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本)

考试总分:41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6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01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本)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伐为:[1分]
  • 2.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艳羡:[1分]
  • 3. 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袖金:[1分]
  • 4. 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预酬:[1分]
  • 5. 阅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诗句: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请回答:A.“无形的手掌”指的是什么?B.“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暗示着什么?C.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方法?[6分]
  • 6. 阅读《孟子》中的一段文字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注:士师棗古代的司法官。已棗停职,罢免。)请回答:A.孟子将批评的矛头主要指向谁?所批评的内容是什么?B.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C.被后人用作成语的是哪一句?[6分]
  • 7. 阅读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一段文字: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象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象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交叉处偷偷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请回答:A.这段描写突出了什么景色?B.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C.在语言上,与李清照的《声声慢》有何共同特点?[6分]
  • 8. 以《我与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除不得写成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30分]
  • 9.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过:[1分]
  • 10. 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昧:[1分]
  • 11.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贰其行:[1分]
  • 12.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正襟危坐:[1分]
  • 13.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弃甲曳兵而走:[1分]
  • 14. 公曰:“无庸,将自及。”庸:[1分]
  • 15. 阅读韩愈《答李翊书》中的一段文字: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请回答:A.这段文字中,哪几句话表现了韩愈的治学态度?B.这段文字中,哪句话直接阐述了为人与为文的关系?C.这段议论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6分]
  • 16. 阅读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请回答:A.作者在这首词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B.这首词抒写的线索是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展开?C.“小轩窗”两句艺术地再现了什么情景?[6分]
  • 17.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1分]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满招损,谦得益”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18. 梁启超在《论毅力》中,用“操舟”来论证毅力的重要,这种论证方法是()[1分]

    A演绎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 19. 《背影》开头和结尾描述家庭的窘迫情况,这对表现父子亲情来说,所用的表现方法是()[1分]

    A铺垫反托

    B环境渲染

    C侧面烘托

    D对比反衬

  • 20. 白居易《杜陵叟》中,为了突出急征暴敛的罪恶,作者先写灾情的严重,这运用的是()[1分]

    A铺垫手法

    B对比手法

    C侧写手法

    D象征手法

  • 21. 鲁迅在小说《风波》开头描绘“田家乐”景象的主要用意是()[1分]

    A暴露当时农民的愚昧落后

    B嘲讽文豪诗兴的不合时宜

    C衬托小说后文的风波动感

    D展现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

  • 22. 《世说新语》是一部()[1分]

    A讽刺小说集

    B志怪小说集

    C笔记小说集

    D传奇小说集

  • 23. 郭沫若《炉中煤》所运用的拟人化手法体现在()[1分]

    A将五四以后的祖国称作年青的女郎

    B让炉中煤来倾诉对年青女郎的热爱

    C作者用炉中煤来作自己的化身

    D用炉中煤的燃烧来暗示爱国激情

  • 24. 屠格涅夫的《门槛》所赞颂的革命者的主要品质是()[1分]

    A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

    B对革命事业的献身精神

    C对革命理想的热烈追求

    D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 25.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描绘的秋日黄昏行旅图的中心画面是()[1分]

    A枯藤老树昏鸦

    B小桥流水人家

    C古道西风瘦马

    D夕阳西下

  • 26.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1分]

    A融情入景

    B因情造景

    C移情于景

    D以景托情

  • 27. 《秋水》开头有一段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1分]

    A赞美河海的雄伟壮观

    B表现作者的宽广胸怀

    C增强行文说理的磅礴气势

    D暗示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 28. 《答司马谏议书》的总体行文风格是()[1分]

    A慷慨激昂

    B平易质朴

    C含蓄委婉

    D刚柔相济

  • 29. 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关于人生道路的思索的主要触发物是()[1分]

    A故居

    B“长宜子孙”四个字

    C亡姐

    D爱尔克的灯光

  • 30. 杜甫《兵车行》的叙述次序是()[1分]

    A写实场景棿耸鲅詶虚幻场景

    B定实场景椥榛贸皸代人述言

    C虚幻场景棿耸鲅詶写实场景

    D代人述言椥词党皸虚幻场景

  • 31. 小说《嘱咐》的主要人物描写方法是()[1分]

    A肖像描写

    B对话描写

    C心理描写

    D细节描写

  • 32. 下列《“今”》中的语句,通过演绎法来论证“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这一论点的是()[1分]

    A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B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

    C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

    D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存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存为渊源

  • 33. 下列《选择与安排》的引文,用来论证“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的是()[1分]

    A“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B“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

    C“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

    D“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34. 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认为李广一生遭遇不幸的最主要原因是()[1分]

    A治军简易,行军无部伍行阵

    B负能使气,祸莫大于杀已降

    C口讷少言,忠实诚信难申张

    D赏罚不公,统治者刻薄寡恩

  • 35.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描写西山之高峻时所运用的表现方法是()[1分]

    A对比反衬

    B正面白描

    C象征暗示

    D侧面烘托

  • 36. 《马伶传》中写马伶与李伶的第一次技艺较量属于()[1分]

    A环境描写

    B场面描写

    C行为描写

    D细节描写

  • 37. 下列《灯下漫笔》中的语句,用来证明民众常常处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境况的有()[2分]

    A乱离人,不及太平犬

    B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C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D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之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E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

  • 38. 下列作品,采用象征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有()[2分]

    A《往事》

    B《香市》

    C《鹰之歌》

    D《门槛》

    E《炉中煤》

  • 39.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所用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有()[2分]

    A象征

    B排比

    C谐音

    D对偶

    E对比

  • 40. 下列《断魂枪》中的人物行为描写,属于沙子龙的有()[2分]

    A镖局改客栈

    B到土地庙卖艺

    C夜深人静熟习枪法

    D登门求艺

    E坚持“不传”

  • 41. 下列论证,运用例证法的有()[2分]

    A孔子以“虎(凹儿)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来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

    B赵威后以钟离子“养民”、叶阳子“息民”来阐发“以民为本”的治国道理

    C王安石以“为天下理财”来证明他所实行的变法不是“征利”

    D培根以“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来论证“学问变化气质”的道理

    E李大钊以“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来论析世界一贯相连的永远性

相关试卷
相关题库