
E用以对M蛋白定型
A遗传因素
B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C服用某些药物引起的自身组织抗原的改变
D隐蔽抗原的释放
E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
A会导致移植物的抗宿主反应
B会引起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C不应该尝试
D只可以在应用免疫抑制剂后进行
E应随后给予受者肾上腺素或抗组胺药物
A慢性排斥反应
B异种移植排斥反应
C移植器官的纤维化、退行性变
D急性排斥反应
E超急性排斥反应
A同胞供体肾
B异种供体肾
C父母亲的肾
D同种供体肾
E亲属供体肾
A临床有多种类型
B直接杀伤是机制之二
C急性排斥的病理变化是血管内凝血
D急性排斥是其中的一种
E机制之一是DTH
A免疫应答
B不具备特异性
C主要由B细胞介导
D不具备免疫记忆性
E同种异基因移植不会发生排斥反应
A提高抗体的特异性
B只能从Fab组建
C在小分子抗体的氨基端设计半胱氨酸残基
D特异性不同的两个小分子抗体连接
E特异性相同的两个小分子抗体连接
A琼脂粉
B聚丙烯酰胺
C硝酸纤维素
D多孔玻璃球
ESepharose4B
A异嗜性抗原可理解为异种抗原
B隐蔽抗原就是自身抗原
C异嗜性抗原就是类属抗原
D佐剂就是弗氏佐剂
ETI抗原只含B细胞表位
A细胞毒性T细胞
B辅助性T细胞
C抑制性T细胞
D记忆性T细胞
E自然杀伤细胞
AHLA-A
BHLA-DR
CHLA-DP
DHLA-C
EHLA-B
A50%溶血试验比100%溶血试验简单
B以50%溶血作为终点较。100%溶血作为终点更敏感
C以50%溶血作为终点较100%溶血作为终点可节约时间
D以50%溶血作为终点较100%溶血作为终点更为节省成本
E以上都不对
AELISA
B间接免疫荧光法
C免疫印迹法
D直接免疫荧光法
E免疫斑点法
A1型糖尿病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干燥综合征
D硬皮病
E类风湿性关节炎
A可见于正常人
B抗核抗体阳性即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C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D可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
E其效价与病情活动程度不一定平行
A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
E干燥综合征
A隐蔽抗原释放
B自身组织改变
C同种异型抗原诱导
D共同抗原诱导
E先天易感性
AA族溶血性链球菌的胞膜
B大肠埃希菌菌体抗原(O抗原)脂多糖
C大肠埃希菌菌体抗原86(O抗原86)
D支原体
EA族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溶血素
AWestemBlot
B间接免疫荧光法,以小鼠肝印片为细胞基质来提供抗原的来源
CELISA
D间接免疫荧光法,以Hep-2细胞为细胞基质片来提供抗原的来源
E以上均不是
A同种异型抗原
B共同抗原
C变性自身抗原
D外来抗原
E可溶性抗原
A发生慢,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B有抗体和补体参与
C有效应T细胞及单核细胞参与
D与IL-2等细胞因子及颗粒酶等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E局部损害是以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AB细胞
B肥大细胞
CCD4+T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AArthus反应
B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类风湿关节炎
E系统性红斑狼疮
AIgM
BIgA
CIgG
DIgE
EIgD
A食用烹调好的这种食物
B避免吃这种食物
C进行过敏反应试验
D脱敏
E食用后,服用抗过敏药
AC3b,C4b
BC2a,C5a
CC3a,C5a
DC3a,C2b
EC1q,C1s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Ⅰ、Ⅱ型超敏反应
AAFP对肝癌
BMARA对鼻咽癌
CPSA对前列腺癌
DHCG对绒毛膜细胞癌
EB-J蛋白对多发性骨髓瘤
A蛋白质
B单糖
C激素
D酶(同工酶)
E多胺
A理化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
B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C肿瘤特异性抗原
D自发性肿瘤抗原
E正常细胞成分的异常表达
A基因突变、细胞癌变过程使原本不表达的某些基因被激活
B抗原合成过程的某些环节发生异常
C胚胎时期抗原或分化抗原的异常、异位表达
D外源性基因(如病毒基因)的表达
E以上说法均正确
A急性前列腺炎
B慢性前列腺炎
C前列腺癌
D良性前列腺增生
E前列腺结核
A握手
B拥抱
C共同进餐
D共用刮胡刀
E共用洗手间
ACD4+↓、CD4+/CD8+T↓
BCD4+↑、CD4+/CD8+T↑
CCD8+↓、CD4+/CD8+T↓
DCD8+↑、CD4+/CD8+T↑
ECD4+正常、CD4+/CD8+T↓
AELISA法
B免疫扩散法
C免疫比浊法
D免疫印迹法
E化学发光法
A链球菌磷壁酸
B链球菌肽聚糖
C链球菌荚膜
D链球菌胞壁F蛋白
E链球菌胞壁M蛋白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A群链球菌
CB群链球菌
D肺炎链球菌
E肠球菌
AASO
B血沉
C肾功能检查
D补体C测定
E抗核抗体测定
A肾病综合征
B肾结核
C急性肾小球肾炎
D慢性肾炎
E尿路感染
A血涂片检查疟原虫
B痰涂片找抗酸杆菌
C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
D肝活检
E肾活检
A液流系统
B光路系统
C抗原抗体系统
D信号测量
E细胞分选
A叠氮钠
B邻苯二胺
C联苯胺
D硫酸胺
E过碘酸钠
A聚苯乙烯
B尼龙网
C三聚氧胺
D硝酸纤维膜
E醋酸纤维膜
A免疫复合物
B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
C酶与免疫复合物的结合
D酶标记抗原或抗体
E酶与底的结合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多发性肌炎
C混合结缔组织病
D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
E干燥综合征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多发性肌炎
C混合结缔组织病
D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
E干燥综合征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多发性肌炎
C混合结缔组织病
D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
E干燥综合征
A均质型
B斑点型
C核膜型
D核仁型
E以上均不正确
A慢性活动性肝炎
B抗磷脂综合征
C重症肌无力
D原发性小血管炎
E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disease)
A抗线粒体抗体
B抗SS-A、SS-B抗体
C抗Scl-70
D抗核糖核蛋白抗体(抗RNP抗体)
E抗组蛋白抗体
A抗线粒体抗体
B抗SS-A、SS-B抗体
C抗Scl-70
D抗核糖核蛋白抗体(抗RNP抗体)
E抗组蛋白抗体
A抗线粒体抗体
B抗SS-A、SS-B抗体
C抗Scl-70
D抗核糖核蛋白抗体(抗RNP抗体)
E抗组蛋白抗体
ACoombs试验
B结核菌素皮试
C挑刺试验
D特异性IgG抗体测定
E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
ACoombs试验
B结核菌素皮试
C挑刺试验
D特异性IgG抗体测定
E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
A类风湿关节炎
B强直性脊柱炎
C新生儿溶血症
D血清过敏性休克
E接触性皮炎
A类风湿关节炎
B强直性脊柱炎
C新生儿溶血症
D血清过敏性休克
E接触性皮炎
A激肽
B血小板活化因子
C白三烯
D前列腺素
E组胺
A激肽
B血小板活化因子
C白三烯
D前列腺素
E组胺
A组胺
B花粉
CRh血型抗原
D自身变性的IgG
E油漆
A组胺
B花粉
CRh血型抗原
D自身变性的IgG
E油漆
A愈小愈好
B先进设备
C室内质控
D在允许误差内
E质控试剂
A室间质控
B室内质控
C变异系数
D平均值
E标准差
A室间质控
B室内质控
C变异系数
D平均值
E标准差
A敏感度
B特异度
C准确度
D预检值
E似然比
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原理
B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原理
C酶免疫测定原理
D免疫浊度测定原理
E免疫荧光测定原理
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原理
B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原理
C酶免疫测定原理
D免疫浊度测定原理
E免疫荧光测定原理
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原理
B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原理
C酶免疫测定原理
D免疫浊度测定原理
E免疫荧光测定原理
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原理
B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原理
C酶免疫测定原理
D免疫浊度测定原理
E免疫荧光测定原理
ACPi-CH50
BAP-CH50
C补体结合试验
D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EB因子
A经典途径
B替代途径
C共同通路
DMBL途径
E外源途径
A经典途径
B替代途径
C共同通路
DMBL途径
E外源途径
A经典途径
B替代途径
C共同通路
DMBL途径
E外源途径
A补体含量
BC4活性
CC3活性
D总补体活性
EC2活性
ASPI≤0.1
BSPI≥0.1
CSPI≤0.5
DSPI≤0.2
ESPI≥0.2
AIgG1
BIgG2
CIgG3
DIgG4
E总IgG
AIgG1
BIgG2
CIgG3
DIgG4
E总IgG
AIgG1
BIgG2
CIgG3
DIgG4
E总IgG
ATCR、CD3
BCD19、CD20、CD21、CD22
CHLA-B27
DCD4+T和CD8+T淋巴细胞
EMDR
AIL-1
BEPO
CIFN-γ
DGM-CSF
ETNF
AIL-1
BEPO
CIFN-γ
DGM-CSF
ETNF
AIL-1
BEPO
CIFN-γ
DGM-CSF
ETNF
A溶血空斑形成试验
B硝酸四氮唑蓝还原试验
C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D炭粒廓清试验
E酶释放试验
A溶血空斑形成试验
B硝酸四氮唑蓝还原试验
C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D炭粒廓清试验
E酶释放试验
A溶血空斑形成试验
B硝酸四氮唑蓝还原试验
C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D炭粒廓清试验
E酶释放试验
A冰冻切片
B石蜡切片
C振动切片
D塑料切片
E包埋切片
A免疫层析试验
B放射免疫分析法
CDot-ELISA
DELISPOT
EIBT
A免疫层析试验
B放射免疫分析法
CDot-ELISA
DELISPOT
EIBT
A免疫层析试验
B放射免疫分析法
CDot-ELISA
DELISPOT
EIBT
A免疫层析试验
B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C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
D放射免疫沉淀试验
E免疫印迹法
A三联吡啶钌
B碱性磷酸酶
C三丙胺
D鲁米诺
E吖啶酯
A三联吡啶钌
B碱性磷酸酶
C三丙胺
D鲁米诺
E吖啶酯
A竞争法测体
B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
C捕获法
D竞争法测抗原
E间接法
A竞争法测体
B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
C捕获法
D竞争法测抗原
E间接法
A藻红蛋白
B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
C四乙基罗丹明
D异硫氰酸荧光素
E亮绿
A藻红蛋白
B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
C四乙基罗丹明
D异硫氰酸荧光素
E亮绿
A藻红蛋白
B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
C四乙基罗丹明
D异硫氰酸荧光素
E亮绿
A藻红蛋白
B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
C四乙基罗丹明
D异硫氰酸荧光素
E亮绿
A抗原-抗体复合物
B相应抗体
C抗原
D抗免疫球蛋白抗体
E抗C3抗体
A免疫电泳
B免疫固定电泳
C交叉免疫电泳
D对流免疫电泳
E火箭免疫电泳
A免疫电泳
B免疫固定电泳
C交叉免疫电泳
D对流免疫电泳
E火箭免疫电泳
A免疫电泳
B免疫固定电泳
C交叉免疫电泳
D对流免疫电泳
E火箭免疫电泳
A免疫电泳
B免疫固定电泳
C交叉免疫电泳
D对流免疫电泳
E火箭免疫电泳
A协同凝集试验
B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C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D正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E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A免疫比浊法
B试管凝集法(肥达试验)
C间接胶乳凝集试验
D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E玻片凝集法
A免疫比浊法
B试管凝集法(肥达试验)
C间接胶乳凝集试验
D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E玻片凝集法
A免疫比浊法
B试管凝集法(肥达试验)
C间接胶乳凝集试验
D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E玻片凝集法
A淋巴细胞
B小鼠脾细胞
C小鼠骨髓细胞
D小鼠骨髓瘤细胞
E杂交细胞
A次黄嘌呤
B胸腺嘧啶核苷
CHGPRT
D甲氨蝶呤
E叶酸
A次黄嘌呤
B胸腺嘧啶核苷
CHGPRT
D甲氨蝶呤
E叶酸
A次黄嘌呤
B胸腺嘧啶核苷
CHGPRT
D甲氨蝶呤
E叶酸
A次黄嘌呤
B胸腺嘧啶核苷
CHGPRT
D甲氨蝶呤
E叶酸
A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洗净
B集菌后处理
C0.3%~0.5%甲醛处理
D加温100℃2~2.5h去除鞭毛抗原
E杀菌后再加0.5%~1.0%氯化钙溶液等
A带现象
B等价带
C前带
D后带
E比例性
A带现象
B等价带
C前带
D后带
E比例性
A带现象
B等价带
C前带
D后带
E比例性
A二硝基苯酚
BBSA
C脂多糖
D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EABO血型物质
A二硝基苯酚
BBSA
C脂多糖
D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EABO血型物质
