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6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法理学初阶》综合精选题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A一国法律制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比较
B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现象的比较
C不同法系的法律制度的比较
D法学中不同名词概念的比较
A相关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
B相关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C法律职业技能训练
D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A历史上的一切法的规定都是明确、公开的
B法是司法机关办案的主要依据
C法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D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的形式出现的
A功能
B行为模式
C内容的确定性程度
D强制性程度
A社会适应性强
B便于司法人员适用
C便于发挥法官在司法中的创造性
D具有很强的预防功能
A可以采取正激励和负激励的方式
B可以通过人们的认同感和义务感来实现
C惩罚和制裁不是激励的形式
D利益是激励的动因
A惩罚功能
B预防功能
C威慑功能
D指引功能
A法律渊源
B法的分类
C法典编纂
D诉讼程序和判决程式
A三者都归属于同一法的历史类型
B法的发展过程具有历史延续性
C法律概念、技术和原则具有继承性
D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移植的关系
A守法的主体
B守法的范围
C守法的内容
D守法的状态
A行政执法是执法的一种
B行政执法是行政行为的一种
C行政执法的主体是行政主体
D行政执法行为不是行政行为
A法律家的使命除了追求法律正义外,更应该追求自然正义。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时可以抛开法律程序
B分清案件事实是法官判案的基础,因此,自然事实与法律事实是紧密相联的,法官无需对它们进行严格区分
C法官在适用法律条文时,为了保持司法标准的统一性,必须适用行为发生时的法律
D超过诉讼时效的权利请求只能驳回
A边沁
B贝卡利亚
C萨默斯
D洛克
A两者的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关系
B法学指导着其他社会科学,其他社会科学成为法学的方法论原则和理论基础
C两者研究方法具有互补关系
D两者在发展进程中具有互动关系
A法学满足了人类社会的需要
B法学满足了法学家的需要
C法学满足了法律的需要
D法学是科学。
A法律人才应当以社会公正为目标,而不是机械地忠于法律
B法律人才的品德比能力更重要
C法律人才应当有超越现有法律制度的批判精神
D法律职业与其它职业一样,都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A公平
B权利
C裁判
D惩罚
A由法律条文构成
B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C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构成
D总是体现在不同的法律条文中
A法律原则不仅着眼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B法律原则在适用上容许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C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D相互冲突的法律原则可以共存于一部法律之中
A是诉讼活动中人们要遵循的步骤和方法
B不能离开实体法单独存在
C不能类推适用
D可溯及既往
A规范责任论
B历史责任论
C环境责任论
D社会责任论
A是针对未来发生的不特定事项而作出的、制定和发布普遍性行为规范的行为
B与不特定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有关
C是不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
D不能产生直接的法律后果
A法院的判例、法理等,没有正式的法律效力
B在法的基本分类中有普通法与衡平法之分
C在诉讼程序上采取当事人主义
D成文法是法的渊源之一
A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B依法治国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形式意义的法治
C依法治国要求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D依法治国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
A执法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关,也包括所有的法人;守法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关,也包括所有的法人和自然人
B行政机关的执法具有主动性,公民的守法具有被动性
C执法是执法主体将法律实施于其他机关、团体或个人的活动,守法是一切机关、团体或个人实施法律的活动
D执法须遵循程序性要求,守法毋须遵循程序性要求
A公民个人违抗的那些法律,乃是被认为不正当地损害了他们根本利益的法律,其目的并非要世人关注他们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而是借此施加政治压力,以促使新法律的制定
B公民个人认为按照某个法律的命令去做则是不道德的,或者认为不做那个法律所禁止的事则是不道德的,于是必须去违反法律
C公民个人之违抗法律,不是因为该法律本身会产生不道德的结果,而是他们试图借机反对他们认为是不正当的个别法律,或者政府的某项政策
D其目的是要世人关注他们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而非借此施加政治压力,以促使新法律的制定
A客观事实
B证据事实
C客观证据及法官的主观逻辑推理共同组成的“法律事实”
D实际上发生的,排除任何主观性的“真实状态”
A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人员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法律职业伦理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社会伦理相比具有职业特殊性
C法律职业伦理具有规范作用和法律上的普遍强制作用
D法律职业伦理在一定层面上可以表现为特定的法律规范
A即诉讼程序
B即程序法
C包括公法程序和私法程序
D是人们从事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式
A伊纳留
B阿佐
C巴尔多鲁
D阿库修斯
A《战争与和平法》
B《利维坦》
C《政府论》
