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模拟试题(三)

考试总分:43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刑法学》模拟试题(三)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按解释的效力分类,可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每空1分]
  • 2. 以为目的,使用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是集资诈骗罪。[每空1分]
  • 3. 犯罪集团[3分]
  • 4. 想像竞合犯的特征及其处罚原则是什么?[6分]
  • 5. 试述我国刑罚的目的。[15分]
  • 6. 拘投[3分]
  • 7. 破坏交通工具罪[3分]
  • 8. 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3分]
  • 9. 成立不作为在客观方面需具备什么条件?[6分]
  • 10. 我国刑法规定,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每空1分]
  • 11. 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并强制的刑罚方法。[每空1分]
  • 12. 罪刑法定原则[3分]
  • 13.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抢劫罪?[6分]
  • 14. 丁某流窜到火车站候车室看到两位军人聊天兴趣正浓,不注意身边放的提包,丁顺手牵走,到僻静处打开查看,没有什么钱物,却有“五四”式手枪1支、子弹20发。丁将枪支、子弹藏在家中,直至案发后。问:丁某构成何种罪?怎样处罚?说明理由。[12分]
  • 15. 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要件,以是否为各种犯罪必备的要件为标准,可以分为和两大类。[每空1分]
  • 16. 洗钱罪,是指明知是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而以各种方法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的行为。[每空1分]
  • 17. 抗税罪,是指纳税人、人以暴力、方法拒不缴纳应缴税款的行为。[每空1分]
  • 18. 遗弃罪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或者其他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每空1分]
  • 19. 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1分]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 20. 是否成立犯罪既遂,取决于()[1分]

    A是否发生了预期的犯罪结果

    B行为是否具备了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C行为人是否达到了犯罪目的

    D犯罪行为是否多次完成

  • 21. 伪证罪只能发生在()[1分]

    A立案侦查以前

    B起诉之后

    C立案、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

    D判决宣告以后

  • 22. 玩忽职守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相同点是()[1分]

    A犯罪主体相同

    B客体相同

    C客观行为发生的过程相同

    D主观方面相同

  • 23. 疏忽大意过失致人死亡与意外事件致人死亡相区别的关键是()[1分]

    A犯罪的主体不同

    B侵犯的客体不同

    C行为的方式不同

    D对他人死亡的结果能否预见不同

  • 24. 伪造货币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1分]

    A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秩序

    B社会主义国家利益

    C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

    D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

  • 25. 诬告陷害罪所捏造的必须是()[1分]

    A不道德的事实

    B违反纪律的事实

    C行政违法的事实

    D犯罪事实

  • 26. 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主体是()[1分]

    A国有公司、企业的职员

    B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

    C公司、企业的经营人员

    D公司、企业的领导人员

  • 27. 我国刑法13第“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1分]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C不构成犯罪

    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

  • 28. 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1分]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有的有影响有的无影响

    D一般的影响是从宽处理

  • 29. 客观上不可能完成的某种犯罪,犯罪分子却自认为能够完成而自动停止犯罪的,()[1分]

    A应认为是犯罪未遂

    B也应以犯罪未遂论

    C不认为是犯罪中止

    D应认为是犯罪中止

  • 30. 我国刑法规定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之一是()[1分]

    A未逐犯

    B防卫过当

    C犯有较轻之罪面自首

    D预备犯

  • 31. 把共同犯罪人分为组织犯的实行犯、帮助犯和教唆犯的标准是()[1分]

    A按照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

    B按照共同犯罪人行为的性质和犯罪分工

    C按照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

    D按照共同犯罪入的社会危害性大小

  • 32.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1分]

    A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B犯罪原因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

    C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D犯罪行为与犯罪对象之间的联系

  • 33. 在不实行数罪并罚时,法定的管制期限为()[1分]

    A3个月以上3年以下

    B1个月以上2年以下

    C3个月以上2年以下

    D6个月以上2年以下

  • 34. 我国刑法中属于限制责任能力的人有()[1分]

    A又聋又哑的人

    B盲人

    C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D醉酒人

    E限制刑事责任的障碍人

  • 35. 对罪犯实行劳动改造的场所有()[1分]

    A监狱

    B劳动改造管教队

    C看守所

    D未成年犯管教所

    E拘役所

  • 36. 在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上主张的原则有()[1分]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原则

    E折衷原则

  • 37. 根据对罪状的叙述主式的不同,可以分为()[1分]

    A简单罪状

    B叙明罪状

    C引证罪状

    D空白罪状

    E复杂罪状

  • 38. 危害作战利益的犯罪,有()[1分]

    A遗失武器装备罪

    B战时临阵脱逃罪

    C战时违抗军令罪

    D盗窃军用物资罪

    E逃离部队罪

  • 39.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具有下列情节的,从重处罚()[1分]

    A利用职权犯非法拘禁罪的

    B犯诬告陷害罪的

    C掩护、包庇走私毒品的犯罪分子的

    D犯侮辱罪、诽谤罪的

    E犯签订合同被骗罪的

  • 40. 刑法的“避险不适时”是指()[1分]

    A事先避险

    B事中避险

    C事后避险

    D假想避险

    E避险过当

  • 41. 盗伐林木罪在主观上出自()[1分]

    A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

    B故意,并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C故意,并有为本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D故决或过失

    E故意,并有为个人谋取其他利益的目的

  • 42. 剥夺政治权利包括()[1分]

    A剥夺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B剥夺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C剥夺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剥夺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

    E剥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 43. 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主体有()[1分]

    A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

    B掌管国家救灾等项款物的会计

    C经管国家救灾等项款物的发放人员

    D国家救灾等项款物的主管人员

    E国家救灾等项款物的保卫人员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