A二硝基苯酚
BBSA
C脂多糖
D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EABO血型物质
A构象决定基
B隐蔽性决定基
C功能性决定基
D半抗原决定基
E顺序决定基
A膜结合补体调节分子
B可溶性补体调节分子
C经典途径C3转化酶
D旁路途径C5转化酶
E膜攻击复合物
A膜结合补体调节分子
B可溶性补体调节分子
C经典途径C3转化酶
D旁路途径C5转化酶
E膜攻击复合物
A胸腺
B骨髓
C扁桃体
D脾脏
E淋巴结
A胸腺
B骨髓
C扁桃体
D脾脏
E淋巴结
A骨髓
B胸腺
C脾脏
D扁桃体
E淋巴结
A骨髓
B胸腺
C脾脏
D扁桃体
E淋巴结
AIgM
BIgG
CIgA
DIgD
EIgE
AIgM
BIgG
CIgA
DIgD
EIgE
AIgM
BIgG
CIgA
DIgD
EIgE
A乙醇或甲醛
B丙酮或三氯化碳
C胰蛋白酶
D10%福尔马林固定或微火加热固定
E乙醚和丙酮
A乙醇或甲醛
B丙酮或三氯化碳
C胰蛋白酶
D10%福尔马林固定或微火加热固定
E乙醚和丙酮
A乙醇或甲醛
B丙酮或三氯化碳
C胰蛋白酶
D10%福尔马林固定或微火加热固定
E乙醚和丙酮
A乙醇或甲醛
B丙酮或三氯化碳
C胰蛋白酶
D10%福尔马林固定或微火加热固定
E乙醚和丙酮
A自身移植
B同系移植
C同种移植
D异种移植
E胚胎组织移植
A自身移植
B同系移植
C同种移植
D异种移植
E胚胎组织移植
A自身移植
B同系移植
C同种移植
D异种移植
E胚胎组织移植
A胚胎抗原类肿瘤标志物
B糖链抗原类肿瘤标志物
C酶类肿瘤标志物
D激素类肿瘤标志物
E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
A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试验
B免疫球蛋白检测
CRT-PCR技术
D黏附分子测定
ECH50溶血试验
A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试验
B免疫球蛋白检测
CRT-PCR技术
D黏附分子测定
ECH50溶血试验
A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试验
B免疫球蛋白检测
CRT-PCR技术
D黏附分子测定
ECH50溶血试验
A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
B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
C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
D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
E获得性免疫缺陷
A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
B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
C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
D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
E获得性免疫缺陷
AK562细胞株
BYAC-1细胞株
C细菌脂多糖
D抗IgM抗体
ESPA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
A标记的游离抗原减少,标记的免疫复合物增加,未标记的免疫复合物减少
B标记的游离抗原减少,标记的免疫复合物增加,未标记的免疫复合物增加
C标记的游离抗原增加,标记的免疫复合物减少,未标记的免疫复合物减少
D标记的游离抗原增加,标记的免疫复合物增加,未标记的免疫复合物增加
E标记的游离抗原增加,标记的免疫复合物减少,未标记的免疫复合物增加
A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IgG
B游离的IgG
C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IgM
D游离的IgM
E以上都不是
A输血反应
B肥大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IgE
E嗜碱性粒细胞
A类风湿因子
B补体
C异嗜性抗体
D交叉反应物质
E标本凝固不全
A细胞纯度
B细胞大小
C细胞自发荧光
D细胞颗粒大小
E细胞表面分化抗原
A炭粒廓清试验
B非特异性酯酶测定
C特异性抗原皮肤试验
D趋化功能检测
E溶血空斑试验
A氢键
B离子键
C共价键
D非共价键
E分子键
A定性实验、不能定量
B既可定性,也可定量
C沉淀环大小可直接反映待测样本含量
D定量实验、不能定性
E可通过标准曲线求出待测样本含量
A介导药物杀伤
B介导细胞杀伤
C肿瘤放射显像
D免疫学诊断
E介导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A标本被细菌污染
B标本凝固不全
C标本中含高浓度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D标本保存时反复冻融
E标本溶血
AIgG1
BIgG4
CIgA
DsIgA
EIgE
A发光剂可周而复始地发光
B发光剂可直接标记抗体或抗原
C灵敏度高
D稳定性好
E可改变标志物的化学特性
A游离的IgG
B淀粉凝胶
C醋酸纤维薄膜
D葡聚糖
E果胶
A将样本先经巯基乙醇处理后再检测
B添加双氧水处理标本后再检测
C尽可能地降低待检血清的浓度
D尽可能地提高待检血清的浓度
E尽量增加相应抗体的反应浓度
A1:1
B1:3
C2:1
D3:1
E1:2
A血凝抑制试验
B神经氨酸抑制试验
C琼脂免疫扩散试验
D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EELISA法及抗体斑点-ELISA法
A待测全量样本的十分之一
B待测全量样本的五分之一
C已知抗体
D待测全量样本的二十分之一
E待测全量样本
A温度
B标记率
C原料比
D被标记蛋白的性质
E以上都是
A荧光是某些物质受到一定波长的光激发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出的波长大于激发波长的光
B荧光素和特异性抗体以化学共价键的方式结合
C荧光效率是指荧光物质分子将光能转化成荧光的百分率
D可以产生荧光的物质并非都可以用作荧光色素
E荧光免疫试验中,一定要避免荧光淬灭剂
A均相异相
B同相均相
C异相固相
D固相均相
E固相异相
A类风湿关节炎
B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C硬皮病
D干燥综合征
E系统性红斑狼疮
AT淋巴细胞总数减少
BT细胞亚群CD4Th/CD8Tc比例倒置
CTc细胞数量可正常或者增加
DNK细胞减少或活力下降
EB淋巴细胞数量降低
AK562细胞株
BYAC-1细胞株
CSRBC
DB9-11细胞株
EKYM-1D4细胞株
A与蛋白质结合后不易解离
B荧光效率高
C荧光色泽鲜明
D与蛋白质结合后可影响蛋白质原有的生化与免疫性质
E与蛋白质的结合物稳定,易于保存
A耳静脉采血或摘除眼球
B摘除眼球或断尾法
C颈动脉放血或断尾法
D颈静脉或摘除眼球采血
E心脏采血或断尾法
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K细胞
E巨噬细胞
ARayleigh散射
BDebye散射
CMile散射
DBell散射
E以上均不正确
A竞争法
B间接法
Cdot-ELISA法
D双抗体夹心法
E捕获法
A第二抗体沉淀法
B聚乙二醇(PEG)沉淀法
CPR试剂法
D活性炭吸附法
E氯仿抽提法
AHLA-A
BHLA-B
CHLA-C
DHLA-DR
EHLA-DQ
A周边型
B均质性
C颗粒型
D原生质型
E核仁型
A各种细胞因子
B促进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
CTNF
D具有趋化活性的细胞因子
EIFN
AELISPOT比ELISA和优先稀释法更灵敏
B捕获抗体为高亲和力、高特异性和低内毒素McAb
CELSPOT源自ELISA,又突破传统的ELISA
DELISPOT应用非常广泛
E以上都正确
A-196℃液氮
B4℃冰箱
C-20℃冰箱
D-70℃冰箱
E-40℃冰箱
AIgG
BIgD
CIgA
DIgM
EIgE
A异常的铜蓝蛋白沉淀弧
B异常的巨球蛋白沉淀弧
C异常的M蛋白沉淀弧
D异常的N蛋白沉淀弧
E异常的补体C3沉淀弧
A慢冻快溶
B慢冻慢溶
C快冻快溶
D自然溶冻
E快冻慢溶
A肾移植
B骨髓移植
C脾移植
D胸腺移植
E免疫缺陷的新生儿接受输血
A免疫电泳
B免疫固定电泳
C免疫球蛋白亚型
D血清区带电泳
E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
A肿瘤抗原
BPHA
C噬菌体
DConA
EPPD
A应力求保持抗原的完整性
B在染色、洗涤和包埋过程中不发生溶解和变形,也不扩散至邻近细胞或组织间隙中去
C标本切片要求尽量厚些
D标本中干扰抗原抗体反应的物质要充分洗去
E有传染性的标本要注意安全
A胸腺
B扁桃体
C外周血
D脾脏
E胸导管
A超级性排斥反应
B急性排斥反应
C慢性排斥反应
D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E以上均不正确
AⅢ型和Ⅳ型变态反应
BⅢ型变态反应
CⅠ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Ⅱ型变态反应
A2%氯仿处理
B100℃加温2h处理
C0.85%氯化钠处理
D75%乙醇处理
E1%氯化钙处理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C血清病
D血管神经性水肿
E过敏性休克
A使单个补体与相应抗体结合
B使补体与抗体结合生成的复合物沉淀
C使复合物更加易于被仪器测量到
D使整个反应体系更加稳定
E封闭系统,减少非特异性反应
A绵羊红细胞
B家兔红细胞
C鸡红细胞
DAB型人红细胞
EO型人红细胞
A20~30d
B7~10d
C10~20d
D1周内
E30d以上
A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手段
B肿瘤的大小和肿瘤细胞的数目
C肿瘤细胞合成和分泌肿瘤标志物的速度
D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好坏
E肿瘤细胞是否有坏死和坏死的程度
A对流免疫电泳
B免疫扩散试验
C免疫固定电泳
DELISA
E免疫比浊试验
A噬菌体裂解试验
B细胞毒试验
C溶血试验
D空斑形成试验
E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AA值反映了入射光与透射光的比率
BC是常数
CK是常数或cd
Dc是分子吸光系数
Ed是光路长
A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BT细胞
C单个核细胞
D白细胞
EB细胞
A酶标记物催化抗原抗体反应,使其结果被放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B酶活性易受理化因素影响,酶标记物稳定性差
C底物经酶催化后的成色,使酶标记免疫反应结果得以放大
D选择高质量的标记用酶是建立方法最重要的前提
E标记酶分子量大,稳定性好
A淋巴结
B骨髓
C腔上囊
D脾
E胸腺
A用常规定性或定量方法可以检测
B有助于判断肾脏移植时排斥反应的发生
C可作为免疫抑制药物肝肾毒副作用的观察指标
D可用免疫电泳、免疫比浊ELISA的方法检测
E尿液检测具有取材方便、无损伤等优点
A反复感染
B肿瘤
C自身免疫病
D一般无遗传倾向性
E临床表现和病理损伤复杂多样
A对异物排斥反应的能力
B迟发型超敏反应
C血清中Ig浓度的检测
D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E淋巴细胞计数
A280nm
B405nm
C450nm
D492nm
E630nm
A超急性排斥反应
B急性排斥反应
C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D慢性排斥反应
E预防排斥反应
A凯氏定氮法
B双缩脲法
C酚试剂法
D紫外分光光度法
E染料结合法
AAFA+APF+RF
BAPF+RF+抗CCP抗体
CRF+抗CCP抗体+AKA
D抗CCP抗体+AKA+AFA
EAKA+AFA+APF
AB细胞
B肥大细胞
CNK胞
DT细胞
E单核细胞
A病毒
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
C免疫球蛋白受体
D癌细胞表面抗原
E血清中抗癌细胞抗体
AAFP+CEA
BAFP+NSE
CCEA+NSE
DCYFRA-21+NSE
ECEA+CYFRA-21
A变应原提取液注入量一般为0.1~0.2mL
B皮肤形成的皮丘为2~3mm
C一般多选择受试者前臂内侧作为注射部位
D两种皮试变应原的间距应为2.5~5.0cm
EⅠ型超敏反应阳性结果以风团为主
A向TH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
B向Tc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
C向Th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
D向Tc细胞提呈内源性抗原肽
E向γδ+Tc细胞提呈内源性抗原肽
A皮肤荨麻疹
BGraves病
C新生儿溶血
D移植排斥反应
E血清病
A迟发型超敏反应
B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C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D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E速发型超敏反应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俄国
E中国
A琼脂糖和Boyden盲端微孔小室趋化试验
B琼脂糖小滴化学动力学实验
C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DELISA试验
EMTT比色法
A血清
B关节液
C胸腔积液
D腹腔液
E细胞体外培养后的培养上清液
A产生于骨髓
B表面无抗原特异性识别受体
C其作用属于固有免疫
D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E有吞噬作用
A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增殖测定法
B细胞毒活性测定法
C抗病毒活性测定法
D趋化活性测定法
E抗细菌毒性测定法
A已接受抗原刺激
B仅限于B细胞
C可自下而上数月至数年
D参加淋巴细胞再循环
E再次遇到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
A活化、增殖、分化
B分化、增殖、活化
C增殖、活化、分化
D增殖、分化、活化
E分化、活化、增殖
AELISA方法
B流式细胞分析法
C偏振荧光检测技术
D免疫组化染色
E以上均正确
A克隆消除
B克隆不活化
C克隆无能
D克隆忽视
E免疫隔离
A-20℃
B-4℃
C0℃
D4℃
E20℃
A杀菌
B吞噬
C变形性
D趋化
E以上都不是
A前列腺癌
B乳腺癌
C肝癌
D肺癌
E卵巢癌
A本周蛋白,白蛋白
B本周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
C沉淀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
D本周蛋白,免疫球蛋白重链
E沉淀蛋白,免疫球蛋白重链
ACA19-9
BCEA
CCA50
DCA72-4
ECA153
A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B急性乙型肝炎活动期
C乙型肝炎恢复期
D有一定免疫力
E传染性很强
A低,高
B高,高
C高,低
D低,低
E高,不变
AIgM
BIgA
CIgD
DIgE
EIgG
A硫酸铵沉淀法
B亚硫酸钠法
C离子交换层析法
D免疫单扩散
E免疫双扩散
A杂交瘤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骨髓瘤细胞
E脾细胞