D《论法的精神》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色诺芬
D西塞罗
A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解释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B法的适用范围以国家主权为限,对国家领域内一切人或组织有效
C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法体现了每一个国民的意志
A法律体系的系统性
B适当的超前性
C供体与受体之间存在共同性
D时间的先后性
A划分法的历史类型的标准是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特征
B法的历史类型分为: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C各种不同历史类型的法不可能在同一历史时段同时存在
D各种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可以在同一历史时段同时存在
A有良好的法律制度
B法律职业化
C法律以自由、平等、正义、人权作为价值追求
D司法独立
A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债务关系中的债务人
B在刑事案件中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犯罪嫌疑人
C在刑事案件中犯罪情节显著轻微的犯罪嫌疑人
D自诉案中原告没有告诉的,被告之责任可以被免除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国际法优于国内法
C后法优于前法
D法律优于行政法规
A法律何时公布
B法律何时生效
C法律何时终止效力
D法律有无溯及力
A悬挂中国国旗停在纽约机场的飞机
B公海
C中国驻英国大使馆
D英国驻中国大使馆
A本案的承办法官对“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有着正确的理解
B法官在审理此案时,违背了法官中立原则
C本案的承办法官对司法公正的认识有误,法律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D本案的审理比较好地体现了通过审判保障公民权利的司法功能
A司法权不得由一般的行政机关来行使
B司法机关既要独立行使职权,又不得无限度地使用自由裁量权
C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司法活动
D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独立行使职权时不得违反程序规定
A国家机关监督
B社会舆论监督
C社会组织监督
D人民政协监督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对法律实施的合法性的监督
B国家审计机关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的财务收支的监督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不符合宪法、法律的行政法规的监督
D各级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A边缘法学是现代法学发展的新趋势
B边缘法学在法学学科中处于边缘地位
C边缘法学就是法学和其他学科之间形成的交叉学科
D边缘法学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A价值分析方法
B实证分析方法
C社会学分析方法
D历史分析方法
A价值分析方法
B实证分析方法
C社会学分析方法
D历史分析方法
A价值分析方法
B实证分析方法
C社会学分析方法
D历史分析方法
A行政法体现了权力与服从关系
B行政法体现了公民的意思自治
C它调整国家与私人之间的关系
D公民不能自主决定应用它
A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B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
C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D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A法律活动中所有的客观情况或现象
B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C法律事件
D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
A法律关系主体参与法律关系必须同时具备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B法律关系主体必须是自然人或公民
C无行为能力人不可能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但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D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中(广义)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亚里士多德
A法律汇编既可以由个人进行,也可以由社会团体乃至国家机关进行;法典编纂只能由国家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关进行
B法律汇编是为了形成新的统一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法典编纂是将不同时代的法典汇编成册
C法律汇编可以按年代、发布机关及涉及社会关系内容的不同,适当地对汇编的法律进行改变;法典编纂不能改变原来法律规范的内容
D法律汇编不属于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法典编纂是一种在清理已有立法文件基础上的立法活动
A本行政区内市、县、乡政府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的规定
B本行政区内经济、文化及公共事业建设
C对传染病人的强制隔离措施
D国有工业企业的财产所有制度
A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涵义的
B法律规定业已修正需要重新定义其相关内容的
C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D法律之间发生冲突,需要裁决其效力优先性的
A法律必须是以“权利”为本位的
B法律必须为实现制约国家权力提供制度支撑
C法律必须以“尊重和保护人权”为价值归依
D法律应确保国家民主化进程不中断,民主化程度不断深入
A“民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B“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A政府主导推进法律发展
B人民大众主导推进法律发展
C政府与人民合力推动法律发展
D英明领袖以一己之力推动法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