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38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4年自考《大学语文》精选模拟试题一
A(1)这段话的论点是什么?
B(2)作者讲自己五十年前主张“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故事,有什么论证作用?
C(3)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D(4)这段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文风?[8分]
A(1)这里描绘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B(2)从哪里可看出红武士的极度“精神狂热”?
C(3)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联想方式和描写方法?
D(4)从这里看,作者对人类战争持怎样的态度?[8分]
A(1)概括这段话描述的大意。
B(2)小说开头为什么要作这样的社会环境描绘?
C(3)总体说来,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8分]
A(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情感内涵是什么?
B(2)指出“雕栏”两句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寓意。
C(3)为什么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比喻用得好?
D(4)为什么说这首词是“以乐景写哀”?[8分]
A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B朱熹的《诗集传》
C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D王夫之的《姜斋诗话》
A对比反衬
B象征暗示
C类比彰显
D侧面烘托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雄奇飘逸
B沉郁顿挫
C通俗易懂
D清朗峻爽
A同来何事不同归
B头白鸳鸯失伴飞
C旧栖新垅(lǒng)两依依
D谁复挑灯夜补衣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论毅力》
A作者的人生观、政治思想和“宗教情感”
B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
C宇宙和谐之奥秘
D作者的哲学观点
A《冯谖客孟尝君》
B《垓下之围》
C《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D《西湖七月半》
A“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B“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C“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D“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A蕴藏着巨大革命力量的民众
B民众中压抑不住的革命情绪
C民众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D民众革命运动的巨大声威
A反映专制统治下下层小人物的悲惨生活
B揭示专制统治下上层大人物缺乏同情心
C反映专制统治下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
D揭示专制统治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A韩愈
B柳宗元
C苏轼
D欧阳修
A对比
B类比
C烘托
D象征
A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与崩溃
B美好希望的破灭和旧生活的悲剧
C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
D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A借景物抒情
B借象征抒情
C借举止抒情
D借典故抒情
A夹叙夹议
B幽默风趣
C充满激情的抒写
D不动声色的白描
A杂文
B驳论文
C讲话
D文艺专论
A例证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A如何巩固政治地位
B如何礼贤卞士
C如何报效知己
D如何求取功名
A停杯投箸
B抽刀断指
C背诵《汉书》
D杀妾食肉
A河内凶,则移其粟于河内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E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A不忍登高临远
B想佳人、妆楼颐望
C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nèn)凝愁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E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A《垓下之围》
B《先妣事略》
C《秋夜》
D《我与地坛》
E《都江堰》
A《雨巷》是典型象征主义诗作
B戴望舒因《雨巷》而获得“农民诗人”之名
C《雨巷》被收入戴望舒的诗集《我的记忆》
D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E《雨巷》是一首运用象征手法的抒情诗
A爱得越深,争吵越多
B假情试探,言不由衷
C旁敲侧击,节外生枝
D求近之心,反成疏远
E吵架之后,多有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