A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B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C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D巨噬细胞缺陷
ENK细胞活性低下
A感染后0~4小时内
B感染后4~96小时内
C感染后24~48小时内
D感染后96小时内
E感染后4~5天
A200
B400
C100
D1000
E300
A肝癌
B乳腺癌
C肺癌
D胰腺癌
E胃癌
A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BBruton综合征
C缺铁性贫血
DAIDS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血清Ig测定
B噬菌体试验
CSmIg检测
DCD22抗原检测
ECD25抗原检测
A骨髓干细胞
BT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浆细胞
E单核细胞
AB细胞先天性发育不全
BB细胞不能接受T细胞传递的信号
C以患者体内Ig水平降低或缺陷为主要特征
D外周血B和T细胞均正常
E临床表现为反复化脓性感染
ACD10
BCD9
CCD3、CD4、CD8
DCD20
ECD19
A清蛋白
BTamm-Horsfall糖蛋白
C免疫球蛋白
D免疫球蛋白轻链
Eβ-球蛋白
A血清中有大量单克隆M蛋白
B尿中有大量本-周蛋白
C骨髓发现大量浆细胞
D组织活检证实有浆细胞瘤
E不存在骨质实质性的损害
A骨皮质疏松
B贫血
C反复感染
D骨髓中不成熟粒细胞比例增高
E以上都不对
A做血清蛋白免疫电泳分析检查
B利用组织学或免疫组化技术做组织学检查
C做血液中某些前体蛋白的检查
D尿蛋白的检查
E做常规血液分析检查
A45~50岁以上的中老年组
B30~40岁的中青年组
C学龄前儿童组
D任何年龄组均可
E20岁左右的青少年组
AHep2细胞
B胃壁细胞
C大鼠肾组织
D大鼠食管中段黏膜组织
E大鼠肝组织
A超敏反应是由免疫反应引起的机体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紊乱的病理过程
B超敏反应是机体针对变应原的初次免疫应答反应
C超敏反应是机体体液免疫应答过程
D超敏反应属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E超敏反应和免疫反应发生的机制是不同的
A间日疟原虫
B恶性疟原虫
C三日疟原虫
D卵形疟原虫
E食蟹疟原虫
AHBsAg
BHBeAg
CHBcAg
DHBcAb
EHBeAb
A全血与PPD和植物血凝素共同孵育后,致敏的淋巴细胞可分泌IFN-γ,通过检测IFN-γ的含量来鉴定菌种
B该方法检测结果受BCG接种史影响小
C该方法可以与非结核分枝杆菌区分
D可以避免在结核菌素试验在操作和结果判断上存在的多种主观或人为因素的影响
E本实验阴性一定可以排除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
A2
B3
C4
D5
E6
A减少伪浊度的形成
B增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稳定性
C降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稳定性
D加速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
E减缓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
Amg/L
Bμg/L
Cng/L
Dpg/L
EIU/L
A大于入射波长
B小于入射波长
C大于投射波长
D小于投射波长
E以上均不正确
A340nm
B360nm
C450nm
D300nm
E270nm
AC1
BC2
CC3
DC4
EC9
A流感病毒
B致敏绵羊红细胞(SRBC)
C白色念珠菌
D中性粒细胞
E单核细胞
A是经典的免疫技术
B具有灵敏度高的特点
C实验条件要求不高
D无需特殊的设备
E目前将此法作为临床免疫诊断的首选
A心肌梗死
B妊娠
C糖尿病
D革兰阴性菌感染
E甲状腺炎
A补体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
B补体主要是引起红细胞肿胀而发生溶血
C补体的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为直线关系
D试验常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标
E在轻微溶血时对补体量的变化不敏感
A-20℃,4℃
B-4℃,37℃
C-4℃,0℃
D0℃,37℃
E-20℃,37℃
AIgG
BIgD
CIgM
DIgE
EIgA
AIgG
BIgA
CIgM
DIgH
EIgD
A巨球蛋白血症
B多发性骨髓瘤
C轻链病
D重链病
E肾病
A使用IL-10
B使用IL-4
C使用IFN-γ
D使用IL-2
E使用IL-1
AV-D-J
BV-D-J-C
CV-J-C
DV-J
EV-J-D-C
A分子量在10万以下
B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CH链与L链借非共价键相联
D能结合补体
E能促进吞噬
A来源于骨髓
BCD16、CD56是其特有标志
C表达TCR-CD3复合物
D大多数为CD4-、CD8-
E识别CD1分子提呈的脂类或糖类抗原
ACD8
BCD4
CCD3
Dgh-2
ELyt-1
AIgG、IgM、IgA、IgD、IgC
BIgG、IgM、IgA、κ、λ
CIgG、IgA、IgD、κ、λ
DlgG、IgM、IgD、κ、λ
EIgG、IgM、IgD、sIgA、IgG
A反复呼吸道感染
B化脓性感染
C革兰阴性菌败血症
D巨球蛋白血症
E重链病
A20%
B5%
C50%
D15%
E10%
AFITC
B德州红
C藻红蛋白
D藻青蛋白
E别藻青蛋白
A分选速度
B分选纯度
C分选收获率
D分选活性
E以上均不是
A反射较短波长的光,通过较长波长的光
B反射较长波长的光,通过较短波长的光
C反射与通过较长波长的光
D反射与通过较短波长的光
E以上均正确
A脂多糖
B蛋白质或多肽
C溶酶体酶
D黏蛋白
E糖蛋白
A整合素
B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CCD44变异体分子的RNA
DE-选择素
EE-钙粘素
A中性粒细胞
B细胞毒T细胞(CTL或Tc)
CB细胞
DNK细胞
E辅助性T细胞(Th)
A补体调控蛋白(CCP)结构域
B表皮生长因子(ECG)样结构域
C胞浆区
D跨膜区
EC型凝集素(CL)结构域
AGM-CSF
BIL-7
CEPO
DTNF
EIL-4
A淋巴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LAK细胞
D单核细胞
ENK细胞
AIL-8
BIFN
CIL-2
DCSF
EIL-4
A促进和抑制其他细胞因子和膜表面分子的表达
B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C增强抗感染和细胞杀伤效应
D促进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E促进炎症过程,影响细胞代谢
A血凝素(PHA)
B刀豆素(ConA)
C纯化蛋白衍生物(PPD)
D美洲商陆(PWM)
E细菌脂多糖(LPS)
AK562细胞株
BYAC-1细胞株
CSRBC
DB9-11细胞株
EKYM-1D4细胞株
ACD2
BCD4
CCD19和CD20
DCD16和CD56
ECD8和CD28
AIgG4与抗原的复合物
B一个IgG与抗原的复合物
C一个IgD与抗原的复合物
DIgM与抗原的复合物
E一个sIgA与抗原的复合物
AC123456789
BC1423456789
CC124356789
DC12456789
EC356789
ACD2+/CD3+比值
BCD3+/CD4+比值
CCD3+/CD8+比值
DCD4+/CD8+比值
ECD2+/CD4+比值
AHLA抗原
BMHC抗原
CCD抗原
DLa抗原
EOKT抗原
ACD2
BCD3
CCD4
DCD8
ECD20
A细胞活力测定最简便常用的方法是台盼蓝染色法
B台盼蓝是一种阳离子型染料
C活细胞不着色
D死细胞着蓝色
E台盼蓝又称锥虫蓝
ACD3+、CD4+、CD8+
BCD3+、CD4+、CD8-
CCD3+、CD4+、CD25+
DCD3-、CD4-、CD8+
ECD3+、CD4-、CD8+
A含10%~20%灭活小牛血清的Hanks
B液氮深低温(-196℃)保存
CTc-199
DRPMI1640
E4℃保存
A红细胞
B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C白细胞
DT细胞和B细胞
E单个核细胞
A酶释法和荧光分析法
B酶释法和放射性核素法
C反向溶血空斑试验和酶释法
D放射性核素法和荧光分析法和酶释法
E放射性核素法和荧光分析法
A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B中性粒细胞产生胞外酶的能力
C巨噬细胞趋化能力
D中性粒细胞胞内杀菌能力
E中性粒细胞趋化能力
A8%
B10%
C明显升高
D9%
E明显下降
AIgG测定
B检测Tc细胞的效应功能
CT细胞亚群测定
D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ESmIg测定
AT细胞
B淋巴细胞
CPBMC中混入的杂质细胞
D单核细胞
EB细胞
ACD69
BCD56
CCD2
DCD16
E以上均不是其特有的表面抗原
A亲和板结合分离法一般适合进行阴性分选
B尼龙毛柱分离法是常用的分离方法
C凡根据细胞的表面标志进行纯化得到所需要的细胞群是阳性选择法
D原理是根据相应细胞的不同标志和功能加以选择性纯化
E选择去除不需要的细胞群,仅留下所需要的细胞为阴性选择法
A体外评价T淋巴细胞的功能
B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数目
C体外评价B淋巴细胞的功能
D体内评价T淋巴细胞的功能
E体内评价B淋巴细胞的功能
A单阳性期
B双阴性期
C双阳性期
D前T细胞期
E祖T细胞期
A对细胞超微结构完好保存
B保持被检细胞或其亚细胞结构的抗原性不受损失
C选择的免疫试剂能顺利穿透组织细胞结构与抗原结合
D以上叙述都正确
E以上都不对
A自身对照
B吸收试验
C阴性对照
D阳性对照
E补体对照
A涂片
B组织切片
C印片
D细胞培养标本
E活细胞染色
A煮沸法
B高压锅法
C微波法
D酶消化法
E冷冻法
A敏感度低
B能吸附更多银离子
C不能提高标记物的敏感性
D能吸附较少银离子
E不能提高标记物的稳定性
A通过非共价键与蛋白大分子结合
B不用显色就可以检测蛋白质表面或细胞内的抗原
C是氯金酸的水溶液
D放射性示踪物
E具有亲电子密度
A直接免疫层析法
B间接免疫层析法
C反流免疫层析法
D正向免疫层析法
E竞争抑制层析法
A枸橼酸钠
B鞣酸
C氢氧化钠
D维生素C
E白磷
A免疫反应
B不属免疫反应
C特异性弱
D亲和力小
E不够稳定
A1个亲和素分子可结合4个生物素分子
B1个生物素分子可以结合多个亲和素分子
C生物素易与抗体、酶、多聚核苷酸结合
D亲和素易与酶、铁蛋白、荧光素、核素结合
E亲和素和生物素有极强的亲和力
A20~22U
B5U
C13~15U
D7U
E10U
A各种激素
B肿瘤标志物
C免疫球蛋白
D病毒抗体
E药物浓度
A增加酶标抗体的含量
B缩短孵育时间
C增加洗板次数
D降低孵育温度
E将标本稀释后重新检测
A人白蛋白
B人球蛋白
C牛血清白蛋白
D牛血清球蛋白
E鼠白蛋白
A酶与抗体或抗原的蛋白分子共价结合,且不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B酶具备抗体特异性
C酶具备反应原性
D酶具备抗原特异性
E酶具备特异性
A1.0
B2.0
C3.0
D4.0
E5.0
A微孔滤膜也可作固相载体
B阳性和阴性标本测定结果差别最大者是最适用载体
C聚氯乙烯对蛋白质的吸附性能比聚苯乙烯低
D每一批号的聚苯乙烯在使用前需检查其性能
E最常用的是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
A酶标记抗AFP抗体
B已知AFP
C待检血清
D抗AFP抗体
E酶标记AFP
A3.1
B3.2
C3.4
D3.0
E3.3
A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B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C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D荧光酶免疫测定
E免疫比浊法
A抗种属特异性IgA荧光抗体
B抗种属特异性IgG荧光抗体
C抗种属特异性IgM荧光抗体
D抗种属特异性IgE荧光抗体
E以上都正确
AEu3+螯合物
BTb3+螯合物
CCe3+螯合物
DR-RE
EFITC
A123I
B124I
C125I
D126I
E127I
A应用过量标记抗原
B应用过量标记抗体
C有分离步骤
D无分离步骤
E应用放射标记物
AF/B
BB/Bo
CB/F
DB/T
EB
A精确度
B反应速率
C特异性结合量
D敏感度
E非特异性结合量
A保持有电解质溶液
B保持在37℃进行
C保持抗原过量
D保持抗体过量
E保持抗原抗体比例合适
A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B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C免疫比浊
D抗球蛋白试验
E火箭电泳
AIgM
BIgA
CIgG
DC3
EIgE
A抗体多于抗原
B抗原多于抗体
C抗原抗体的质量
D抗原抗体比例合适
E增浊剂的浓度
A增强溶液离子强度
B增加溶液的黏度
C增加蛋白质或电解质
D通过离心使复合物沉沉
E降低溶液离子强度
A胶乳凝集试验
B简介凝集试验
C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D直接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
E间接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
A红细胞沉积于管底集中呈圆点为凝集
B红细胞呈++,凝集为滴定终点
C凝血程度越高,阳性反应越弱
D实验载体可以是红细胞及其他颗粒
E红细胞不沉于管底为未凝集
ARAST
B直接免疫荧光
C间接免疫荧光
D乳胶凝集试验
E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A直接凝集
B间接凝集
C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D沉淀反应
E补体结合
A是同义词
B是近义词
C前者属玻片凝集反应范畴,后者属试管凝集反应范畴
D二者均属凝集试验,但有区别
E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试验
A鼠Ig与人Ig重组
B鼠Ig的恒定区与人Ig的恒定区
C鼠Ig的可变区与人Ig的可变区
D鼠Ig的可变区与人Ig的恒定区
E鼠Ig的恒定区与人Ig的可变区
A病原微生物检测
B肿瘤抗原检测
C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检测
D细胞因子的测定
E细胞功能的测定
A中性粒细胞
B腹腔细胞
CK细胞
D成纤维细胞
E肥大细胞
A稳定易培养
B自身不分泌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
C融合率高
D是次黄嘌呤磷酸核酸核糖转化酶(HG-PRT)的缺陷株
E抗体分泌功能
A融合特有基因信息
B两亲本细胞各一半染色体
C两个染色体
D两亲本细胞全部染色体
E亲代某些特性基因
A双向免疫扩散法
B单向免疫扩散法
C免疫亲和层析法
D间接凝集试验
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A注射白喉抗毒素
B注射青霉素
C注射丙种球蛋白
D注射白喉抗毒素及抗生素
E注射丙种球蛋白及抗生素
A抗体特异性鉴定
B抗体效价的鉴定
C抗体纯度的鉴定
D抗体亲和力的鉴定
E以上均是
A超速离心
B硫酸铵盐析法
C亲和层析
D离子交换层析
E超声破碎法
A石蜡油、羊毛脂、卡介苗
B右蜡油、氢氧化铝、卡介苗
C羊毛脂、卡介苗、氢氧化铝
D石蜡油、卡介苗、磷酸铝
E石蜡油、羊毛脂、磷酸铝
A淋巴结内注射
B腹腔注射
C皮内注射
D静脉注射
E肌肉注射
A3%~4%
B12%~15%
C8%~12%
D6%~7%
E25%
A33%~50%
B10%~33%
C10%~20%
D70%~80%
E100%
A多聚核苷酸
B福氏不完全佐剂
C福氏完全佐剂
D百日咳杆菌
E外毒素
A等价带
B带现象
C后带
D前带
E拖尾现象
A25℃
B28℃
C37℃
D40℃
E56℃
A瞬时性
B特异性
C可逆性
D阶段性
E比例性
ATI抗原
B半抗原
C自身抗原
D完全抗原
ETD抗原
A共济失调及毛细血管扩张症
B腺苷脱氨酶(ADA)缺陷
C嘌呤核苷酸磷酸酶(DNP)缺陷
D慢性肉芽肿病
E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综合征
A接种肿瘤疫苗
BTIL
C使用卡介苗
D接种狂犬疫苗
E应用短小棒状杆菌疫苗
A间接血凝试验
B双向琼脂扩散
C单向琼脂扩散
D外斐试验
EELISA
A组胺
B白三烯
C5-羟色胺
D前列腺素
E激肽原酶
ACμ
BSC
CMC
Dσ
ECγ
AC2a
BC3a
CC4b
DC5a
EC3b
A高值
B中值
C低值
D阴性值
E以上都是
A-196℉
B-85℉
C-196℃
D-85℃
E20℃
A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类的计数
BNK细胞活性测定
C特异性抗体水平的检测
D血清细胞因子测定
E黏附分子及其配体的检测
A与抗体类别无关
B与抗体浓度无关
C与抗体完整性有关
D与抗体激活补体的能力有关
E与抗体特异性无关
A存在于新鲜血清及组织液中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
B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
C在0~10℃下活性只保持3~4天
D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为C2
E补体大多数属于β球蛋白
AFc受体
BTCR
CSmIg
D小鼠红细胞受体
EC3b受体
A20%~25%
B40%~45%
C50%~55%
D60%~65%
E70%~75%
AIgG,IgM,IgD,IgE,IgA
BIgG,IgA,IgM,lgD,IgE
ClgG,IgD,lgA,IgE,IgM
DIgD,IgM,IgG,IgA,IgE
EIgA,IgG,IgM,IgD,IgE
AT辅助细胞
BT抑制细胞
CB细胞
D自然杀伤细胞
E巨噬细胞
A免疫逃逸
B免疫记忆
C免疫防御
D免疫监视
E免疫稳定
A分泌大量IL-2的能力
B表达MHC-Ⅱ类抗原
C在骨髓内发育成熟的
D在肠道淋巴样组织中大量存在
E吞噬能力
A由α、β、γ三条多肽链组成
BMψ和B细胞上也存在
C可以识别抗原和MHC分子的复合物
D它与未处理过的抗原的反应强于处理过的抗原
E只存在于CD8+细胞表面
A免疫调理作用
BADCC效应
C免疫黏附作用
D中和病毒作用
E补体经典途径激活,溶解靶细胞
A嗜酸性粒细胞
BNK细胞
C肥大细胞
D吞噬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ACD16
BCD3
CCD2
DCD8
ECD4
ASPA
BLPS
CAFP
DConA
EMHC
A在免疫应答时浓度升高
B可以参与IgG、IgM型的血清反应,但不能参与IgE的反应
C在免疫应答时浓度不升高
D经典和替代激活途径中均有C3参加
E可在某些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补体缺失
AC3a,C5a
BC4a,C2a
CC2a.C25a
DC4b,C2a
EC2a,C3b
AH链有4个CH区
B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C在个体发育中合成最晚
D有亲细胞性
E寄生虫感染时IgE水平降低
AIgE
BIgM
CIgA
DIgD
EIgG
AC1q
BCD22+
CCD56+
DCD95+
ECD38+
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K细胞
EDC细胞
A分解蛋白质
B裸露抗原的决定簇
C防止出现假阳性
D消化石蜡表面
E增大抗原的保存量
A其物理、化学特性要与被标记或测定的物质相匹配
B能与抗原或抗体形成稳定的耦联结合物
C其化学发光常是还原反应的结果
D在所使用的浓度范围内对生物体没有毒性
E发光的量子产量高
A多聚核苷酸
B细胞因子佐剂
C福氏完全佐剂
D福氏不完全佐剂
E内毒素
A异种抗原
B肿瘤特异性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改变的特异性抗原
E同种异型抗原
A3个月
B6个月
C12个月
D18个月
E24个月
A加大血小板的输注剂量和次数
B输注浓缩血小板
C输注冰冻血小板
D输注亲属的血小板
EHLA和HPA配合的血小板
A急性体液排斥反应
B慢性排斥反应
C急性细胞排斥反应
D亚急性排斥反应
E超急性排斥反应
A数年内
B几分钟(48min)内
C数月至数年
D数月内
E数周至数月内
A编码Ⅰ类和Ⅱ类MHC分子的基因
B编码移植抗原的基因
C调节免疫反应性的基因
D编码免疫球蛋白的基因
E编码某些补体成分的基因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随机误差
D粗误差
E以上都是
A细胞的大小
B细胞的寿命
C细胞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
D细胞表面的光滑程度
E被染成荧光部分细胞数量的多少
A高纯度的标准品和高质量的特异性抗体
B合适的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游离标记抗原分离技术
C符合一定质量要求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原
D放射性测量仪器
E免疫荧光仪器
A间接凝集
B直接凝集
C血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D间接血凝
E协同凝集
A2
B5
C1
D4
E3
A在Td细胞辅助下才能产生应答
B在Tc细胞辅助下才能产生应答
C在B细胞辅助下才能产生应答
D在Th细胞辅助下才能产生应答
E以上都对
A结肠黏膜
B心瓣膜
C神经细胞
D肾小球基底膜
E以上都不是
A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
B表面(Vi)抗原和鞭毛抗原
C菌体(O)抗原和表面(Vi)抗原
D菌体(O)抗原、表面(Vi)和鞭毛抗原
E以上均不正确
AIgG
BIgE
CIgD
DIgM
EIgA
A体内出现抗红细胞自身抗体
B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C红细胞寿命缩短
D多见于青年男性
E多继发于淋巴系统恶性病、结缔组织病、感染和药物应用后
AIgG型
BIgM型
CIgA型
DIgE型
EIgD型
A辅助因子的异常表达+隐蔽抗原的释放+自身抗原成分的改变
B免疫监视过高+辅助因子的异常表达+隐蔽抗原的释放
C自身抗原成分的改变+共同抗原的诱导+免疫监视过高
D共同抗原的诱导+免疫监视过高+辅助因子的异常表达
E隐蔽抗原的释放+自身抗原成分的改变+共同抗原的诱导
AMHC-Ⅱ类分子异常表达
B独特型网络调节失常
C眼晶状体隐蔽抗原释放
D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刺激剂
E分子模拟
A慢性甲状腺炎
B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C萎缩性胃炎
D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E重症肌无力
A主要特征为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
B炎症反应较慢
C炎症消失较快
D与抗体无关
E与补体无关
A受试者正使用抗排斥药
B患者皮肤反应较低
C受试者正使用抗组胺类药或激素类药
D注射部位过深或注射量太少
E变应原抗原性丧失或浓度过低
A重症肌无力
BGoodpasture综合征
C皮肤荨麻疹
D类Arthus反应
E传染性超敏反应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B花粉过敏反应
C牛奶过敏反应
D肠道寄生虫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
E青霉素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A头晕
B休克
C血管神经性水肿
D腹痛腹泻
E恶心呕吐
AⅡ
BⅣ
CⅢ
DⅠ
EⅥ
A速发型超敏反应
B迟发型超敏反应
C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D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EArthus反应
AFcεRⅡ
BFcγRⅠ
CFcγRⅢ
DFcεRI
EFcγRⅡ
A高血脂
B高胆红素血
C溶血
D高尿酸血
E高血糖
AAFP
BCYFRA21-1
CNSE
DCEA
ECA19-9
A肿瘤抗原可以是肿瘤标志物,但肿瘤标志物不一定是肿瘤抗原
B肿瘤抗原不是肿瘤标志物,但肿瘤标志物不一定是肿瘤抗原
C肿瘤抗原可以是肿瘤标志物,但肿瘤标志物一定是肿瘤抗原
D肿瘤抗原一定是肿瘤标志物,但肿瘤标志物一定是肿瘤抗原
E肿瘤抗原可以是肿瘤标志物,但肿瘤标志物一定不是肿瘤抗原
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巨噬细胞
E树突状细胞
A父母双亲
B同卵双生兄弟
C同胞姐妹
D同胞兄弟
E无关个体
AAFP
BCEA
CPSA
DCA125
EENA
A肾小管性蛋白尿
B肾小球性蛋白尿
C混合性蛋白尿
D溢出性蛋白尿
E生理性蛋白尿
A真菌感染
B伤寒杆菌感染
CA群β溶血性链球菌
D溶血性葡萄球菌感染
E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A中性粒细胞
B肥达细胞
C浆细胞
D肺泡细胞
E淋巴细胞
A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B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降低
C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D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
E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降低,嗜碱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
A伤寒
B肺结核
C戊型肝炎
D肾综合征出血热
E疟疾
A温育系统故障
B伪浊度
C边缘效应
D携带污染
E比色系统故障
A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B白血病免疫分型
C弓形虫病的诊断
D原虫的研究
E细菌的检测研究
A采用鞘流原理
B以激光做激发光源
C使用散射光检测
D检测荧光信号
E采用电阻抗及化学染色原理
A超氧化物酶
B辣根过氧化物酶
C酸性磷酸酶
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E乳酸脱氢酶
AIL-4
BIL-5
CIL-6
DIL-8
EIL-12
A抗核RNP抗体
B抗Sm抗体
C抗Jo-1抗体
D抗SSA/Ro抗体
E抗Scl-70抗体
A抗核RNP抗体
B抗Sm抗体
C抗Jo-1抗体
D抗SSA/Ro抗体
E抗Scl-70抗体
A均质型
B斑点型
C核膜型
D核仁型
E以上均不正确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自身成分改变
C与抗体特异结合
D共同抗原引发的交叉反应
E淋巴细胞异常增殖
A甲状腺球蛋白
B乙酰胆碱受体
C红细胞
D甲状腺细胞表面TSH受体
E肾上腺皮质细胞
A慢性活动性肝炎
B抗磷脂综合征
C重症肌无力
D原发性小血管炎
E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disease)
A慢性活动性肝炎
B抗磷脂综合征
C重症肌无力
D原发性小血管炎
E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disease)
A抗线粒体抗体
B抗SS-A、SS-B抗体
C抗Scl-70
D抗核糖核蛋白抗体(抗RNP抗体)
E抗组蛋白抗体
AIgE和IgG4,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BIgG、IgM和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CIgA、IgM和IgG,补体,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D致敏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因子
EIgG和IgM,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
A由IgE抗体介导
B单核细胞增高
C以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
DT细胞与抗原结合后导致的炎症反应
E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
ACoombs试验
B结核菌素皮试
C挑刺试验
D特异性IgG抗体测定
E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
A类风湿关节炎
B强直性脊柱炎
C新生儿溶血症
D血清过敏性休克
E接触性皮炎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均正确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均正确
A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能吸附已结合补体的免疫复合物
B免疫复合物溶解度特性改变
C免疫复合物中IgGFc段能与抗变性IgG抗体结合
D免疫复合物分子大小改变
E免疫复合物可结合补体
A激肽
B血小板活化因子
C白三烯
D前列腺素
E组胺
A组胺
B花粉
CRh血型抗原
D自身变性的IgG
E油漆
A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B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C迟发型超敏反应
D速发型超敏反应
EⅥ型超敏反应
A准确度
B阳性预检值
C阴性预检值
D阳性似然比
E阴性似然比
A一级标准品
B二级标准品
C三级标准品
D四级标准品
E五级标准品
A愈小愈好
B先进设备
C室内质控
D在允许误差内
E质控试剂
A敏感度
B特异度
C准确度
D预检值
E似然比
A敏感度
B特异度
C准确度
D预检值
E似然比
A吖啶酯
B碱性磷酸酶
C三联吡啶钌
D邻苯二胺
E磷酸酯
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原理
B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原理
C酶免疫测定原理
D免疫浊度测定原理
E免疫荧光测定原理
ACPi-CH50
BAP-CH50
C补体结合试验
D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EB因子
A经典途径
BMBL途径
C旁路途径
D旁路途径和MBL途径
E经典途径和MBL途径
Aα球蛋白
Bβ球蛋白
Cγ球蛋白
Dδ球蛋白
Eε球蛋白
Aα球蛋白
Bβ球蛋白
Cγ球蛋白
Dδ球蛋白
Eε球蛋白
A补体含量
BC4活性
CC3活性
D总补体活性
EC2活性
AIgG
BIgD
CIgM
DIgE
EIgA
ASPI≤0.1
BSPI≥0.1
CSPI≤0.5
DSPI≤0.2
ESPI≥0.2
ASPI≤0.1
BSPI≥0.1
CSPI≤0.5
DSPI≤0.2
ESPI≥0.2
AIgG1
BIgG2
CIgG3
DIgG4
E总IgG
A血清蛋白区带电泳技术检测
B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C免疫电泳
D免疫固定电泳
E投射免疫比浊法
A分选速度
B分选纯度
C分选收获率
D分选得率
E分选准确率
ATCR、CD3
BCD19、CD20、CD21、CD22
CHLA-B27
DCD4+T和CD8+T淋巴细胞
EMDR
AIL-2
BIL-3
CIL-6
DCSF
EIFN
AIL-2
BIL-3
CIL-6
DCSF
EIFN
AP选择素增高
BL选择素增高
CE选择素增高
DICAM-1增高
EP选择素降低
AMTT比色法
B放射性核素掺入法
C抗病毒活性测定法
D细胞毒活性测定法
E趋化活性测定法
A冰冻切片
B石蜡切片
C振动切片
D塑料切片
E包埋切片
ACD3
BCD19
CCD16
DCD14
ECD83
A冷冻切片
B冷冻切片和石蜡切片
C干片法
D直接推片
E石蜡切片
A冷冻切片
B冷冻切片和石蜡切片
C干片法
D直接推片
E石蜡切片
A免疫层析试验
B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C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
D放射免疫沉淀试验
E免疫印迹法
A免疫层析试验
B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C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
D放射免疫沉淀试验
E免疫印迹法
ALAB
BABC
CBAB
D直接法BAS
E间接法BAS
A三联吡啶钌
B碱性磷酸酶
C三丙胺
D鲁米诺
E吖啶酯
A邻苯二胺(OPD)
B过氧乙酸
C四甲基联苯胺(TMB)
D对-硝基苯磷酸酯
E4-甲基伞酮基-R-D半乳糖苷(4-MUU)
A邻苯二胺(OPD)
B过氧乙酸
C四甲基联苯胺(TMB)
D对-硝基苯磷酸酯
E4-甲基伞酮基-R-D半乳糖苷(4-MUU)
A直接法
B间接法
C夹心法
D补体结合法
E双标记法
A直接法
B间接法
C夹心法
D补体结合法
E双标记法
A抗原-抗体复合物
B相应抗体
C抗原
D抗免疫球蛋白抗体
E抗C3抗体
A竞争抑制
B非竞争结合
C针对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较低
D针对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较强
E与两种抗体无关
A核素标记抗原
B核素标记抗体
C限量
D等量
E过量
Aγ计数器
B离心机
C比色仪
D气相色层分析仪
E荧光显微镜
A两条沉淀线相交叉
B两条沉淀线相切
C两条弧线不连接
D无沉淀线
E两条沉淀线平行
A两条沉淀线相交叉
B两条沉淀线相切
C两条弧线不连接
D无沉淀线
E两条沉淀线平行
A免疫比浊
B间接凝集试验
C双向免疫扩散
D免疫电泳
E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A协同凝集试验
B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C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D正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E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A免疫比浊法
B试管凝集法(肥达试验)
C间接胶乳凝集试验
D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E玻片凝集法
A玻片凝集法
B试管凝集法(肥达试验)
C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D碳素凝集试验
E免疫比浊法
A抗体融合蛋白
B双特异性抗体
C人源化抗体
D抗体库技术
E小分子抗体
A淋巴细胞
B小鼠脾细胞
C小鼠骨髓细胞
D小鼠骨髓瘤细胞
E杂交细胞
A次黄嘌呤
B胸腺嘧啶核苷
CHGPRT
D甲氨蝶呤
E叶酸
A盐析沉淀法
B有机溶剂沉淀法
C凝胶过滤
D离子交换层析
E亲和层析
A多点注射
B静脉注射
C皮内接种
D淋巴结内微量注射法
E肌内注射
A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洗净
B集菌后处理
C0.3%~0.5%甲醛处理
D加温100℃2~2.5h去除鞭毛抗原
E杀菌后再加0.5%~1.0%氯化钙溶液等
A带现象
B等价带
C前带
D后带
E比例性
A后带
B等价带
C前带
D前带或后带
E前带和等价带
A沉淀反应
B凝集反应
C补体参与的反应
D中和反应
E溶血反应
A免疫防御
B免疫防御反应过高
C免疫自稳功能失调
D免疫监视功能失调
E免疫自稳
A免疫防御
B免疫防御反应过高
C免疫自稳功能失调
D免疫监视功能失调
E免疫自稳
A构象决定基
B隐蔽性决定基
C功能性决定基
D半抗原决定基
E顺序决定基
A自身抗原
B异嗜性抗原
C同种异型抗原
D超抗原
E独特型抗原
AIgE
BIgM
CIgD
DsIgA
EIgG
AIgE
BIgM
CIgD
DsIgA
EIgG
A膜结合补体调节分子
B可溶性补体调节分子
C经典途径C3转化酶
D旁路途径C5转化酶
E膜攻击复合物
A胸腺
B骨髓
C扁桃体
D脾脏
E淋巴结
A胸腺
B骨髓
C扁桃体
D脾脏
E淋巴结
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K细胞
ELAK细胞
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K细胞
ELAK细胞
AB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红细胞
DT细胞
ENK细胞
ALFA-1
BCD4
CTCRαβ
DCD28
ELFA-2
A循环抗原检测
B肥达反应
C环卵沉淀反应
D全血干扰素测定
E抗链球菌溶血素“O”
A循环抗原检测
B肥达反应
C环卵沉淀反应
D全血干扰素测定
E抗链球菌溶血素“O”
ATc
BTs
CTh
DNK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K细胞
E树突状细胞
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A自身移植
B同系移植
C同种移植
D异种移植
E胚胎组织移植
A胚胎抗原类肿瘤标志物
B糖链抗原类肿瘤标志物
C酶类肿瘤标志物
D激素类肿瘤标志物
E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
A胚胎抗原类肿瘤标志物
B糖链抗原类肿瘤标志物
C酶类肿瘤标志物
D激素类肿瘤标志物
E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
A选择性IgA缺陷病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
C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D慢性肉芽肿病
E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A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试验
B免疫球蛋白检测
CRT-PCR技术
D黏附分子测定
ECH50溶血试验
A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
B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
C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
D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
E获得性免疫缺陷
A与遗传无关
B与性别相关
C效果好
D效果差
E与后天无关
A血清蛋白区带电泳
B免疫电泳
C免疫固定电泳
D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测定
E尿本周蛋白检测
A血清蛋白区带电泳
B免疫电泳
C免疫固定电泳
D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测定
E尿本周蛋白检测
ACD3/CD8细胞比值
BCD3/CD4细胞比值
CCD4/CD8细胞比值
DCD2/CD3细胞比值
ECD2/CD4.细胞比值
A可对较大面积的组织进行免疫染色、观察
B切片染色前不经锇酸固定脱水
C可在原切片的免疫反应阳性部位做定位超薄切片,进一步提高电镜的检出率
D可以检出组织切片表面的抗原利于对亚细胞结构抗原进行分析
E常用于免疫酶技术
A4μg
B3μg
C5μg
D1μg
E2μg
A吖啶酯
B三联吡啶钌
C鲁米诺或其衍生物
D4-MUP
EAMPPD
AIgM
BIgG
CIgA
DIgD
EIgE
A≥1:40
B≥1:80
C≥1:160
D≥1:320
E≥1:640
A质控品的基质应尽可能与临床常规实验中的待测标本一致
B室内质控品则要求其所含待测物的浓度接近试验或临床决定性水平
C无已知的传染危险性
D良好的稳定性,并可单批大量获得
E以上均是
A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
B终点比浊
C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一阶段
D抗原抗体反应的稳定阶段
E以上均不对
A温育
B洗涤
C结果判断
D加样
E做阴阳性对照
A巨噬细胞
B树突状细胞
CB细胞
DT细胞
ENK
A待测血清样本来自患有淀粉样变性的患者
B上述原因中尚未包括
C待测血清样本中M蛋白种类多,浓度高
D待测血清样本来自伴有冷球蛋白血症的患者
E待测血清样本来自伴有肾病综合征的患者
A机体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都会产生不利作用
B正常人体内存在多种微量自身抗体
C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抗原产生自身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而引起的免疫应答现象
D生理状态下的自身抗体对机体起着免疫自稳作用
E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是两个不同概念
A免疫反应原性
B变应原性
C抗原提呈能力
D耐受原性
E免疫原性
A结合抗原
B结合细胞
C激活补体
D通过胎盘
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A平均值
B变异系数
C标准差
D标准差倍数
E中位数
ATh细胞与B细胞
BTh细胞与BTc细胞
CNK细胞与移植物细胞
DTdth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
ETc细胞与移植物细胞
A深低温保存法
B乙醇或甲醇保存法
C甲醛保存法
D多聚甲醛保存法
E2~4℃冰箱保存法
AIL-1
BGM-CSF
CIL-4
DIL-2
ETNF
AB细胞增殖试验
B溶血空斑试验
C体内试验
D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EB细胞计数
A小量分装、4℃
B瓶分装、-20℃
C瓶分装、4℃
D瓶分装、-10℃
E小量分装、-20℃
A免疫渗滤试验
B免疫层析试验
C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
D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E免疫印迹法
A类风湿关节炎
B重症肌无力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干燥综合征
E混合结缔组织病
ANK细胞
B补体
C抗体
D巨噬细胞
E致敏淋巴细胞
A人轮状病毒主要引起成人腹泻,婴幼儿通常为隐性感染
B用ELISA法从患者血清中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如结果阳性则可诊断为轮状病毒感染
C通常轮状病毒感染15天后患者血清中可测出IgM抗体水平的升高
D轮状病毒血清IgM抗体检测通常不用于早期诊断
E轮状病毒IgG抗体的检测常采用发病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
A提高工作效率和检测的精密度
B自动检测及校对
C减少操作程序
D减低操作者劳动强度
E提高检测的可靠性
A温度的变化而引起
B抗原过剩
CpH的变化而引起
D抗体过剩
E离子强度的变化而引起
AIgD
BIgG1
CIgG4
DsIgA
EIgE
A均相酶免疫测定
B异相酶免疫测定
C固相酶免疫测定
D液相酶免疫测定
E固相-液相酶免疫测定
A骨髓移植
B心脏移植
C肝脏移植
D肺脏移植
E肾脏移植
AIgG通过其Fab段结合菌体
B菌体的细胞壁中含有SPA可与IgG特异性结合
C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颗粒性载体
D主要应用于可溶性抗原的检出
E属于间接凝集反应
A小鼠脾细胞
B饲养细胞
C小鼠骨髓瘤细胞
D杂交瘤细胞
E以上均可以
A毫克
B微克
C克
D毫升
E微升
AC3b
BC3a
CC1q
DC2a
EC5a
A抗原
B免疫复合物
C抗抗体
D抗体
E半抗原
A酶免疫技术
B荧光免疫技术
C放射免疫技术
D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E胶体金技术
A结合态的标记抗原与总的标记抗原之比
B结合态的标记抗原与游离的标记抗原之比
C总标记抗原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之比
D结合态抗原与总抗体之比
E结合态抗原与总抗原之比
A靠近抗原孔,且弧线弯向抗原侧
B靠近抗原孔,且弧线弯向抗体侧
C靠近抗体孔,且弧线弯向抗体侧
D靠近抗体孔,且弧线弯向抗原侧
E居于抗原和抗体中间,且形成直线
A液体石蜡+羊皮脂+卡介苗
B羊毛脂+氢氧化铝
C液体石蜡+羊毛脂
D液体石蜡+羊毛脂+卡介苗
E卡介苗+氢氧化铝+羊毛脂
A有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
B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C无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D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E必须与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
A细胞因子受体
BIgGFc受体
CC3b受体
D激素受体
E抗原识别受体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非变态反应
A区带电泳+免疫沉淀反应
B区带电泳+免疫凝集反应
C免疫双扩散+区带电泳
D免疫单扩散+区带电泳
E免疫双扩散+免疫凝集反应
A抗体
B抗原
CCIC
D不完全抗体
E凝集素
A37℃保存
B4℃冰箱保存
C-30%保存
D液氮(-190℃)保存
E-20℃保存
A2:1
B1:1
C5:1
D3:1
E4:1
A二聚体IgA结合抗原的亲和力,高于单体IgA
BIgA1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CsIgA是膜局部免疫的最重要因素
DsIgA具有免疫排除功能
E以上均正确
A细胞癌变过程时原本不表达的某些基因被激活
B抗原合成过程的某些环节发生异常,如碱基化异常,导致蛋白质异常降解产物的产生
C基因突变
D胚胎时期抗原或分化抗原的异常、异位表达
E外源性基因(如病毒基因)的表达
A吞噬细胞缺陷
B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
C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
D补体系统缺陷
E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
A多为良性病变
B常可以自愈
C外周血中可无M蛋白
D一般无贫血
E以上都不对
A血小板会减少
B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
C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
D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无明显诱因
E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无明显诱因
A抗体的质量
B抗原的理化性质
C抗体等价带的宽窄
D抗原的浓度
E反应体系的酸碱度
A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血液
C淋巴结
D脾
E胸导管
AVL+VH
BVL+CL
C铰链区
DCH
ECL
A纯合子细胞分型法
B预致敏淋巴细胞分型法
C补体依赖的微量细胞毒试验
D双向MLC
ESBT分型法
A是由浆细胞异常增殖所引起的疾病
B分为良性增殖病和恶性增殖病两大类
C多克隆增殖的免疫球蛋白多为良性反应性增殖或继发某一疾病
D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多呈恶性发展
E异常增殖的免疫球蛋白具有免疫活性
A精子
B眼内容物
C脑
D变性的IgG
E真皮
A血小板
B内皮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A补体蛋白通常以活化蛋白存在于体液中
B在不同激活物下,补体各成分可按相同途径激活
C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水解片段不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
D补体活化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
E补体活化途径有五种
AIL-2
BIL-3
CIL-4
DIL-6
EIL-8
AANA在为治疗的SLE患者中的效价较高
B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呈阳性
CANA可以存在于血清、尿液及胸腔积液中
DANA阳性表明一定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EANA的性质主要是IgG
AⅠ型
BⅢ型
CⅣ型
DⅥ型
EⅡ型
A抗病毒
B免疫调节
C抗肿瘤
D免疫排斥
E促进细胞分裂
ATh细胞是均一的细胞亚群
B参与TI-Ag的应答
C只辅助Tc细胞的免疫应答
D需要识别抗原呈递细胞上同MHC-Ⅱ类分子结合的抗原
E需要同B细胞相互作用才能活化
A组织相容性抗原
B移植抗原
C白细胞抗原
D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E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AAFP、CEA
BCA15-3、CEA
CAFP、CA15-3
DCA125、CEA
ECA125、CA15-3
A原发性B细胞缺陷
B原发性T细胞缺陷
C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D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
E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
AB细胞功能
BNK细胞功能
C巨噬细胞功能
DT细胞功能
E中性粒细胞功能
A自身免疫性疾病
B细菌的快速鉴定
C病毒的快速鉴定
D寄生虫的检测与研究
E癌基因蛋白的检测
A以吸附蛋白质能力很强的硝酸纤维膜为固相载体
B底物经酶反应后形成有色沉淀,使固相膜染色
C可同时获得对多种疾病的诊断结果
D操作繁琐
E灵敏度比常规ELISA高
A非共价键解离法
B温共价键解离法
C溴化氰裂解法
D自溶法
E酶解法
A氢键
B范德华力
C非共价键
D疏水键
E以上都是
A通过细胞DNA合成的增加和减少判断细胞增殖
B本方法可常规用于大标本量的测定
C方法的特异性受依赖细胞株依赖程度的影响
D测定结束后废物处理比较繁琐
E以上说法均正确
A免疫监视
B免疫耐受
C免疫自稳
D免疫防御
E免疫识别
A人抗白喉外毒素血清
BBSA
C破伤风抗毒素
DABO血型抗原
E大肠杆菌O14
ATNF-β
BIL-6
CIL-2
DIL-4
EIL-5
AIFN
BIL
CTNF
DSCF
EMCP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防御
D免疫识别
E免疫应答
AADCC作用
B免疫调理作用
C对毒素的中和作用
DNK细胞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E补体经典途径对靶细胞的溶解
A4%多聚甲醛
B8%多聚甲醛
C无水乙醇
D75%的酒精
E以上均不正确
A胸腺、脾脏
B脾脏、骨髓
C骨髓、淋巴结
D胸腺、骨髓
E胸腺、淋巴结
A母亲体内Th1细胞水平高
B母亲体内Tc细胞水平高
C胎盘形成的生理屏障
D母体免疫系统不能识别有父亲的MHC的胎儿细胞
E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A胸腺、淋巴结、脾脏
B淋巴结、脾脏
C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
D脾脏、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
E淋巴结、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
AIgM
BIgG
CIgA
DIgE
EIgD
A长,快
B长,慢
C短,慢
D短,快
E无变化,无变化
A周围免疫器官
B淋巴结
C骨髓
D胸腺
E法氏囊
A乳酸脱氢酶
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C碱性磷酸酶
D谷胱甘肽HS_转移酶
E组织多肽特异抗原
A甲状旁腺激素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C肾上腺素
D降钙素
E以上都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肾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C多发性骨髓瘤
D阵发性夜间血尿症
E缺铁性贫血
A前带
B后带
C等价带
D带现象
E前后带
A环状-帽状-斑点状-消失
B环状-斑点状-帽状-消失
C斑点状-环状-帽状-消失
D帽状-斑点状-环状-消失
E斑点状-帽状-环状-消失
A抗体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
B抗原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
C补体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
D抗原抗体复合物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
E抗原抗体同时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
AHLA-A
BHLA-B
CHLA-C
DHLA-DR
EHLA-DQ
AMHC-Ⅰ类分子β链
BMHC-Ⅱ类分子α1β1区
CMHC-Ⅱ类分子α2β2区
DMHC-Ⅰ类分子α链α1、α2区
EMHC-Ⅰ类分子α3区
AT细胞
BB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树状突细胞
E单核巨噬细胞
ASA
BCA72-4
CCA19-9
DCA15-3
ECA125
A50/μl
B100/μl
C200/μl
D500/μl
E1000/μl
A贫血
B机会性感染
C神经系统损害
D恶性肿瘤
E腹泻
A5.5×10^9/L
B4.5×10^9/L
C3.5×10^9/L
D2.5×10^9/L
E1.5×10^9/L
A原发性B细胞缺陷
B原发性T细胞缺陷
C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D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
E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
A尿中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就是本-周蛋白
B在40~60℃发生沉淀
C在100℃沉淀消失
D对疑为本-周蛋白阳性的标本需进一步做确证试验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A免疫固定电泳
B免疫电泳
C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
D免疫比浊分析
E蛋白电泳
A本病一般无溶骨性病变
B本病发病以老年人居多
C本病分λ型和κ型两种,其中λ型肾毒性较强
D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或处于正常低限,但κ/λ型比值正常
E血液和尿中可查到大量的本周蛋白
A淀粉样变性
B非分泌型骨髓瘤
C分泌型骨髓瘤
D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E类白血病反应
A多发性骨髓瘤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干燥综合征
D类风湿关节炎
E皮肌炎
A类风湿因子
B抗角蛋白抗体
C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DANA
E抗Sm抗体
A抗Jo-1抗体
B抗Scl-70抗体
C抗SSA抗体
D抗SSB抗体
E抗Sm抗体
ASm和Ro
BRNP和SSA
CDNP和Jo-1
DdsDNA和Scl-70
ESSA和SSB
A抗DNA抗体
B抗组蛋白抗体
C抗非组蛋白抗体
D抗核仁抗体
E抗非核仁抗体
A急性乙肝
B效价降低提示预后较好
C可区分慢活肝和非活动性肝炎
D与前S1抗原有一定相关性
E有助于急性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A皮肤
B肾脏
C消化道
D肺部
E眼眶
A抗-HBs
B抗-HBe
C抗-HBc
D抗-HBc-IgM
EPre-S1
A流感病毒为单负链RNA病毒
B根据糖蛋白HA和NA抗原性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三型
C病毒抗原检测具有快速和灵敏度高的优点,有助于早期诊断
D血凝抑制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可以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血清总抗体,效价4倍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不能用于早期诊断
E目前发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亚型多为H5或H7血清型
A抗体过量
B抗体亲和力差
C抗原分子量偏大
D抗原含量超出检测范围
E体系中离子强度小
A体系中保持抗原过量
B体系中保持抗体过量
C体系中合适的离子强度
D体系中合适的pH
E必要时可加入增浊剂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D酸性或中性
E碱性或中性
A吖啶酯类标记物
B三联吡啶钌标记物
C二氧乙烷标记物
D鲁米诺标记物
E碱性磷酸酶标记物
A加热灭活时提高10℃
B-4℃冻融后离心去沉淀
C加入少量补体后再行灭活
D以10mmol/L盐酸处理
E通入氧气
A50%刚好溶血一半
B50%便于测量
C50%时对补体量最敏感
D50%溶血最稳定
E50%溶血速度慢,易于检测
A血清中不具有酶样活性、耐热的糖蛋白
B补体性质稳定
C在4℃活性可保持3~4天
D加热56℃30分钟灭活
E不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
A单向免疫扩散
B火箭免疫电泳
C透射比浊法
D散射比浊法
E环向免疫扩散
A病情严重
B病情较轻
C与病情没关系
D治疗有效
E以上均不正确
AIgA
BIgG
CIgD
DIgM
EIgE
AmIgA
BmIgD
CmIgE
DmIgM
EmIgG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A巨噬细胞含量愈多,肿瘤愈易转移
B从肿瘤分离出来的巨噬细胞在体外对该肿瘤细胞有细胞毒性作用
C肿瘤的局部引流淋巴液中有巨噬细胞增生反应,反应的强弱与预后的好坏相平衡
D用SiO2毒害巨噬细胞,有利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E检测巨噬细胞功能对了解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状态有重要作用
ACa2+
BK+
CMg2+
DATP
ENa+
A抗原抗体复合物
B组织蛋白酶
C病毒感染细胞
D溶酶体的蛋白酶
E以上都可以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吞噬作用
D杀菌作用
E中和作用
AVH抗原性的不同
BCL抗原性的不同
CCH抗原性的不同
DVL抗原性的不同
ECV抗原性的不同
AIgG
BIgM
CIgA
DIgE
EIgD
AHLA-B25
BHLA-B26
CHLA-B27
DHLA-B28
EHLA-B29
A外周血细胞悬液
B培养细胞悬液
C组织来源细胞悬液
D单细胞悬液
E器官来源细胞悬液
A放射性核素掺入法
BNBT法
CELISA
DMTT比色法
ERIA
A敏感性较高
B特异性不高
C操作繁琐
D易受干扰
E以上均是
AIL-1
BINF
CTNF
DIL-6
EIL-8
A放射性核素掺入法
BNBT法
C细胞毒测定
DMTT比色法
E免疫化学法
AIL
BINF
CTNF
DSCF
EMCP
A红细胞
B静止T淋巴细胞
C树突状细胞
D单核/巨噬细胞
EB淋巴细胞
A能增强NK细胞活性
B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发挥作用
C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D能被活化的B淋巴细胞膜上的IL-2受体识别
E抑制Thl细胞的分化
ACD4+T细胞
B巨噬细胞
CB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浆细胞
AELISA
BSouthernblot
CPCR
DRT-PCR
E原位PCR
AB细胞产生LPS
BB细胞产生PHA
CB细胞产生YAC-1
DB细胞产生Ig
EB细胞产生MPS
A树突状细胞
BB细胞
CT细胞
D巨噬细胞
E并指状细胞
A炭粒廓清试验
B皮肤窗法
C化学发光测定法
D滤膜小室法
E细胞毒试验
A淋巴细胞群
B中性粒细胞
C红细胞
D巨噬细胞
E树突状细胞
A单核细胞
B巨噬细胞
C黏膜固有层浆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NK细胞
A有利
B有害
C有利也有害
D无利、无害
E正常情况下有利,某些情况下有害
A骨髓
B淋巴结
C脾脏
D黏膜伴随淋巴组织
E扁桃体
A红细胞浸润
B巨噬细胞浸润
C淋巴细胞浸润
D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E中性粒细胞浸润
A黏附贴壁法
B吸附柱过滤法
C磁体吸引法
DPercoll分离液法
E免疫荧光法
A蓝色
B不着色
C紫色
D红色
E绿色
A活细胞占总细胞的百分比
B活细胞浓度
C淋巴细胞浓度
D活细胞与总细胞的比值
E白细胞浓度
A抗体致敏细胞花环法
B免疫细胞化学法
C免疫荧光法
D流式细胞分析法
E以上均是
AB细胞
B单核细胞
CT细胞+B细胞
DT细胞
ET细胞+单核细胞
A受检细胞周围粘附3个或3个以上红细胞者
B受检细胞周围粘附1个或1个以上红细胞者
C受检细胞周围粘附4个或4个以上红细胞者
D受检细胞周围粘附5个或5个以上红细胞者
E受检细胞周围粘附2个或2个以上红细胞者
ANK细胞
B单核细胞
CB细胞
D吞噬细胞
ET细胞
A可同时检测不同抗原诱导的不同抗体的分泌
B可检测抗体分泌细胞
C稳定、特异、抗原用量少
D可检测抗体的分泌量
E可同时进行B细胞计数
A非目的细胞伊红染色,不着色
B试验依赖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C试验无需补体的参与
D目的细胞伊红染色,着染红色
E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性较高
A血液检测
B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
C空斑形成试验
D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
E增殖反应和细胞毒试验
ACD4
BCD8
CCD2
DCD3
ECD19
ACD19
BCD8
CCD4
DCD3
ECD20
A淋巴结浅皮质区T细胞缺乏
B脾脏白髓区B细胞缺乏
C脾脏红髓区T细胞缺乏
D淋巴结副皮质区T细胞缺乏
E以上均错误
A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BSmIg测定
CT细胞亚群测定
D检测Tc细胞的效应功能
EIgG测定
A3H-TdR掺入法
B移动抑制试验
C形态学检测法
D125I释放法
E51Cr释放法
ACD28
BCD2
CCD3
DCD4
ECD8
A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B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C亲合素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技术
D以上均包括
E以上都不对
A二者所用酶标抗体不同
B二者实验原理不同
C二者所用酶不同
D二者所用固相载体不同
E以上都不对
A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B酶免疫测定与电泳相结合的技术
C均相酶免疫技术
D液相酶免疫测定技术
E固相酶免疫测定技术
A直接法
B间接法
C补体结合法
D双标记法
E多标记法
A抗原-抗体复合物
B抗原
C抗免疫球蛋白杭体
D相应抗体
E抗C3抗体
AN-羟基丁二酰亚胺酯(BNHS)
B生物素酰肼(BHZ)和肼化生物胞素(BGHZ)
C光生物素
D3-(N-马来酰亚胺-丙酰)-生物胞素(MPB)
E生物素脱氧核苷三磷酸
A酶、化学发光物和胶体金
B铁蛋白、FITC和胶体金
CFITC、胶体金和化学发光物
D酶、FITC和胶体金
E酶、抗原或抗体和荧光蛋白
A亲合素的四个生物素部位可同时结合多价性的生物素化衍生物
B生物素、亲合素可分别与酶、放射性核素等结合形成标记物
C二者之间极高的亲合力
D经化学修饰后,生物素成为活化生物素
E生物素、亲合素之间为特异性结合
A根据抗原或抗体分子结构中所带可标记基团的种类以及分子的理化性质,选择相应的活化生物素和反应条件
B活化生物素与待标记抗原或抗体可以是任意比例
C在生物素与被标记物之间加入交联臂样结构可减少空间位阻影响
D生物素与抗原、抗体等蛋白质结合后不影响后者的免疫活性
E生物素标记酶时会影响其免疫活性
A直接化学发光免疫
B间接化学发光免疫
C化学发光酶免疫
D电化学发光免疫
EA+C
A吖啶酯
B三联吡啶钌
C鲁米诺或其衍生物
D4-MUP
EAMPPD
A吖啶酯
B三联吡啶钌
C鲁米诺或其衍生物
D4-MUP
EAMPPD
A氧化反应简单快速,不需要催化剂
B发光迅速,背景噪声低
C可直接标记抗原或抗体
D只需在酸性环境中即可进行
E为瞬间发光,持续时间短
A被标记蛋白质的性质
B原料比
C温度
D湿度
E标记率
A双抗体夹心法
B竞争法
C间接法
D捕获法
E以上全是
A斑点-ELISA法
B竞争法
C化学发光法
D免疫印迹法
E斑点免疫渗滤试验
A双抗体夹心法
B双位点一步法
C间接法
D竞争法
E捕获法
A均相酶免疫测定方法
B为酶的底物显色测定
C液相酶免疫测定方法
D固相酶免疫测定方法
E以上均不是
ATRIT-C
BRB200
CFITC
D吖啶酯
E镧系螯合物
A>1:8
B>1:16
C>1:32
D>1:64
E>1:128
A藻红蛋白
B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
C四乙基罗丹明
D异硫氰酸荧光素
E亮绿
A荧光素将吸收的光能转变为荧光的百分率
B荧光素产生荧光的强度
C物质产生荧光的效率
D特异性荧光和非特异性荧光的强度比
E荧光素接受激发光后,产生的荧光色调
A结合态的抗原与总的抗体之比
B结合态的标记抗原与游离的标记抗原之比
C总标记抗原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之比
D结合态的标记抗原与总的标记抗原之比
E结合态的抗原与总的抗原之比
A待测Ag增多时,B/(B+F)
B值减小
C待测Ag增多时,B增多
D待测Ag增多时,B/F值增大
E待测Ag增多时,B+F减小
A对流免疫电泳
B火箭免疫电泳
C免疫电泳
D免疫固定电泳
E交叉免疫电泳
A单向扩散试验
B双向扩散试验
C絮状沉淀试验
D凝胶凝集试验
E双向凝集试验
A抗原抗体不纯
B抗原抗体相等
C抗体过剩
D抗原抗体缺乏
E抗原过剩
A双向免疫扩散
B间接凝集试验
C免疫电泳
D免疫比浊
E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A淀粉
B琼脂和琼脂糖
CFicoll-Hypaque
D聚丙烯酰胺凝胶
EPercoll
A在两孔中点
B靠近抗原孔
C呈多条沉淀线
D靠近抗体孔
E无沉淀线
A梅毒RPR试验
B肥达反应
C外斐反应
D免疫比浊
E抗链球菌“O”试验
AWB试验
B免疫电泳试验
CRIA试验
DELISA试验
E肥达反应
A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C玻片凝集反应
D试管凝集法
E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A抗原定性
B抗体定性
C抗原定量
D抗体半定量
E抗体定量
A中和反应
BABO血型鉴定
C免疫妊娠试验
D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E肥达反应
A高度特异性
B高度均一性和可重复性
C弱凝集反应和不呈现沉淀反应
D对环境敏感性
E以上全对
A乙醇
B聚乙二醇
C甲醛
D硫酸铵
E聚丙烯酰胺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多发性骨髓瘤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前列腺癌
A氨甲蝶呤培养基
B次黄嘌呤培养基
CHAT培养基
D嘧啶核苷培养基
E胸腺嘧啶核苷培养基
AIgG
BIgD
CIgM
DIgE
EIgA
A人血清免疫马
B人血清免疫羊
C马血清免疫人
D羊细胞免疫兔
E兔血清免疫大鼠
A特异性高
B纯度高
C可用于诊断和治疗
D生物活性专一
E可识别多个表位
A亲和纯化法
B盐析法
C离子交换
D辛酸提取
E凝胶过滤
A在一个孔里一个瘤细胞加一个正常B细胞融合,再用目的抗原致敏,筛选克隆
B在一个孔一个瘤细胞和一个目的细胞融合,筛选再克隆
C孔里多个细胞融合,筛选再克隆
D机体内免疫,筛选再克隆
E在一个孔里多个细胞融合再克隆
A多糖
B蛋白质
C类脂
D核酸
E糖蛋白
A10
B20
C30
D40
E50
A半抗原+血清白蛋白→动物→产生抗体
B半抗原→动物→产生抗体
C半抗原+药物→动物→产生抗体
D半抗原+激素→动物→产生抗体
E半抗原+电解质→动物→产生抗体
A蛋白质
B细菌
C补体
D细菌毒素
E酶
A单向免疫扩散法
B血凝法
C沉淀试验
D免疫电泳法
E补体结合试验
A颈动脉放血法
B心脏采血法
C静脉采血法
D断头法或摘除眼球法
E股动脉放血法
A1~3天
B6~7天
C20天以上
D10~20天
E7~10天
A高速离心法
B选择性沉淀法
C凝胶过滤法
D低速离心法
E超速离心法
AIgD
BIgM
CIgG
DIgE
EIgA
A核蛋白具有免疫原性
B多数单糖不具有免疫原性,聚合成多糖时可以成为抗原
C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D抗原均为有机物
E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单体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强
A红细胞抗原性发生了改变
B病人的血红蛋白与试剂的单克隆抗体不匹配
C大量出血时出现前带现象
D抗原表位的改变
E以上都是
AT细胞缺陷
BB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C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D活化T细胞CD40L突变
E白细胞黏附缺陷
A抗体、补体和CK
B抗原、抗原致敏的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C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和中性粒细胞
DIgG抗体、抗原和肥大细胞
E抗原、巨噬细胞和补体
A清除杀伤变应原
B合成组胺
C合成IgE
D释放IL-4
E以上都不是
A急性荨麻疹
B接触性皮炎
C类风湿关节炎
D新生儿溶血
E支气管哮喘
A活化Th细胞
B初始Th细胞
C活化Tc细胞
D初始Tc细胞
E记忆Th细胞
A选择出对自身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的细胞克隆
B选择掉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的细胞克隆
C实现自身免疫耐受
D实现对自身MHC分子的限制性
E实现TCR功能性成熟
A前带
B后带
C带现象
D等价带
E前后带
AABO血型鉴定
BHLA配型
CHLA交叉配型
D预存抗体的检测
E群体反应性抗体的检测
A肾脏移植
B肝脏移植
C心脏移植
D心肺联合移植
E脾脏移植
APCR-RFLP
BIAMP-PCR
CPCR-SSCP
DSBT
EPCR-SSO
AIgG类抗体
BIgM类抗体
CIgA类抗体
DIgE类抗体
EIgD类抗体
AC1
BC2
CC3
DC4
EC9
A调节蛋白
B效应蛋白
C免疫分子
D效应分子
E应答分子
A辅助性T细胞
B细胞毒性T细胞
CB细胞
DNK细胞
E单核-巨噬细胞
A胸腺
B骨髓
C淋巴结
D卵黄囊
E肝脏
A具有特异性
B时相是在感染后数分钟至96h
C吞噬细胞是主要效应细胞
D可遗传
E先天获得
ANK
BBCR
CAb
DTCR
E补体
A外周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
C免疫原
D免疫分子
E中枢免疫器官
A外周血
B中枢免疫器官
C外周免疫器官
D粘膜组织
E细胞表面
ANK细胞与肿瘤细胞
BTc细胞与肿瘤细胞
C吞噬细胞与Th细胞
DTh细胞与B细胞
ETc细胞与病毒感染的细胞
A补体
BIL-2
CIL-1
DMHC-Ⅱ类分子
EAPC
A是黏附分子,在抗原提呈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B传递抗原信息并激活T细胞
C是SRBC受体
D是Tc细胞的表面标志
E是Th细胞的表面标志
ACD4
BCD8
CCD2
DCD28
ECD25
A细胞质抗原-线粒体抗原
B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
C自身抗原-HL
D完全抗原-绵羊红细胞
E核抗原-DNA
A伤寒杆菌
B流感病毒
C类毒素
D红细胞血型抗原
E眼晶状体
A异种抗原
B异嗜性抗原
C独特型抗原
D自身抗原
E同种异型抗原
A胸腺依赖抗原
B半抗原
C自身抗原
D肿瘤抗原
E完全抗原
AIRMA为非竞争结合,RIA为竞争抑制
BRIA中需对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游离标记抗原分别做放射强度测定,IRMA只测定上清液的放射强度
CRIA中抗体结合标记抗原的量与被测抗原浓度成反比关系,而IRMA中则相反
DRIA使用标记抗原,IRMA使用标记抗体
ERIA用于检测抗原,IRMA用于检测抗体
A两条弧线不连接
B两条弧线部分融合
C两条沉淀线相交叉
D两条弧线完全融合
E两条沉淀线平行
A电解质含量适当
B适合pH
C用胰酶或神经氨酸酶处理
D降低试剂的黏滞度
E离心使复合物沉淀
A鼠-兔
B鼠-鼠
C鼠-人
D人-人
E以上都是
A组织抗原
B组织特异性抗原
C血型抗原
D分化抗原
E人类白细胞抗原
A超级性排斥反应
B急性排斥反应
C超慢性排斥反应
D慢性排斥反应
E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A移植物没有充分血液供应
B受者产生封闭性抗体
C供者患有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DHLA不匹配
E以上均错
A自体移植
B同系移植
C异系移植
D同种异体移植
E异种移植
A需要肉眼观察形态学变化
B结果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C重复性较差
D特异性较差
E准确性较差
ANK细胞
B淋巴细胞
CAK细胞
D巨噬细胞
EB淋巴细胞
A防止细胞自溶
B使细胞内蛋白质固定
C促进组织细胞中抗原的释放
D去除干扰抗原抗体反应的类脂
E终止细胞内酶反应
A赖氨酸
B丝氨酸
C色氨酸
D谷氨酸
E甘氨酸
AIgM
BIgG
CIgA
DIgE
EIgD
ACD4+Th和CD8+Ts
BCD4+Tc和CD8+Ts
CCD4+Th2和CD8+Ts
DCD4+Th1和CD8+Tc
ECD4+Th2和CD8+Tc
AFSA
BPSA
CCA50
DCA19-9
ECEA
A单株浆细胞大量增生的良性肿瘤
B单株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
C多株浆细胞异常增生的良性肿瘤
D单株浆细胞增生受障碍的良性肿瘤
E以上都不是
A恶性贫血
B重症肌无力
C自身免疫性溶血
D类风湿性关节炎
E肺肾出血性综合征
A抗ENA抗体
B抗DNP抗体
C抗dsDNA的抗体
D抗核膜抗体
E抗核仁特异的低分子量RNA
AIgM
BIgD
CIgG
DIgA
EIgE
A携带DR3抗原的个体患重症肌无力的几率比不带DR3抗原的个体高
B携带B27抗原的个体患强直性脊柱炎的几率比不带B27抗原的个体高
CDR4与类风湿关节炎有明显关系
DDR5与桥本甲状腺炎有明显关系
EFas/FasL的基因缺陷与类风湿关节炎有明显的关系
A淋巴细胞旁路活化
B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
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D自身致敏T细胞与自身抗原应答
E共同抗原的交叉反应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迟发型超敏反应
A接触性皮炎属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B本例引发超敏反应的主要物质是染发剂
C染发剂属于大分子半抗原物质
D接触性皮炎主要是使B细胞致敏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A超敏反应发生快,消失也快
B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C特异性IgE型抗体介导,无补体参与
D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E以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
AArthus反应
B血清病
C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D类风湿关节炎
E系统性红斑狼疮
AB细胞
BT细胞
C肥大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A致敏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
B识别阶段、致敏阶段、效应阶段
C激发阶段、致敏阶段、效应阶段
D识别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
E致敏阶段、识别阶段、激发阶段
A尘螨
B真菌
C结核杆菌
D毛屑
E花粉
A唾液腺和泪腺
B神经系统
C心脏
D肾脏
E皮肤
A补体激活
B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
C大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
D小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
E中性粒细胞浸润
A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BⅣ型超敏反应
CⅠ型超敏反应
DⅠ、Ⅱ型超敏反应
EⅡ、Ⅲ型超敏反应
A白蛋白
B血红蛋白
C肌红蛋白
D铁蛋白
E球蛋白
A淋巴细胞
B成熟红细胞
C胎盘滋养层细胞
D上皮细胞
E神经细胞
ATc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TH细胞
DB细胞
ENK细胞
A胚胎抗原
B甲胎蛋白
C黑色素瘤抗原
D癌胚抗原
ECA199
A细胞毒抗体
B细胞毒T细胞
CNK细胞
DK细胞
E抗Rh抗体
A异种抗原
B自身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同种异体抗原
E超抗原
A肝功
B肾功
C肝酶
D心酶
E炎性因子
A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B类风湿关节炎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干燥综合征
E多发性皮肌炎
A抗RNP抗体和ANA
B抗dsDNA和抗Sm抗体
C抗dsDNA和ANA
D抗dsDNA和抗RNP抗体
E抗SSA和抗核蛋白抗体
ARF
BANA
C抗dsDNA
D抗Sm
E抗RNP
A免疫透射和散射浊度分析
B免疫散射浊度分析
C免疫透射浊度分析
D免疫乳胶浊度分析
E速率和终点散射浊度测定
A免疫固定电泳
B免疫扩散
CELISA
D比浊法
E对流电泳
AIgG型
BIgA型
CIgD型
DIgE型
E非分泌型
A游离的轻链和重链
B异常Ig轻链升高
C无免疫功能的Ig重链
D单克隆IgM增高
E大量的M蛋白
A游离的轻链和重链
B异常Ig轻链升高
C无免疫功能的Ig重链
D单克隆IgM增高
E大量的M蛋白
A游离的轻链和重链
B异常Ig轻链升高
C无免疫功能的Ig重链
D单克隆IgM增高
E大量的M蛋白
A游离的轻链和重链
B异常Ig轻链升高
C无免疫功能的Ig重链
D单克隆IgM增高
E大量的M蛋白
A游离的轻链和重链
B异常Ig轻链升高
C无免疫功能的Ig重链
D单克隆IgM增高
E大量的M蛋白
A抗核RNP抗体
B抗Sm抗体
C抗Jo-1抗体
D抗SSA/Ro抗体
E抗Scl-70抗体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自身成分改变
C与抗体特异结合
D共同抗原引发的交叉反应
E淋巴细胞异常增殖
A隐蔽抗原的释放
B自身成分改变
C与抗体特异结合
D共同抗原引发的交叉反应
E淋巴细胞异常增殖
A甲状腺球蛋白
B乙酰胆碱受体
C红细胞
D甲状腺细胞表面TSH受体
E肾上腺皮质细胞
A甲状腺球蛋白
B乙酰胆碱受体
C红细胞
D甲状腺细胞表面TSH受体
E肾上腺皮质细胞
AIgE和IgG4,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BIgG、IgM和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CIgA、IgM和IgG,补体,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D致敏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因子
EIgG和IgM,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
AIgE和IgG4,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BIgG、IgM和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CIgA、IgM和IgG,补体,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D致敏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因子
EIgG和IgM,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
A由IgE抗体介导
B单核细胞增高
C以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
DT细胞与抗原结合后导致的炎症反应
E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
A由IgE抗体介导
B单核细胞增高
C以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
DT细胞与抗原结合后导致的炎症反应
E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
A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能吸附已结合补体的免疫复合物
B免疫复合物溶解度特性改变
C免疫复合物中IgGFc段能与抗变性IgG抗体结合
D免疫复合物分子大小改变
E免疫复合物可结合补体
A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能吸附已结合补体的免疫复合物
B免疫复合物溶解度特性改变
C免疫复合物中IgGFc段能与抗变性IgG抗体结合
D免疫复合物分子大小改变
E免疫复合物可结合补体
A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能吸附已结合补体的免疫复合物
B免疫复合物溶解度特性改变
C免疫复合物中IgGFc段能与抗变性IgG抗体结合
D免疫复合物分子大小改变
E免疫复合物可结合补体
A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能吸附已结合补体的免疫复合物
B免疫复合物溶解度特性改变
C免疫复合物中IgGFc段能与抗变性IgG抗体结合
D免疫复合物分子大小改变
E免疫复合物可结合补体
A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B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C迟发型超敏反应
D速发型超敏反应
EⅥ型超敏反应
A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B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C迟发型超敏反应
D速发型超敏反应
EⅥ型超敏反应
A准确度
B阳性预检值
C阴性预检值
D阳性似然比
E阴性似然比
A准确度
B阳性预检值
C阴性预检值
D阳性似然比
E阴性似然比
A系统误差
B随机误差
C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D偶然误差
E以上都不是
A免疫散射比浊分析
B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C速率散射比浊分析
D免疫透射比浊分析
E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A免疫散射比浊分析
B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C速率散射比浊分析
D免疫透射比浊分析
E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A免疫散射比浊分析
B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C速率散射比浊分析
D免疫透射比浊分析
E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A经典途径
BMBL途径
C旁路途径
D旁路途径和MBL途径
E经典途径和MBL途径
A经典途径
BMBL途径
C旁路途径
D旁路途径和MBL途径
E经典途径和MBL途径
Aα球蛋白
Bβ球蛋白
Cγ球蛋白
Dδ球蛋白
Eε球蛋白
Aα球蛋白
Bβ球蛋白
Cγ球蛋白
Dδ球蛋白
Eε球蛋白
AIgG
BIgD
CIgM
DIgE
EIgA
AIgG
BIgD
CIgM
DIgE
EIgA
AIgA
BIgD
CIgM
DIgG
EIgE
AIgA
BIgD
CIgM
DIgG
EIgE
AIgA
BIgD
CIgM
DIgG
EIgE
A血清蛋白区带电泳技术检测
B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C免疫电泳
D免疫固定电泳
E投射免疫比浊法
A前向角散射光信号
B侧向角散射光信号
C自发荧光信号
D激发荧光信号
E特异荧光信号
A前向角散射光信号
B侧向角散射光信号
C自发荧光信号
D激发荧光信号
E特异荧光信号
A分选速度
B分选纯度
C分选收获率
D分选得率
E分选准确率
AIL-2
BIL-3
CIL-6
DCSF
EIFN
AP选择素增高
BL选择素增高
CE选择素增高
DICAM-1增高
EP选择素降低
AP选择素增高
BL选择素增高
CE选择素增高
DICAM-1增高
EP选择素降低
AP选择素增高
BL选择素增高
CE选择素增高
DICAM-1增高
EP选择素降低
ACD3
BCD19
CCD16
DCD14
ECD83
ACD3
BCD19
CCD16
DCD14
ECD83
A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B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测定
CE花环试验
DPH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E溶血空斑试验
A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B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测定
CE花环试验
DPH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E溶血空斑试验
A生物素酰肼
BN-羟基丁二酰亚胺酯
C荧光素
D光生物素
E3-(N-马来酰亚胺-丙酰)-生物胞素
A生物素酰肼
BN-羟基丁二酰亚胺酯
C荧光素
D光生物素
E3-(N-马来酰亚胺-丙酰)-生物胞素
A生物素酰肼
BN-羟基丁二酰亚胺酯
C荧光素
D光生物素
E3-(N-马来酰亚胺-丙酰)-生物胞素
ALAB
BABC
CBAB
D直接法BAS
E间接法BAS
A邻苯二胺(OPD)
B过氧乙酸
C四甲基联苯胺(TMB)
D对-硝基苯磷酸酯
E4-甲基伞酮基-R-D半乳糖苷(4-MUU)
A酶标抗原
B酶标抗体
C酶标抗抗体
D酶标抗原+抗体
E酶标抗体+抗原
A酶标抗原
B酶标抗体
C酶标抗抗体
D酶标抗原+抗体
E酶标抗体+抗原
A酶标抗原
B酶标抗体
C酶标抗抗体
D酶标抗原+抗体
E酶标抗体+抗原
A竞争抑制
B非竞争结合
C针对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较低
D针对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较强
E与两种抗体无关
A竞争抑制
B非竞争结合
C针对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较低
D针对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较强
E与两种抗体无关
A核素标记抗原
B核素标记抗体
C限量
D等量
E过量
A核素标记抗原
B核素标记抗体
C限量
D等量
E过量
A琼脂糖
B琼脂糖珠4B
C聚乙二醇
D硫酸铵
E聚丙烯酰胺
A琼脂糖
B琼脂糖珠4B
C聚乙二醇
D硫酸铵
E聚丙烯酰胺
A琼脂糖
B琼脂糖珠4B
C聚乙二醇
D硫酸铵
E聚丙烯酰胺
A免疫比浊
B间接凝集试验
C双向免疫扩散
D免疫电泳
E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A免疫比浊
B间接凝集试验
C双向免疫扩散
D免疫电泳
E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A体内抗感染抗体
B单克隆抗体
C免疫动物抗体
D小分子抗体
E独特型抗体
A体内抗感染抗体
B单克隆抗体
C免疫动物抗体
D小分子抗体
E独特型抗体
A抗体融合蛋白
B双特异性抗体
C人源化抗体
D抗体库技术
E小分子抗体
A抗体融合蛋白
B双特异性抗体
C人源化抗体
D抗体库技术
E小分子抗体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胃蛋白酶
C胰蛋白酶
D木瓜蛋白酶
Eβ-内酰胺酶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胃蛋白酶
C胰蛋白酶
D木瓜蛋白酶
Eβ-内酰胺酶
A多点注射
B静脉注射
C皮内接种
D淋巴结内微量注射法
E肌内注射
A多点注射
B静脉注射
C皮内接种
D淋巴结内微量注射法
E肌内注射
A沉淀反应
B凝集反应
C补体参与的反应
D中和反应
E溶血反应
A沉淀反应
B凝集反应
C补体参与的反应
D中和反应
E溶血反应
A免疫防御
B免疫防御反应过高
C免疫自稳功能失调
D免疫监视功能失调
E免疫自稳
A免疫防御
B免疫防御反应过高
C免疫自稳功能失调
D免疫监视功能失调
E免疫自稳
A自身抗原
B异嗜性抗原
C同种异型抗原
D超抗原
E独特型抗原
A自身抗原
B异嗜性抗原
C同种异型抗原
D超抗原
E独特型抗原
A自身抗原
B异嗜性抗原
C同种异型抗原
D超抗原
E独特型抗原
AIgE
BIgM
CIgD
DsIgA
EIgG
AIgG
BIgM
CIgD
DIgE
EIgA
AIgG
BIgM
CIgD
DIgE
EIgA
AIgG
BIgM
CIgD
DIgE
EIgA
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K细胞
ELAK细胞
ALFA-1
BCD4
CTCRαβ
DCD28
ELFA-2
ALFA-1
BCD4
CTCRαβ
DCD28
ELFA-2
AMHC-Ⅰ类分子
BMHC-Ⅱ类分子
CICAM-1
DB7
ELFA-3
AMHC-Ⅰ类分子
BMHC-Ⅱ类分子
CICAM-1
DB7
ELFA-3
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K细胞
E树突状细胞
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K细胞
E树突状细胞
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K细胞
E树突状细胞
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K细胞
E树突状细胞
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AAFP
BCEA
CPSA
DCA125
ECA15-3
AAFP
BCEA
CPSA
DCA125
ECA15-3
AAFP
BCEA
CPSA
DCA125
ECA15-3
A选择性IgA缺陷病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
C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D慢性肉芽肿病
E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A与遗传无关
B与性别相关
C效果好
D效果差
E与后天无关
A与遗传无关
B与性别相关
C效果好
D效果差
E与后天无关
A血清蛋白区带电泳
B免疫电泳
C免疫固定电泳
D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测定
E尿本周蛋白检测
A血清蛋白区带电泳
B免疫电泳
C免疫固定电泳
D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测定
E尿本周蛋白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